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 第21章 魏公子牟譏諷建信...

作者 ︰ 橫笛落梅

魏公子牟是誰?此人在古中國歷史上是一個大賢!其出身魏國世家,師從于老子的弟子莊周或提出「白馬非馬,形名離也」之論的公孫龍,也有說其是墨家的傳人。公孫龍是個古代著名的哲學家、辯論家,但是游走各國,多清談,未曾被重用。

公孫龍提出︰馬者,所以命形也;白者,所以命色也。命色者非名形也。故曰︰「白馬非馬」(所謂白馬不是馬,是說白是顏色的名稱,馬是形體的名稱;顏色不是形體,形體也不是顏色。大家說顏色時不應該和形體合並,說形體時顏色也不應該跟在後面,現在合起來稱為一樣東西,是錯誤的。)公孫龍在古代的擁躉很多,其本質是說惡人、善人都不是人,理想的治國之道是鏟除善惡,以免相爭,只保留古樸守拙的人。這與孔孟在善惡之間取中庸的哲學是有一些不同的。公孫龍的觀念激進一些,孔孟之道十分虛偽。

今天,套用公孫龍的邏輯來分析我們「不管黑貓白貓,逮住老鼠就是好貓」的用語,白貓、黑貓都不是什麼好貓!

因為黑貓就像很多私企或官員子弟,采取各種惡行,不擇手段致富,破壞資源環境、大肆貪瀆**,最後禍留中國、自己逃往國外享福,誰給你先富帶後富?這又怎能是好貓?!

白貓就像許多國企,憑借合法性的壟斷經營,盤剝國民,攫取高額利潤,大搞血統繼承,霸佔私分國資以自肥,最後化公為私,這些所謂白貓也是罪惡昭彰!

在趙國平原君趙勝的家里,孔穿曾與公孫龍辯論說︰只要公孫龍放棄白馬非馬的歪理邪說,自己就願意拜公孫龍為師。公孫龍卻認為︰正是此說讓自己出名的,這是看家的飯碗怎能丟棄呢?他還為自己辯護說︰白馬不是馬的觀點,也是你的祖先孔子的觀點呢。我听說楚王在雲夢之圃打獵時丟了他的弓。他的隨從想去找回來。楚王說︰‘不必了。楚人丟了弓,楚人又得到了,又何必找呢?’孔子听了後說︰‘楚王的仁義不徹底。只要說人丟了弓,人又得到了就可以了,何必一定要說楚呢?’這樣,孔子認為‘楚人’和所謂‘人’是不一樣的。你肯定孔子說‘楚人’和所謂‘人’不一樣的觀點,卻否定我說‘白馬’和所謂‘馬’不一樣的觀點,更是矛盾的。」-------(暗語)其實孔子是從現象歸納本質,從實踐上升到「推崇無欲無求、順其自然」的理論,公孫龍有些狡辯了。

「先生學習儒術卻不是孔子的觀點,想學習卻讓我放棄我所能教的,這樣就算有一百個公孫龍,也不能滿足你的要求呀。」孔穿沒有辦法應對了。公孫龍,是趙平原君之食客;孔穿,是孔子的後代。孔穿和公孫龍相會。孔穿對公孫龍說︰「我住在魯國,經常听到消息,推崇先生的智慧,說先生的行為,我希望受教已經很久了,現在才能見到。不過不同意先生的,只有先生的白馬不是馬的說法。希望放棄白馬不是馬的觀點,那麼我就請求成為您的弟子。」

公孫龍曰︰「先生的話真是自相矛盾。我的學問,就是白馬不是馬的論點。讓我放棄,那麼我就沒有什麼可以教你的了;沒有什麼可以教的而仍然向我學習,是矛盾的。而且您希望想我學習,是因為智慧和學問都不如我。現在讓我放棄白馬不是馬的論點,是先教而後學;先教而後學,不可。」

-----

魏公子牟的身世關系到一個古國------中山國,公元前46年,魏文侯(前445-前396在位)伐滅古之中山國(太行山以東,燕國和趙國中間),由于魏國在南,中山在北,中間還隔著趙國,因此中山國無法並入魏國本土,只能成為魏國的北部屬地。趙國橫亙于魏國本土與中山之間,是魏、趙長期敵對的原因之一。魏文侯不得不先派長子魏擊駐守中山(《史記•魏世家》),三年後(前43)召回魏擊,立為太子,改封幼子魏摯為中山君。公元前296年,中山國被趙國奪取,魏公子牟流亡于魏國都城大梁。

《莊子•讓王》說︰「魏牟,萬乘之公子也」,「千乘」謂侯,「萬乘」謂王-------這句話,點出了魏公子牟地位之顯赫。魏牟正是魏文侯的四世孫,魏摯之曾孫,中山王魏釁之子,中山後王魏尚之弟。魏公子牟潛心致學,探討萬物窮理,死生之道,修身養性,本已經淡出了政壇。

魏公子牟無異是一心問道的人,《列子•仲尼》記錄下了魏牟與樂正子輿等人多次關于公孫龍辯題的論辯——

中山公子牟者,魏國之賢公子也。好與賢人游,不恤國事,而悅趙人公孫龍。樂正子輿之徒笑之。

公子牟曰︰「子何笑牟之悅公孫龍也?」

子輿曰︰「公孫龍之為人也,行無師,學無友,佞給而不中,漫衍而無家,好怪而妄言,欲惑人之心,屈人之口,與韓檀等肆之。」

公子牟變容曰︰「何子狀公孫龍之過歟!請聞其實。」

子輿曰︰「吾笑龍之詒孔穿言︰‘善射者,能令後鏃中前括,發發相及,矢矢相屬,前矢造準而無絕落,後矢之括猶餃弦,視之若一焉。’孔穿駭之。龍曰︰‘此未其妙者。逢蒙之弟子曰鴻超,怒其妻而怖之。引烏號之弓,綦衛之箭,射其目。矢來,注眸子而眶不睫,矢墜地而塵不揚。’是豈智者之言歟?」

公子牟曰︰「智者之言,固非愚者之所曉。後鏃中前括,鈞後于前。矢注眸子而眶不睫,盡矢之勢也。子何疑焉?」

樂正子輿曰︰「子,龍之徒,焉得不飾其闕?吾又言其尤者。龍誑魏王曰︰‘有意不心。有指不至。有物不盡。有影不移。發引千鈞。白馬非馬。孤犢未嘗有母。’其負類反倫,不可勝言也。」

公子牟曰︰「子不諭至言,而以為尤也。尤其在子矣!夫無意則心同。無指則皆至。盡物者常有。影不移者,說在改也。發引千鈞,勢至等也。白馬非馬,形名離也。孤犢未嘗有母,有母非孤犢也。」

樂正子輿曰︰「子以公孫龍之鳴,皆條也?設令發于余竅,子亦將承之?」

公子牟默然良久,告退曰︰「請待余日,更謁子論。」

--------

且說魏公子牟奉魏安氂王之命去探訪戰事相持趙國和秦國,為拉攏住魏國這個「盟友」,趙孝成王親自出城去迎接他,建信君與趙王風風光光同車前往。魏公子牟見識到了建信君在趙國受到的恩寵,很不以為然。

公子魏牟同趙王回宮後,看見座前放著一塊漂亮的綢緞,原來是工匠正為趙王做帽子。工匠見有客人進來,就避開了。

趙王說︰「幸蒙公子駕臨敝國,很想听您談談治國的道理。」

魏牟說︰「大王如果能象重視這塊綢子一樣地重視治國,那末您的國家就會治理得很好了。」

趙王听了很不高興,而且表露在臉色上,他說︰「先王不了解我無能,讓我來掌管國家大事,我怎麼敢這樣輕率地對待國家大事呢?」

魏牟說︰「大王不要生氣,請讓我來為您說明。-----大王有這麼一塊綢子,為什麼不讓您的侍從(建信君)給您做帽子呢?」

趙王說︰「我的侍從(建信君)不會做帽子。」

魏牟說︰「如果讓他們為您做帽子,做壞了,對您的國家又有什麼損害呢?可是,大王一定要工匠然後才用他們。現在您對待治理國家的‘工匠’卻不是像對待‘制帽工匠’那樣,象這樣做法,國家就會被人踐踏成為廢墟,宗廟也就不可能再繼續祭祀。然而,大王卻不把國家大事交給真正能治理好國家的人,竟然交給了被您寵信的近臣。況且大王的先祖擁有犀首,馬服君(趙奢)這樣能謀善戰的大臣,足以和秦國爭雌雄,秦國相當也和趙國勢均力敵。可是現在,大王卻與建信君來來往往同車,而要與強秦爭雌雄,我擔心秦國會毀掉您趙國啊!」

趙王︰請您說下去!

魏牟︰「現在大王的國家,文臣武士雖不及先王時期顯赫(趙惠文王),但依舊是人才濟濟。大國之強盛,固然首先是致士,但更重要的是合理地用士。否則,賢能的人得不到合適的位置也是白費。建信君人長得天姿國色,果然是名不虛傳,我也听說大王已經讓他涉政了。這樣,天下人都知道大王喜歡巧言、美色,重用身邊寵信的人,不顧其有沒有才學和德行。如此,賢能不往、雖往而不見用,趙國如何能強大呢?臣心直口快,大王勿要氣惱。」

趙孝成王心里不痛快,臉色也難看起來,拿起那塊綢緞就扯成了碎片。

趙王說道︰「先生知不知道魏國有龍陽君呢?」------龍陽君正是魏國國王的男寵,比建信君還要漂亮三分,但人家也是個隱形的江湖劍客。魏牟知道這是人家反唇相譏了,但他不漏聲色回答︰「所以,我們魏國對抗秦國,只能與趙國合縱才能自保。如果趙國與秦國講和了,魏國也只能臣服于秦國。」

趙王急忙說道︰「趙國不會與秦國單獨媾和,本王期待著與魏王在邊境的會盟。」

----

魏公子牟離開趙國去了秦國,秦相範雎本是魏國人,對待魏公子牟這位來自故國的大賢自然是尊崇有加。範雎也知道,公子牟此時到秦國,絕非是游學那樣簡單,他一定是來探察秦國朝野的消息,恐怕最重要的就是----魏國將選擇與秦趙兩國之中的哪個國家結盟?

秦國也並沒打算與原三晉之中的魏國結盟,所希望的無非就是魏國不要援救趙國即可,而魏國所希望的也正是不與其中任何一個國家結盟!

範雎的幕僚建議範雎主動與魏公子牟提出秦魏聯盟問題,範雎不以為然,他說︰「這不可能,其一,談判對象有錯誤,魏公子牟來自魏國,也有宮廷背景,但他是來秦國游學的,並不是正式的魏國使節。其二,秦國要順利達到自身的目的,就不能依靠利誘,那樣反而會讓魏國感覺到秦國並沒有戰勝的底氣,反而會將魏國推向趙國一邊。秦國要做的應當是要讓魏國知道其援救趙國的危險,秦軍圍困大梁的日子不遠了。---只有這樣,才能讓魏國保持中立,至少不會借路給楚國兵援趙國。

所以,秦昭王並未正式接見魏公子牟,只是派人給他捎了個口信,大意是說久仰魏公子牟的大名,秦國期待著幫助他從趙國手中奪回原中山國,幫助他復國。

見過或聯系過秦國君臣之後,公子牟已經完成了自己的使命。他確信︰秦趙兩國不會媾和,它們一定會在長平繼續打下去!

魏國公子牟將要離秦東行,前去與秦國相國--應侯範雎辭別。

應侯說︰「公子就要離開秦國了,難道沒什麼要教誨我的話嗎?」

公子牟說︰「即使沒有您的吩咐,我本來也有話要對您說。顯貴和財富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人一旦顯貴,財富就跟著來了;財富和美味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人有了財富,美味就跟著來了;美味和驕奢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人只知享用美味,驕奢就跟著來了;驕奢和死亡沒有必然聯系,但是人一旦驕奢,死亡就跟著來了。歷代以來,因此而喪命的人多得去了。」應侯听完後說︰「公子所教誨我的真是太深刻了。」

先是韓國設局,再是魏國推動,秦國與趙國的長平戰事逐步升級,終于發展成為一場彼此傾盡國力、曠日持久的空前大戰。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秦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大秦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大秦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