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情偶趣 老子的精神力量道德經7(下)

作者 ︰ 腳踏一星

(說.b.新)閑情偶趣7︰更新時間︰24-2-:2:4。善是精神世界的陽光,善良不是一種科學,而是一種行為.善良的心靈勝于顯貴的地位.人之為善,百善而不足.古語說的好︰「富家不用買良田,書中自有千鍾粟;安居不用架高堂,書中自有黃金屋;出門莫恨無人隨,書中車馬多如簇;娶妻莫恨無良媒,書中自有顏如玉;男兒若遂平生志。六經勤向窗前讀。」今天我們要了解的是老子的精神力量道德經7(下)。b.新

在我們現有的認識中︰老子是道家的創始人,釋迦牟尼是佛教的創始人。在千百年來佛家與道家如兄弟一樣和睦相處。有的時候讓人們都有佛道一家人的感覺,在著名小說《西游記》里佛教與道家交融可以讓我們明白佛道世代通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了解一下佛中的善和道中的善。6964

佛教認為︰善指其性安穩,能順益此世及他世的白淨法,與‘善業’相通。有時則指善業之性質,有‘道德的、正確的’意涵。此善性,與不善、無記(非善亦非不善)合稱三性。《大毗婆沙論》卷五十一雲(大正27•263a)︰‘若法巧便所持,能招愛果,性安隱故名善。’《俱舍論》卷十五雲(大正29•)︰‘謂安隱業說名為善。’《成唯識論》卷五雲(大正3•26b)︰‘能為此世、他世順益,故名為善。’此等皆顯示,善不僅性安隱,且能招可愛果,順益此世及他世。

善之種類眾多,諸經論說法各異,茲略述如下︰

(一)二善︰此有多種,略如下列︰

有漏善與無漏善︰陳譯《攝大乘論釋》卷十三雲,有漏善為白法,無漏善為淨法。又,有漏善為未斷煩惱之世間善,包括五戒、十善等,依此能招未來樂之果報;無漏善則為可斷除煩惱之出世間善,亦為得涅盤菩提之善,依此不招感未來之果報。

(2)止善與行善︰智顗《法界次第初門》卷上謂,止息惡行,不惱于他,稱為止善,屬消極之善,如不殺生、不偷盜等;積極修行勝行,利安一切,稱為行善,如布施、放生等。

(3)定善與散善︰息慮凝心而止住妄想,稱為定善,乃禪定心修習之善業;策身口意而廢惡修善,稱為散善,乃散心所修之善業。善導《觀經疏》〈玄義分〉謂《觀經》所明的十六想觀,前十三觀攝定善,後三觀攝散善。

(4)未生善與已生善︰未生善者,指未修習戒、定、慧諸善法者;已生善者,指已曾修習者。《大智度論》卷四十八雲(大正25•45)︰‘未生善法令生,已生善法令增長。’

(二)三善︰謂初善、中善、後善。此三善之說,廣出于諸經論,但解說不同。《大乘廣寶篋經》卷中列舉聲聞、菩薩之五種三善。謂身、口、意三善行,為聲聞之初善。戒、定、慧三學為中善。空、無相、無願等三三昧解月兌法門為後善。不舍菩提心為菩薩之初善,不念下乘為中善,回向一切智為後善。此中,聲聞三善又稱小乘三善,菩薩三善又稱大乘三善。

(三)四善︰《大毗婆沙論》卷五十謂善有勝義善、自性善、相應善、等起善四種。其中,‘勝義善’,又名真實善,指勝義諦門中之被稱為善者,即涅盤法。‘自性善’,謂不藉他緣,其體自善者,指慚、愧及無貪、無嗔、無痴等三善根。‘相應善’,又名相屬善、相雜善,指意業之善。即與前三善根相應的心心所法。‘等起善’,又稱發起善,指意業所起之善。即身、口二業及不相應行之善。

(四)十一善︰指信、精進、慚、愧、無貪、無嗔、無痴、輕安、不放逸、行舍、不害等十一種善。乃唯識宗所立六位心所之一,此心所順益現、未二世,故名為善。茲略述如次︰

信︰謂自性清淨,亦能使相應之心心所同樣清淨。例如︰水精珠能使濁水變清。信珠在于心,相應之心心所也都為之清淨。

(2)精進︰亦稱勤。勇悍無懼之意。指能耐勞苦的心,能對治懈怠、成滿善事。

(3)慚︰謂回顧自身及所依之教法而心生羞恥,尊崇賢人善法而止息諸惡事。

(4)愧︰謂回顧他人之譏刺而以自己之罪惡為恥,乃不親惡人,不作惡法。

(5)無貪︰謂對三界及三界受生之因緣厭離而無愛著。

(6)無嗔︰謂對三苦及三苦之因緣無怒恚,而有哀憐之心。

(7)無痴︰謂了知諸法之事與理。

輕安︰謂身心輕利安適,伏斷煩惱。

(9)不放逸︰謂防惡修善,護心不令放蕩縱逸。

行舍︰謂離昏沉與掉舉,內心平等均衡。

不害︰謂不損惱有情,內心只有拔苦的悲心。

(五)十三善︰《阿毗達磨雜集論》卷三將善分別為十三種,即︰自性善、相屬善、隨逐善、發起善、第一義善、生得善、方便善、現前供養善、饒益善、引攝善、對治善、寂靜善、等流善。就中,‘自性善’指信、慚及愧、三善根,乃至不害等十一種善之心所法;‘相屬善’指與自性善相應的其他心所法;‘隨逐善’指善法的習氣;‘發起善’指所發的身、語二業之善;‘第一義善’指真如;‘生得善’是不經由思惟加行的任運起善;‘方便善’指聞正法如理作意而生的善;‘現前供養善’指對如來興諸供養業;‘饒益善’指以四攝法饒益有情;‘引攝善’指以施戒等福業引攝生天之異熟,或顯得涅盤之因;‘對治善’指厭壞對治、斷對治等各種對治法;‘寂靜善’指斷盡一切煩惱的涅盤界;‘等流善’指由寂靜的增上力所發起的神通等功德法。

道家老子認為︰道德經27章雲︰善行,無轍跡;善言,無遐謫;善數,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我的第一種理解是︰日月善于運行,並不會留下痕跡;(天)善于用自然現象作為語言表達,這種無聲之言不會因出現毛病而被人指責;日月運行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周行不殆,然而卻分秒不差、毫厘不爽,並且無須籌策;大地上的萬物,時逢冬令,自然閉藏,雖不用關楗(即門上關插的木條),卻不能打開;「天網恢恢」,雖不見繩索,卻無法擺月兌。因此,有「道」的人一貫善于(以「道」)救助人,所以沒有被遺棄的人;一貫善于(以「道」)救助物,所以沒有被遺棄的物。這就是因循和明達大道。所以,善人可以做不善人的老師;不善人可以做善人的借鑒。一個人,如果不崇尚他的老師,不珍惜他的借鑒,自以為聰明,其實是大糊涂。這是一個玄妙的道理。

我的第二種理解是︰一個人行善,是不應該留下痕跡的,一個人說好話,別人是無法指責的。一個人做多少善事,不是用數字來計算的。一個人不做善事,簡直是無可救藥的。一個人廣結善緣,善緣是不會輕易分開緣盡的。所以聖人常常救助需要幫助的人,人們才在心里愛戴聖人。聖人常常幫助萬物,萬物才不拋棄聖人。這就是最大的光明。這樣的話經常幫助人度過困難的人,可以成為這個人的老師。不經常幫助人度過困難的人,會運用有困難人的優點使其走出逆境。一個人不想成為他人的老師,也不愛他人的優點,雖然這個人有大智慧但是這個人是沒有方向的。這就是善的奧妙。

我的第三種理解是︰善是沒有痕跡可以追尋的,善行是人們無法去指責的。善是無法用數字來計數的,善是找不到合適的方法無法發現的,善是無法用網捕獲的。聖人行善,就是常常救人于危難,人們才感激。聖人愛護萬物,萬物才生機勃勃。所以善于做好事的,不善與演說講道。善于花言巧語的人,會利用人們的優點。一個不善于推銷自己,身上也沒有許多優點的人,雖然可以稱為智者但是一生迷茫,這就是善的境界。

為了不再有︰「去年元夜時,花市燈如晝。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今年元夜時,月與燈依舊。不見去年人,淚滿春衫袖.」的無奈.我提倡行善。明天我們要了解的是老子的精神力量道德經

閑情偶趣7︰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閑情偶趣最新章節 | 閑情偶趣全文閱讀 | 閑情偶趣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