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 第33章 荀子慈悲全寒士

作者 ︰ 橫笛落梅

蘭陵學館後堂里進「蘭華廳」。

荀況跽坐(兩膝彎曲、小腿貼地,臀部坐在小腿肚或腳跟上)批改作業,小山一樣高的簡牘堆里,有一件與眾不同的帛書吸引了他的注意。

簡牘,是先民在發明紙之前所使用的書寫材料,一般是削制好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竹片稱簡,木片稱札或牘,統稱為簡牘。

制作簡牘要先在竹片上鑽孔,再用線繩或牛皮繩編連起來成書。

竹簡的加工過程簡單說是將青竹筒蒸煮過,一說要用火烤,讓其「發汗」月兌水,稱之為「殺青」,防止以後變形,不易被蟲蛀,且便于書寫。因此也稱竹簡為「汗青」,引申為書冊、史籍。

簡牘怕火、怕干裂、怕腐朽、怕蟲蛀、寫在上面的字跡容易漫滅。所以,能夠流傳下來的古代文化記錄,恐怕是數十萬記而不不足一。

至于毛筆的發明,傳說很多。但從象形字角度來看是「竹筒加毛(縴維)」。普遍認為,毛筆的產生一定晚于簡牘,因為有些出土文物證實︰早期簡牘上的文字,是刻制甚至燙烙上去的。另外,傳說秦將蒙恬曾改良過毛筆。

我們今天研究2多年前的古人,那麼2多年前的古人也一定在研究上一個2年(甚至更久遠)的先民,同樣在遺憾文化的滅失。

單憑這個看,做學問也不是件容易事情。

李斯的書信其實很簡短,就是簡單介紹了一下自己,表示希望能聆听荀子的教誨,把自己膚淺學過,但並沒有真正學會的東西弄明白。

「嗯,----好字!人言筆隨心動,字如其人,此人何處?」荀況問身邊的書童。

一個丫鬟跪坐著在書案邊,小心的從竹筒中舀出一勺墨粉,倒入在青石盤中,小心翼翼地摻水調制。

在人工制墨發明之前,一般都利用煤石、天然墨(石墨)或其他類似物品作為書寫材料。據《述古書法纂》記載︰「邢夷始制墨,字從黑土,煤煙所成,土之類也。」(墨土)也就是說人工墨的歷史起始于周宣王,邢夷制墨也就是人工墨的開始。

顯然古人是采取了用易制墨材料摻雜不明土材的方法制墨。這種神秘的土,很可能就是高嶺土,因為它與硯石中所含成分的物理特性,高度接近。

人工墨無論是質量、易用性還是經濟性,都大大超過了天然墨,天然墨漸漸被淘汰。後來,墨之原料開始取自松煙,其次是漆煙和桐煙。最初是用手捏合而成,十分松散,後來改用模制,經過多道工序制成墨錠,才使墨質堅實耐用。

墨質堅實以後,才采用硯石磨墨。不是什麼石頭都可以用來做硯石,必須是溫潤、細膩、軟硬適中、含水性上佳的石頭。如我國肇慶老坑口出產的端硯硯石中,水雲母這種特殊成分的含量能高達95%以上,極度細膩、水潤,用它磨出的墨如油般亮澤,且不易干涸。

先民古樸實在,硯上紋飾也簡單。大約在唐宋以後,硯石上紋飾復雜、雕刻精美,成了硯台。

「學館門口」

「他怎麼來的?」

「門衛說似未見有車馬相送--」

荀子微微蹙眉,雖然已經看過書信,但還是有些吃驚。「原來是個痴心求學的寒門學子。

「他等多久了?」

「我出去回來,再出去再回來,看他麻布庶服一直在那,大概兩個時辰了---」

「你去看看他現在在干什麼?」

學童依言前去查看,不久回來報告︰他跪伏學館門口,有好多好多人在圍觀呢。

童子又輕蔑地補充一句︰「看樣子嘛,是掏不起學費的---」

不知怎地,荀子眼前突然浮現出自己當年拖家攜口、四處流離的場景畫面,跟現在的錦衣玉食,簡直就是天地之隔。他忽然心軟下來了。

荀子回過神來,訓斥道︰「多嘴多舌!」

童子撅著嘴委屈地說「師傅,徒兒不是那個意思,徒兒是覺得這口子一開,想來的人還不成群結隊。就是傳話,徒兒也得跑斷腿啦---」

荀子頑皮地眨眨眼,幽默地說︰好啦,師傅保證,僅此一次,下不為例---

童子嘀咕︰這話我也听好幾遍啦,好吧,我就去傳話。

李斯在學館之前的小溪邊洗了手臉,就在學館大門口的石板路上恭敬地跪拜下來,周圍過往的行人和學子議論紛紛。

韓非走上前勸他站立起來,活動活動筋骨。

「不妨事,夫子就快要看到我的書信了。謝謝你,請問公子大名?」

「我叫韓非」

「不管怎樣,都要感激你的--」

見李斯如此客氣,韓非倒有點不好意思了。

童子大踏步走出來,俯身不客氣的拍打了一下李斯的脊背,先低聲耳語︰你運氣真好!(李斯渾身一震,那感覺就像今天中了雙色球或大樂透)

這時,童子朗聲說道︰「李斯,夫子準你入見,請隨我來!」

「謝夫子!」李斯緩緩起身站起來,同時撢了撢衣裳。

緩慢的鏡頭,穿插巍峨的皇宮、正在沖鋒的軍陣——

配音︰這一刻,站立起來的不僅是布衣李斯,背後還有一個強大的帝國。

這一刻,不僅是李斯命運的轉折,它還是2多年前戰國時代,中華民族歷史的重要轉折!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秦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大秦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大秦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