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多年前的古中國大地,河水浩蕩、江水奔涌、群山嵯峨、雲橫九派,各個諸侯國為爭奪地盤,彼此混戰不休,你方唱罷我登場、城頭變幻大王旗,沒有個休止。
歷經七代君主和國民的艱苦創業、篳路藍縷,秦國終于稱霸西戎,並據有了渭河流域東西縱橫8里、地處函谷關和大散關之間(一說在函谷關、大散關、武關和蕭關之間)的關中平原。吞並西域義渠國後,信心爆棚的秦國開始瞄準關東諸國,企圖東向發展勢力。
事與願違,強大的晉國首先成為秦國東進道路上不可逾越的攔路之虎。兩國剛一交手,起先還躊躇滿志的秦國就發現,原來自己對付武備簡陋的蠻夷部族尚可,要對付裝備精良的關東勁旅卻全然不是對手。秦軍被晉軍打得屁滾尿流、大敗虧輸。
晉國看到稱霸西戎的秦國原來是只「麻桿扎的老虎」---技止此耳啊!索性來了勁,還糾集諸侯,不斷入侵關中,威脅滅掉秦國。見勢不妙,秦國只得低頭認罪、磕頭求饒,給晉國進貢,雙方設壇盟誓,結成「秦晉之好」,約定互不侵犯、王室往來通婚,暫時止戈息兵。
此時,秦國為天下恥笑。諸侯會盟之時,秦君毫無尊嚴,備受諸侯奚落而不敢高聲抗辯、羞憤不堪。
偏安一隅,忍辱負重也不是沒有收獲,秦國因此遠離了關東是非之地、退出了戰局,躲在西部療治創傷,剩下強大的晉國與楚國南北大戰不休。
強晉也沒有支撐多久,前453年,其內部韓、趙、魏三家貴族勢力攻滅智伯,趙襄子執政,三家架空晉君,實際上分土而制,號稱「三晉」。
晉國的頹然崩解並沒有給秦國帶來好消息。看到昔日令自己膽寒的晉國完蛋了,秦國還沒有高興多一會兒,很快三晉中的魏國勢力就空前龐大起來,三晉(趙魏韓)團結一心猛烈向四周擴張疆土,倒霉的秦國再成魚肉。
公元前419—前48年,魏攻取河西,秦國岌岌可危。河西之地是指今日陝西省河套地區南部、關中東部、黃河洛河之間的地區,這里是秦國拱衛關中平原、守護河西走廊本土的東大門,是秦國的命根子、必守之地。河西重地的失守,使秦國像絕望的獅子般怒吼,傾盡國力去與強大的魏國苦斗,卻屢遭敗績。
到了公元前389年,秦惠公拼了死力,糾集5萬軍馬、親自統兵與魏軍在河西決戰,史稱陰晉會戰。不成想,魏國西河郡守吳起突出奇招,竟然選派了5萬名從來沒有立過戰功且立功心切的人為徒兵,在5乘戰車、3騎兵的掩護下,由自己率領反擊秦軍,將秦軍視同無物。戰斗的過程很簡單--魏軍先固守城池、疲憊秦軍,然後傾巢出動發起突襲。戰爭的結果很悲催,秦軍幾乎全軍覆沒。
此後很長一段時間,秦國一蹶不振,又成為關東諸國的笑柄。令人發笑的是,昔日稱霸西域的秦國此時如驚弓之鳥,竟然2多年未再敢起刀兵。
公元前415年秦靈公死後,秦國太子公子連的君位被他的叔祖父秦簡公奪取。十歲的公子連為防不測,在客卿的幫助下逃亡魏國,那是一段長達二十九年的流亡生涯。
祖國的衰落與魏國的強盛,刺激著公子連的心靈,他苦心孤詣、學習強國之策,而魏國也希望幫助這位秦國流亡公子,扶植起一個傀儡政權。公元前388年,公子連高調回國,渴望換一種活法、不再窩窩囊囊的秦國貴族和軍民夾道歡迎,聞聲景從,一舉助其奪回了君王之位,稱為秦獻公。
秦獻公廢除了秦國自秦武公以來實行了三百多年的以人殉葬制度,鼓勵生育和民族團結,穩定了秦國混亂的政局,中止了秦國的頹勢。
史載︰直到獻公晚年,秦國才發動了一系列與魏國的戰爭。秦獻公十九年(公元前366年),秦獻公起兵勤王,在洛陽打敗了韓魏兩軍,得到了周顯王的褒獎、封賞,秦國在眾諸侯國中的地位明顯提高。
秦獻公二十一年(公元前364年),秦軍攻魏一度奪回河西故地,甚至打過黃河,深入魏境,取得了空前大勝、一雪前恥。
秦獻公二十三年(公元前362年),秦國在少梁再次大敗魏軍,俘虜魏國相國公叔痤,因為公叔痤早年在魏國對秦獻公不薄,獻公在盛情款待一番後,將公叔痤放回魏國去。公叔痤病重時,拉著魏惠王的手說︰「大王,我的小兒子公孫鞅年少有奇才,可任用為相。--如果不能用他,一定要殺死他,不能讓他出境去輔佐別的國家。」可惜公叔痤死後,魏惠王沒有照辦。果然,公孫鞅听說秦孝公不拘一格羅致賢能,就去輔佐秦國。
前361年,秦孝公任命商鞅為左庶長,開始實行第一次變法--廢除舊貴族的世襲特權,實行軍功爵制,獎勵軍功,禁止私斗;實行編戶籍制和連坐法;重農抑商,獎勵耕織;獎勵個體小農經濟。這些改革,消弱了舊貴族勢力,迅速地發展了經濟,使落後的秦國日益富強起來。1年時間,秦國在政治、軍事、經濟等方面都後來居上領先于六國了。
前35年,孝公為擺月兌舊貴族勢力的糾纏,索性遷都咸陽。商鞅又實行了第二次變法--普遍推行郡下設縣的制度;廢井田,開阡陌,推行土地私有制,統一度量衡、制定法律、禁止儒學等百家學說的文化傳播。秦國李斯曾評價說︰「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風易俗,民以殷富,國以富強,百姓樂用,諸侯親附。」
為了順利變法,商鞅恩威並用,史載︰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乃立三丈之木于國都市南,募民有能徙置北門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復曰︰「能徙者予五十金!」有一人徙之,輒予五十金。以明不欺,乃下令。太子犯法。衛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太子,皇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師公孫賈。明日,秦人皆趨令。行之十年,秦國道不拾遺,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變法實施後,當初說新法不便的國人中,有些又來說新法好,公孫鞅就說︰「這些人都是亂法的刁民!」把他們全部驅逐到邊疆去住。此後老百姓不敢再議論法令的是非。
所以,商鞅變法的本質就是實現先秦「法西斯」軍事化,把國民訓練成無知無欲、遵命听話的木偶,為君王驅使效死沙場。
此時,商鞅的祖國魏國,因為與趙國、韓國反目為仇,受到四面圍攻。公元前354年,齊國將領田忌在孫臏幫助下,實施圍魏救趙,在桂陵之戰大敗龐涓率領的魏軍。公元前342,孫臏故伎重演,圍魏救韓,在馬陵之戰殲滅魏軍共1余萬人,並俘虜了魏軍的主帥太子申,魏國實力受到嚴重削弱,從頭號強國淪為二流強國,魏國稱霸中原的局面一去不復返。
前34年,商鞅率秦軍攻魏國,他使用詭計寫信給魏公子印,假意與魏公子印飲酒會盟,魏公子印毫不懷疑,如約而來,恰好就中了商鞅的埋伏,魏軍大敗,迫使魏國歸還了過去從秦國掠去的河西之地,解除了魏對秦的威脅。為此,商鞅得到了於、商的封地15個城邑,號為商君。
秦孝公死了以後,太子駟即位為秦惠王。公子虔立刻誣告商鞅密謀反叛,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在逃亡的路上,因為沒有通關文書,店主不敢收留他,而這正是遵守商鞅自己所制定的法律。(作法自斃)當他逃到魏國時,魏國人為公子印的事情感到氣憤,阻止他進入魏國。商鞅陷入了絕境,他到封地組織人馬頑抗,最後仍被擒服。秦惠王用五馬分尸的酷刑來對待這位秦國的大功臣,連商鞅在秦國的族人也全部遭誅殺。
商鞅死了,但他曾經服務的秦國卻冉冉升起,崛起為華夏文明中地處西部的強大國家。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听從大將司馬錯的建議,出兵滅掉蜀國、苴國和巴國等三個國家,設立了巴蜀兩郡,為以後的發展打下了雄厚的基礎。
前312年,秦國魏章、公子疾、甘茂在丹陽大敗楚軍,佔領了楚國漢中,這樣,秦國的本土關中、新佔領的漢中就與巴蜀連成了一片。
居高臨下、放眼天下,秦國昔日的強大對手晉國已經四分五裂不復存在了,魏國也萎頓下去了,現在是西部的秦國與東部的新霸主齊國爭雄天下。
齊國的玩票很快就玩過了,它瘋狂地北吞燕國、西攻趙魏,終于招致災禍。史載︰公元前314年,燕國發生「子之之亂」。齊宣王命匡章率「五都之兵」、「北地之眾」伐燕,一度佔領燕國,後因秦、趙、魏等國反對罷兵。
公元前31年,齊聯合韓、魏攻楚,大敗之。公元前298-前296年,齊聯合韓、魏連年攻秦,入函谷關,迫秦求和。公元前288年,齊、秦並稱東、西帝,不久又放棄了帝號。次年,蘇秦、李兌合趙、齊、楚、魏、韓攻秦,罷于成皋。又次年,齊滅宋。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上將軍,合燕、秦、韓、趙、魏攻齊,攻入臨淄,連下七十余城。齊城不下者只有莒和即墨。齊愍王逃入莒,反而被楚國派來救援齊國的大將軍淖齒殺死。王孫賈與莒人殺淖齒,立愍王子法章為齊襄王。燕引兵東圍即墨,城中推舉田單為將。雙方相持達五年。公元前279年,田單組織反攻,用「火牛陣」大敗燕軍,收復失地。齊雖復國,但元氣大傷,無力再與秦國抗衡。
此時,中原北方兩強燕國和趙國正互相掣肘。在趙國、燕國雙雄之間的滹沱河流域,原來有一個中山國作為兩國的戰略緩沖,可是公元前47年,中山國讓魏國給滅了。公元前38年,中山國好不容易復國,趙國就不懷好心、去打人家主意。趙國在公元前377年、376年曾兩次進攻中山國,均遭到中山的抵抗,沒有成功。此後,中山國開始修築長城防範趙國。公元前296年,趙國最終還是滅了中山國,將王尚遷徙到膚施(今陝西榆林),中山國經過35余年時間,宣告滅亡。
眼看中山國覆滅,鄰近的燕國不甘示弱,也來分一杯羹,燕趙兩國分贓不均就打了起來,燕國抵敵不過,索性投靠秦國,成了秦國的戰略盟友。有了靠山的燕國,立即精神抖擻地與趙國混戰在一起,從此勢不兩立。看來,戰略緩沖帶是必須要建立的,趙國當年攻滅中山國十分不智!
再來看南方的楚國,公元前299年楚懷王已被秦相張儀所欺騙、受困于秦國,最終客死他鄉。楚國君王被抑制、群龍無首。繼任的楚襄王做太子時,曾在齊國做為人質。齊國一看有機可乘,就把太子送回楚國當了君王。--這也是秦國、齊國爭霸、勾心斗角的結果。
果然,秦國知道楚國另立新君後,發兵攻楚,大敗楚軍,斬首五萬,取十六城。頃襄王十九年(前28年),秦伐楚,楚軍敗,割上庸、漢北地予秦。次年秦分兵兩路攻楚,一路由武安君白起率軍攻陷楚之鄧城後,向鄢(今湖北宜城東南)進逼;另一路由秦蜀郡守張若率水陸之軍東下,向楚國的巫郡及江南地進軍。白起圍攻鄢,鄢之戰,楚**民數十萬人被溺死。秦昭襄王詐以公主許配給楚頃襄王,屈原長跪城外力諫不果。秦軍趁頃襄王開城迎親,長驅直進,攻入楚都郢,時為前278年。屈原投河自盡。頃襄王遷都于陳。
前263年,秦國秦昭王派大將白起聯合韓、魏兩國共同討伐楚國,形勢危急,頃襄王派能言善辯的春申君出使秦國,說服秦昭王退兵。前263年秋,頃襄王病重,春申君設計使留在秦國作為人質的楚太子熊完逃回楚國即位,即考烈王。秦昭王听從了範雎的意見,將黃歇送回了楚國當了楚國相國。楚國考烈王當政前期,楚國基本執行了臣服于秦國的國策,楚國甚至把昌文君、昌平君送去或留在秦國當人質。
對于這兩個人的身份,歷來爭議頗大。有的說昌文君、昌平君是楚王熊完在秦國所生的兩個兒子,有的說是熊完的佷子,有的說是熊完的兄弟,《索隱》中又說他們是負芻的弟弟--真假莫辨。
史載︰負芻是楚哀王的異母弟弟。楚幽王十年(公元前228年)三月,楚幽王死後,其同母弟弟熊猶代立,是為楚哀王。但他繼位僅兩個月,就被他異母弟弟負芻的門客殺死,其母親王太後李嫣也被殺,其母的哥哥李園也被滿門抄斬。負芻自立為楚王,成為楚國的末代君王。
我們認為,昌文君、昌平君的身份應是楚國考烈王熊完的兒子最為貼切,否則,秦國何以能接納他們為人質?--他們只能是太子身份!
春秋戰國時期,大國為互求信任、罷兵議和、乞求援兵或以求建立聯盟,大多采取雙方王室成員互為人質作抵押的辦法,當然也有單方面出質的情況存在,計有︰
楚國方面︰公元前3年,楚太子橫質于齊。楚懷王質于秦。公元前272年,楚左徒黃歌與楚太子完質于秦。
燕國︰約公元前3年,燕昭侯之弟襄安君質于齊。公元前239年,燕太子丹質于趙。約公元前238年,燕太子丹質于秦。
秦國︰公元前328年,秦公子繇質于魏。公元前37年,秦公子稷(秦昭襄王)質子燕。公元前31年,秦涇陽君(秦公子芾,秦宣太後之子,秦昭襄王的同母弟)質于齊,但齊湣王不敢得罪,好生招待後,次年,就把涇陽君禮送回了秦國)。公元前267年。秦悼太子質于魏。公元前25年,秦異人(秦莊襄王,秦王嬴政之父)質于趙。
趙國︰公元前27年.趙公子吾質于秦。公元前265年,趙長安君質于齊。公元前243年,趙太子春平君質于秦;趙平都侯質于秦。
韓國︰公元前315年,韓太子蒼質于秦。公元前31年,韓太子蟣虱質于楚。約公元前256年,韓投質于趙。
魏國︰公元前336年,魏太子鳴質于齊;魏公子高質于楚;魏龐蔥與太子質于趙。公元前333年,魏董慶質于齊。公元前36年,魏太子越質于楚。公元前247年,魏太子增質于秦。
齊國︰約公元前342年,齊張丑質于燕。公元前31年,齊公子順子質于趙。
---
居高臨下,環視九州,以秦之強,誰人能敵?于是,兵強馬壯的秦國,立即馬不停蹄開始進攻關東諸國。秦昭襄王執政56年,翻閱史書清點,他竟然發動或應付了大小2余次戰爭,可謂好戰到了極致!
如今,新中國1949年建國到現在,總共才打了抗美援朝、對越自衛反擊、對印自衛反擊三場較大規模的對外戰爭,還有抗美援助越南、西沙海戰、1988年南沙沖突等幾次國際摩擦事件。至今,人民解放軍已經有將近3年未曾打仗了。和平日久,尚能戰否?
我們單來看看秦將白起的戰功︰
公元前294年,秦昭王令白起出任左庶長,領兵攻打韓的新城得手。
次年,白起升任左更,出兵攻韓、魏,用避實擊虛,各個擊破的戰法全殲韓魏聯軍于伊闕(今河南洛陽龍門),斬獲首級二十四萬,俘大將公孫喜、攻陷五座城池。白起因功晉升為國尉。他又領軍渡黃河攻取韓安邑以東到乾河的土地,軍餃再升為大良造。
以後,白起又領兵攻陷魏國,佔據其大小城池六十一個。昭王十六年,白起與客卿司馬靳聯合攻下垣城。二十一年,白起攻趙,佔取光狼城(今山西高平市西),這次他受封為武安君--也就是勇武無敵,能夠保國安民的意思。
公元前279,白起攻楚,拔取鄢、鄧等五座城池。次年攻陷楚國的都城郢(今湖北江陵西北)楚王逃離都城,避難于陳。秦國以郢都為南郡。白起又攻取楚國巫、黔中二郡。
公元前273年,白起率軍攻趙魏聯軍以救韓,大破聯軍于華陽(今河南新鄭北),魏將芒卯敗逃,擄獲韓趙魏(韓趙魏又稱三晉)三國大將,斬首十三萬。不久,白起與趙將賈偃交戰,溺斃趙卒二萬人。
公元前269年,秦、韓相攻,而圍閼與,趙使趙奢將,擊秦,大破秦軍于閼與,殺秦將胡陽。這次,秦軍主將不是白起,而是白起的同窗好友大將胡陽。閼與之戰勝利後,趙奢因功被封為馬服君,許歷為國尉。白起听聞好友戰死,發誓要為其報仇。
公元前266年,白起攻韓國陘城,攻陷五城,斬首五萬。
公元前265年,白起又攻佔了韓國南陽。前264年,秦國五大夫賁(其人不詳,但不是王賁)攻韓,再取韓國十城。
至此,秦國已經成為關東諸國的心月復大患,而雙手沾滿關東諸國血跡的秦國將領--武安君白起,簡直就成了諸國的公敵!
其實,秦國起初也並沒有單打獨斗,它參與的都是關東六國彼此之間的混戰。今天跟著趙魏韓打楚國,後天又聯盟去打齊國。再後天,再跟著楚國打趙魏韓三國,基本上每次都有光可沾、又便宜可撿,秦國嘗到甜頭、屢試不爽,終于走上了軍事擴張的危險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