中國道教(第一卷) 張留孫

作者 ︰ 卿希泰

##這里是,歡迎加入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里面,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張留孫(1248∼1321)為元代龍虎宗支派玄教創始人。字師漢,信州貴溪(今屬江西)人。幼從伯父張聞詩學道于龍虎山上清宮,繼師李宗老。後以所學游江淮間。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召三十六代天師張宗演赴闕,選其從行。第二年,張宗演返龍虎山,張留孫留侍闕下。據傳其能請禱止雨、療疾,世祖命為上卿,鑄寶劍,鏤其文曰︰「‘大元賜張上卿’,敕兩都各建崇真宮,朝夕從駕。」1至元十五年,賜號玄教宗師,授道教都提點、管領江北、淮東、淮西、荊襄道教事,佩銀印。次年,奏復宮觀,令自別為籍。此後,「寵遇日隆,比于親臣」,2或奉命外出祠名山大川,或奉旨到江南訪求逸遺,又相繼受命為武宗、仁宗取名。至元二十八年更以卜筮之術,參預任命宰相的重大決策。此後歷經成宗、武宗、仁宗、英宗等朝,「朝廷每有大謀議,必見咨詢」。3隨著政治寵遇日隆,皇帝賜予道教職餃與權力也逐步上升。由道教都提點到玄教宗師、玄教大宗師;由上卿到特進上卿;由法師到真人、大真人;由知集賢院(元代管理儒、道的機構)道教事,到領集賢院道教事,位大學士上,再加開府儀同三司。爵位也由三品到二品,再到一品。至仁宗延皊二年(1315),所得頭餃多達四十三字,曰︰「開府儀同三司,特進上卿、輔成贊化保運玄教大宗師、志道弘教沖玄仁靖大真人、知集賢院事、領諸路道教事。」既有勛號,又有實際職掌,其政治地位之高,道教權力之大,居當時道教諸派首領之冠。張留孫在其政治地位日益顯赫、道教權力日益擴大的過程中,陸續從江西龍虎山征調道士到兩京崇真宮(後升崇真萬壽宮),或委以京師道職,或派至江南各地管理教務,從而在他周圍集合起大批道士,逐漸形成一個以他為中心的道教派別,即龍虎宗支派玄教。這個道派是元代龍虎宗的核心,其組織規模和社會影響,不僅超過了江南諸道派,而且較之北方的全真道也毫不遜色。張留孫除領導玄教外,又在整個道教事務中擁有很大的發言權。如元初集賢與翰林院同一官署,張留孫向元世祖建議分置兩院。世祖即專設集賢院,掌管提舉學校,征求賢良、隱逸,凡國子監、玄門道教、陰陽祭祀、佔卜祭遁之事皆隸屬之。此後他和他的繼任者即受命知集賢院道教事,參與管理全國道教。又如至元十八年,全真道在與佛教斗爭中失敗,道教經書面臨全被焚毀的厄運,張留孫密啟裕宗(太子真金)雲︰「黃老書,漢帝遵守清靜,嘗以治天下,非臣敢私言,願殿下敷奏。」裕宗啟奏世祖,乃「集儒臣論定所當傳者,俾天下復崇其教。」4從而減少了焚經的損失。張留孫歷仕世祖、成宗、武宗、仁宗、英宗五朝,領導玄教四十余年。除宗教活動外,並參預不少政治活動。趙孟《玄教大宗師張公碑銘》稱,張留孫「每進見,必陳說古今治亂成敗之理,多所裨益。士大夫賴公(指張留孫——引者注)薦揚,致位尊顯者,數十百人。及以過失獲譴,敕公救解,自貸于死者,亦如之」。可見張留孫在襄贊朝廷政治與調和官吏矛盾方面,曾作過不少工作,起過不少作用。因此,一方面更加取得了皇帝的賞識和信任,另方面在大臣和士人中結交了許多朋友,「大臣故老心月復之臣,莫不與開府(指張留孫——引者注)有深契焉」。5從而使他領導的玄教能盛極一時。延皊四年(1317),張留孫年滿七十,仁宗為之大舉祝壽。「上使國公畫公像,詔翰林學士承旨趙公孟書贊進入,上親臨視,識以皇帝之寶,以賜公生日」。並以之永「鎮崇真宮」。「是日,賜宴崇真宮,內外有司各以其職供具,宰相百官咸與焉。」6英宗至治元年(1321),張留孫逝世,皇帝又為之大辦喪事,將其遺體送至龍虎山安葬,「自京師至其鄉,水陸數千里,所過郡縣,迎送設奠,不約而集。比葬,四方吊問之使交至。自王公以下,治喪致客,未有若此盛者。」7天歷二年(1329)加封「輔成贊化保運神德真君」。注︰1見《元史•釋老傳》及袁桷《有元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2《吳文正集》卷六十四︰《張公道行碑》367《道園學古錄》卷五十︰《張宗師墓志銘》4《清容居士集》卷三十四︰《有元開府儀同三司上卿玄教大宗師張公家傳》5《道園學古錄》卷二十五︰《河圖仙壇之碑》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中國道教(第一卷)最新章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文閱讀 | 中國道教(第一卷)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