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 第4章 先秦書簡

作者 ︰ 橫笛落梅

在眾人嘖嘖稱奇的時候,考古學家王鐸教授俯去,用雙手小心翼翼地依次捧起的出土的那一片片竹簡觀瞧,他的目光死死地盯在上面,又摘下眼鏡匆匆擦拭一下,再去觀瞧。竹簡共計十九片,寬約一寸半,長約一尺,雖然歷經兩千年卻毫無變形,只是竹簡已經變得烏黑,上面的字跡也混沌不清了。

張遠遺憾地介紹說︰「這幾片竹簡原來放置在一件檀香木函中,用絲帛包裹著,據說當時很漂亮。文物被哄搶的時候,被一個小工頭拿去了。等到公安干警去提取贓物的時候,檀香木函不見了,絲帛也沒有了,只剩下這幾片烏黑的竹簡。那個小包工頭為此還挨了打,他指天發誓、哭哭啼啼說把文物拿回來只打開看了一眼,就藏在夾牆里再沒動過一個指頭,確實是沒有轉移窩藏。公安人員不相信,把他家和其親戚朋友的家都仔細搜查過,嫌疑人現在還在刑事拘留所關著。」

王鐸教授听了苦笑著說︰「你們為什麼不給那小包工頭開出個證明呢?」

圍在身邊的學生和遼寧考古隊人員們哄笑起來,「就該讓這種人吃吃苦頭!--公安不問,我們不管。」

王鐸教授說︰「當年秦陵兵馬俑出土的時候,許多彩色的俑衣不到十分鐘就消逝了。所有兵馬俑手持的長鈹、矛戈木桿迅速風化無蹤,戈頭墜落下來還對文物造成了一定的損害,木器急速氧化的速度實在是太快了,只有竹簡和精心加工的木簡是個例外。古人把竹片、木片削成長方形,再用火

烘烤烘烤,本來新鮮濕潤的竹木片,被烤得冒出了水珠,像出汗一樣,這道烘烤的工序就叫做「汗青」了。我們現在將歷史稱作汗青,可是這竹木簡也確實做到了幾千年不朽啊!」

考古隊長班召說︰「此次有先秦時代的竹簡出土,是不是說本身就意義非凡?」

博士生李昕說道︰「我們這次去南方考察三星堆,老師曾給我們提了一個問題,那就是三星堆文化是否屬于是孤立的神秘、外來文化?其歷史年代早于先秦,先秦巴蜀文化無論是形制還是圖騰,顯然也是對此是沒有傳承的,難道三星堆文化果真是如同眾人所說的孤立事件嗎?這並不符合文化的特質。

我們研究先秦,最重要的依據就是秦簡。現在,全國各地出土的秦簡已經很多了。1975年,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簡揭示了秦代常用的法律文書。22年,湖南省湘西龍山縣里耶鎮一口古井中,一次就出土了36多枚秦簡,經考證是完整的秦代官署檔案,大多是《日書》、《佔書》、《歷譜》還有《秦律十八種》、《效律》、《秦律雜抄》、《法律答問》、《封診式》、《為吏之道》等法制、吏治規則、法條。

通過研究,我們現在知道西漢的許多律法條文與秦代律法驚人的相似,可是,他們不是自詡為「罰無道,誅暴秦」嗎?那為何又大量去沿用秦代的律法?研究越是深入,籠罩在古中國第一個帝國--大秦身上的迷霧,就越接近歷史的真相!

所以,老師說過的,每一次秦簡的出土,都是特大的考古發現。因為,它隨時有可能改變人們的習慣性「常識」。

王鐸教授看著得意門生,贊許地點點頭。

女博士生張涵韻說︰「對秦簡的處理,月兌去氧化的黑色並不難,清洗干淨後先用采用藥水進行浸泡,防止簡牘霉變、蟲蛀,再用抗氧化劑還原,對這些秦簡進行月兌色月兌水處理,就會呈現出竹木簡的原色,上面的文字資料就可以留下來而且清晰可辨。你們為什麼不馬上進行處理呢?」

遼寧考古隊幾個人意味深長地相視而笑。「這就是我們請汪教授前來的道理,我們需要權威人物來見證。」

章涵看出了些許門道,「那我們將竹簡帶去北京研究如何?」

張遠急切地一把將秦簡收攏起來,斬釘截鐵地說︰「不,不--不,它們不能離開沈陽半步,出這間屋子也不行。」

汪老的秘書李素雲不悅地說︰「汪老這遠飛過來,你們說是合作研究的,科研經費怎麼保障?」

遼寧方面表示︰「這個好說!特批的一百八十萬經費,一半留給你們,我們還負責後勤保障!研究的目標是︰墓主是誰?以及科學嚴謹的文物鑒定。」

王鐸教授說道︰「不必爭了!天下考古是一家,怎能說兩家話?學術是第一位的,研究報告上我的學生也要署名。」

對方思考一會兒,表示同意。「兩個課題組合並,不過--遼寧方面五個人,汪老課題組最多三個人。」--這意味著王鐸教授的團隊要縮編。

王鐸教授爽快地說︰「李秘書可以先回北京去,張涵韻你一同回去,我這里還多一個人就抓鬮?不行,我也走,把學生們留下來。」

女秘書和女博士生不悅地撅起了嘴︰「這個也搞男女不平等,歧視婦女?」

遼寧考古隊張遠等人撓著頭,「李秘書吧,最好是別走。--要不誰能悉心照顧好汪老生活方面的問題?--張涵韻也別走,要不課題組里就沒有女性了。」

最後,雙方謹慎妥協。汪老課題組出五個人,遼寧方面增加到1人。秘書李素雲負責汪老起居,算編外人員,雙方合作愉快。

在遼寧省文物保護部門的實驗室里,課題組小心地將十九片竹簡放置進恆溫玻璃容器浸泡,用藥物進行處理。

一番復雜的月兌色處理過後,秦簡被放入遠紅外烘干機耐心地烘烤月兌水,工作人員小心翼翼地控制著溫度,生怕操作上一不小心毀了這些「寶貝」。

現在,竹簡靜靜地躺在絲絨鋪底的托盤上,連翻動竹簡的長夾上也被包裹上了布套。十幾根竹簡通體金黃,油光瓦亮,上面的墨色字跡異常清晰,如同嶄新書寫的一樣。其中一根竹簡體型明顯稍大,兩端瓖嵌有黃金套頭,背後篆刻著一條螭龍,正面有八個大字。

一卷六片竹簡上寫滿精美的小篆文字。另一卷竹簡篇幅最長,數量有十幾根,上面的字跡卻是大篆。

眾人發出一陣兒驚呼︰「天啊!--」

張遠興奮地大喊︰「秦始皇嬴政和李斯的親筆手書?--耶!--我們轟動世界啦。」

汪鐸教授激動地渾身發抖,竟然一下子癱坐在椅子上。秘書急忙給他口中塞進了一粒速效救心丸,漸漸才平復下來。

汪教授喃喃地說︰「快,拿李斯的嶧山刻石拓本來!它一定是出自李斯之手!」

嶧山,位于今山東省鄒城市東南,與泰山南北對峙,被譽為「岱南奇觀」、「鄒魯秀靈」,為中國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孟子》「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中的「東山」即指此山。《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始皇二十八年東行郡縣,上鄒繹山,與魯諸儒生議刻石、頌秦德、議封禪,望祭山川之事」,遂有此碑。秦國宰相李斯親筆書寫君王此行紀實,在嶧山刻石紀念此事。

刻石呈豎長方形,水成岩石質,四面刻字。碑高1。9米,寬。48米,四面皆同。正面、左側面刊刻頌揚秦始皇功績文字,背面刻秦二世詔書。小篆體,每面5行,共222字︰

「皇帝立國,惟初在昔,嗣世稱王。討伐亂逆,威動四極,武義直方。戎臣奉詔,經時不久,滅六暴強。廿有六年,上薦高號,孝道顯明。既獻泰成,乃降專惠,親巡遠方。登于嶧山,群臣從者,咸思攸長。追念亂世,分土建邦,以開爭理。功戰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世無萬數,他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復起,災害滅除。黔首康定,利澤長久。群臣誦略,刻此樂石,以著經紀」。「皇帝曰︰‘金石刻盡始皇帝所為也,令襲號而金石刻辭不稱始皇帝。其于久遠也,如後嗣為之者,不稱成功盛德。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臣請具刻詔書,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請。制曰︰「可」。

嶧山刻石拓本展現了秦國宰相李斯精妙絕倫的小篆書體,字體俊朗飄逸中可見剛勁挺拔,筆鋒舒卷自如,堪稱古今第一法帖!

遼寧考古隊班召有些結巴地問︰「那件形制不同的八個字的竹簡--「王命秦卿領樞密隊」,是不是出自始皇帝之手?」

汪教授撲過去瞪大眼楮察看,嘴里咕噥著︰「先秦大篆!有小篆的相似筆體,有些筆劃與李斯的篆書十分相似,不,驚人的相似!這是秦始皇描摹學習李斯書體的結果,--難道這真是世上罕見的秦王御筆所批?」

張涵韻問道︰「還有一些竹簡,經編排整理後為一篇完整的公文,卻不同于前兩者的書體,卻是何人所書?」

眾人仔細地逐字朗起來,不時為字意發生爭論,最終確定此為秦二世詔書!--督責護國公秦某去遼東指揮平叛,並命令他不得引兵入中原。

汪教授深思,疑惑地說︰「秦二世的時候,隸書已經漸漸流行起來,後世我們發現的很多先秦竹簡,有的已經完全變成了隸書。可這還是古樸的大篆,還沒有完全月兌胎石鼓文或鐘鼎文。字體非常工整謹慎,形同雕刻,筆者擁有極深的功底,象是個古代熟練工匠的手書--這不會是神龍見首不見尾的那趙高的手書吧?

先秦時代的書法大家,李斯算一個,他有《泰山封山刻石》、《瑯琊刻石》和《嶧山刻石》、《會稽刻石》留下來。趙高也算一個,據說李斯和趙高、胡毋敬等人寫了《倉頡篇》,《爰歷篇》和《博學篇》等範本,供大家臨摹。可惜未見傳世。另兩位就是胡毋敬和創制隸書的程邈了。」

現在,秦王嬴政、李斯的手書、疑似趙高所擬的秦二世詔書齊聚于此,彰顯了墓主地位的尊崇,可是葬儀卻是簡陋的,這是怎麼回事?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秦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大秦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大秦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