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師 高爾基與郭沫若

作者 ︰ 付均

高爾基與郭沫若

圖書館給同學們換了新借書證。我迫不及待地跑到圖書館,借了一本高爾基的《我的大學》單行本。老師鼓勵我們讀蘇聯的、中國當代的、以及如魯迅那個時期一些進步作家的作品。我們在中學時代讀課外書的範圍是有一定限制的。比如巴金、張恨水等人的書,不主張看。初中的時候,《卓婭和蘇拉的故事》、《無腳飛將軍》、《日日夜夜》、《普通一兵》、《青年近衛軍》等描寫蘇聯衛國戰爭時期的小說,看的比較多。這可能與解放戰爭剛剛結束,抗美援朝戰爭正在進行的政治環境有關。同學們心中的偶像就是這些書中的主人公和英雄們。這些故事的情節,主人公的形象現在已經模糊不清;但是,那個時候思想中確實存在一種幻象︰什麼時候我也遇上那種環境,也如那些英雄一樣,……。上了高中,對名人名著有了更大的興趣。

奧斯特洛夫斯基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由于老師「強制性推薦」,故事也確實能夠抓住青年學生的心思,很多同學不止看了一遍。特別是看了蘇聯早期的黑白譯制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對小說中的人物更是耳熟能詳。後來蘇聯彩色電影《保爾•柯察金》、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在烏克蘭拍攝的《鋼鐵是怎樣煉成的》電視劇,我都是以極濃的興趣觀看。當然,蘇聯的那些作品的名言也常常閃現在自己的腦海里。無腳飛將軍所說的「一個人陷于窘境,生命並未終結;精神若是萎縮了,生命也就到頭了。」奧斯特洛夫斯基的「當你回往事的時候,不因為碌碌無為而羞愧、而悔恨……」總會在你遇到困難、受到挫折、陷入窘境的時候,能夠揮刺激作用。

魯迅、老舍、丁玲、茅盾、葉聖陶、周立波、趙樹理等由于課中有他們的章,課外書自然也讀一些。丁玲《太陽照在桑干河上》獲得斯大林學獎金,同學們很快到圖書館把全部存庫的《太陽照在桑干河上》借光。周立波的《暴風驟雨》,寫的是北滿1946年土改的情景,都是我們在那個時期親身體驗過的,所以,對它也有濃厚的閱覽興趣。現在回憶,對我影響深遠,引起震動、震波至今尚未平息,還是高爾基和郭沫若。魯迅對我們那一代人的影響具有普遍性、奠基性的特點,不是在這篇作中所能盡述的。

高爾基的《童年》、《在人間》和《我的大學》是他的自傳體三部曲小說。敘述了阿廖莎幼年、少年、青年時期的故事。他的外祖母為人善良正直,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民間有趣的故事,憐憫窮人和弱者,贊美正義和光明。聯系到我的後姥姥,一天天從日出到日落,飽食終日,無所事事。對我和媽媽不冷不熱,除了吃飯的時候坐在一起,很少言談,從來沒有講過什麼故事。阿廖莎的外祖父與他的外祖母相反,對待染坊的勞金殘暴、凶惡,經常打罵,為人吝嗇、貪婪、專橫、冷酷。經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們。他開辦的小染坊,在俄國資本主義成長、小資產階級手工業瓦解過程中破產。致使外祖父一家陷入困苦之中。聯系到我的外祖父,解放前,地主,雇佣勞金,開辦油坊、粉坊手工業作坊,大概屬于小資產階級手工業,離資本主義甚遠。我的外祖父精打細算不吝嗇,嚴肅不冷酷,善于理財不貪婪,勤于管理不專橫,我從沒有看見他罵人、打人。社會主義革命,建立社會主義新制度,在土改中人被斗,財產被分,破產。阿廖莎的外祖父是在資本主義建立過程中破產;我的外祖父是在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中破產。這大概就是社會展的不破不立的法則。

阿廖莎外祖父家窮困潦倒,阿廖莎與外祖母采摘野果到市場上去出賣,當繪圖師的學徒,在船上當洗碗工,當聖像作坊的徒工,歷盡坎坷。他體驗到了普通俄國人的暗無天日的苦難生活。在那個時候他閱讀了大量書籍,積蓄了對這種生活的反抗情緒,也激了他擺月兌苦難、求知的。他懷著「要做一個堅強的人,不要為環境所屈服」的信念,準備上大學,離開家鄉奔赴喀山。

在喀山,所遭遇的嚴酷現實生活使他上大學的理想化為泡影;他必須為生存而去受雇佣,去干活。在喀山他無處棲身,夜晚和他人睡一張床板,白天在碼頭、面包房、雜貨店打工。喀山的貧民窟、窮街陋巷和輪船碼頭成了他踏上人生之路的社會大學。身處絕望的深淵,甚至產生自殺的念頭。這時,他接觸到了進步學生,接觸了革命秘密團體的成員和西伯利亞流放回來的革命者。他閱讀了革命民主主義和馬克思主義著作。參加了革命活動,受到革命者的教育。喀山的實踐使他在思想、學識、社會經驗方面有了深厚的積澱,為高爾基的成長奠定基礎。

郭沫若的《我的幼年》、《少年時代》、《革命春秋》,有趣,有吸引力,書中的字非常容易滲入我們年輕讀者的內心。很多故事都已遺忘,有些情節依然在腦海中有所殘留。比如,他對女人的體驗︰少年時,觀察嫂子的紅潤的手心、縴細柔弱的手指,產生了愛慕之心;媽媽包辦給他娶了一個丑媳婦,他拒絕入洞房,婚後離家出走;在去日本的火車上,走到朝鮮的時候,一個日本女孩見他饑餓難忍,給他一個隻果,她的慰撫,溫暖了他的心身,纏綿難忘;在日本,他好奇︰為什麼那麼多年輕女人抱著木桶,泡在海水之中?原來,她們是被戰爭奪走男人的無奈的日本女人,消遣寂寥……。武昌起義的時候,亂軍之中,丟失了眼鏡……。

看了高爾基、郭沫若的自傳體小說,勾起自己無垠幻想。他們的幼年、童年、少年有那麼多可以記敘的故事;我難道沒有嗎?過去有,將來也會有。我想,與他們比,只是時間不同,環境不同,人物不同,事件不同,個人天資不同;如果有那麼一天,我不是也可以寫出來嗎?當然,一碗涼水看到底,我絕沒有想要當高爾基和郭沫若的思想。

弱冠之年有了這個想法;而立之年正是夾著尾巴做人的時期,這種思想早就拋之九霄雲外;不惑之年至知天命之年,正是忘我工作的時期,無暇去想這些事情;近耳順之年,工作歷程趨于尾聲,這個想法又冒了出來,每每拿起筆來,又無從下筆,只有作罷。到了花甲年中期,眼見古稀臨近,這才三天打魚兩天曬網,動起筆來。真正煞下心來,比較正規其事的動手寫,還是到了從心所欲之年。2006年有了電腦,如虎添翼,寫作興趣更濃。當然,高爾基、郭沫若的字震動環宇,我寫的這點東西,也只能釋放釋放自己的一點心思。

(2009年9月23日)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統計師最新章節 | 統計師全文閱讀 | 統計師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