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種勢力之外,秦國還有第四種勢力存在--這就是贏性王族和庶民的勢力,雖然由于秦王贏楚暗弱的性格使然,王權受到極大地抑制,但它畢竟掌握著一只關鍵的力量︰武裝部隊!
需要說明的是︰盡管秦國的主力部隊也被華陽太後牢牢地掌控---華陽太後的哥哥陽平君實際掌握兵權,但秦王贏姓勢力卻可以執掌規模龐大的民兵預備役部隊--秦國百姓平時分散進行定期的軍事訓練,戰時立即匯聚整軍。軍隊的編成是︰五人為一伍,五伍為一兩,四兩為一卒,五卒為一旅,五旅為一師,五師為一軍。
秦國商鞅變法後的體制是獎勵戰功,有功封賞,無功無爵,爵不世襲(王族除外)。無功者,步行。小功者,出行可乘牛車。大功者,可乘車馬。次序井然,不得逾越。
呂不韋身為上卿,雖身為帝王之師,算有大功但無軍功,只可騎馬,不得乘車。這也是呂不韋在迎接趙姬母子入城時,變通當車馬御手的一個原因。無軍功,就不可能染指軍事力量,其政治地位可想而知。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從低到高」分為︰1公士,2上造,3簪裊,4不更,5大夫,6官大夫,7公大夫,8公乘,9五大夫,1左庶長,11右庶長,12左更,13中更,14右更,15少上造,**上造,17駟車,18大庶長,19關內候,2徹候。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是在商鞅變法中,商鞅設立的,目的在于提高秦軍戰斗力。
為獎勵軍功,商鞅規定,凡行伍中人,不論出身門第。一律按照其所立軍功的大小接受賞賜。即便是秦國的宗室也是這樣。宗室未立軍功者不得列入宗族的簿籍,不得擁有爵位。
禁止私斗,商鞅認為,在戰場上,士兵為國家公斗而戰,奮勇殺敵,是應當的。鄉里打斗,為私而斗,于國無力,違反規定者將受到十分嚴厲的處罰。
秦二十級軍功爵位制度,作用秦國鼓勵軍功的具體制度,使秦軍作戰能力大為提高,建立了一支所向無敵,橫行天下的虎狼之師。
作為榮譽,軍功爵位基本具備現代軍餃制的特點,秦軍中︰國尉、上將軍、將軍、陴將軍、都尉、郎中、軍侯、伍長等,都是軍官職務名稱。
商鞅規定︰秦國的士兵只要斬獲敵人「甲士」(敵軍的軍官)一個首級,就可以獲得一級爵位「公士」、田一頃。宅一處和僕人一個。斬殺的首級越多,獲得的爵位就越高。
證據是敵人的人頭(首級),也就是說︰在戰後,把敵人的人頭砍下來帶回軍營,以作為證據,後來改為割鼻。
如果一個士兵在戰場上斬獲兩個敵人的首級,他做囚犯的父母就可以立即釋放。如果他的妻子是奴隸,也可以轉為平民。殺敵人五個「甲士」可擁有五戶人的僕人。打一次勝仗,小官升一級,大官升三級。
而如果士卒戰場抗命,立斬。投降敵國,家屬連做,但獲得國君赦免的,可暫不執行。
呂不韋熱切盼望策動一場能夠使自身建立功勛的戰爭。
問題是打誰呢?
趙國︰已經地方不多了,兵力蝟集邯鄲,不好打,況且還是自己的祖國,也不能打。
韓國︰朝中有韓夫人坐著,打不得。
楚國︰提起華陽太後就頭大,連想也不想了。
魏國︰中間隔著韓國和趙國,有點遠。
齊國︰更遠!
燕國︰兩國結盟,師出無名。
衛國︰太小,是個小侯國,滅了也不值幾個錢,邀不了什麼功。況且夏太後是衛國人,也打不得。
越國,已經投降楚國,自然也不能去打!
呂不韋察看地圖,找來找去,一個一個否定,急的頭上直冒汗。
「啊!終于找到對手了!」呂不韋舉起酒樽,如釋重負,一飲而盡!
原來,戰國時期,周朝暗弱,諸侯割據,周王只剩下一小塊封地。東周王朝境內的小封國西周已經于公元前256年被秦軍所滅,周赧王病死,西周公被遷于但狐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北),小封國東周還存在。東周國家雖小,卻承周體,代表著數百年的一個王朝。滅了東周,名義上就是繼承了天下。
「就打定它了!」,東周國在諸國征戰中,歷來保持中立,哪個諸侯也不敢得罪,卻依舊禍事臨門。
于是,一份「秘密情報」被交給贏楚︰東周君聯絡諸侯,謀劃伐秦。真是欲加之罪,何患無辭啊!
秦王獲得密報,立即派呂不韋統領1萬大軍,一舉攻滅了東周7邑,遷東周公于陽人聚(今河南省臨汝縣西),東周王朝的最後殘余被鏟除。
呂不韋騎著高頭大馬,得意洋洋進入周國太廟,這里放置著天下九鼎。
商代時,對表示王室貴族身份的鼎,曾有嚴格的規定︰士用一鼎或三鼎,大夫用五鼎,而天子才能用九鼎,祭祀天地祖先時行九鼎大禮。因此,‘鼎’很自然地成為國家擁有政權的象征,進而成為國家傳國寶器。
九鼎,據傳是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後,用天下九牧所貢之金鑄成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九鼎集中于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成了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征。
呂不韋逐個觸模著九個青銅大鼎---冀州、兗州、青州、徐州、揚州、荊州、梁州、雍州和豫州鼎,仔細認真地著刻在上面的銘文,感慨萬千,久久不離去。
隨從的眾將齊聲稱賀︰武王伐紂,周朝始興。幽王無道,烽火買笑,因之勢微。今周附于秦,我大秦領受天命,國運天擇。呂公領天道而絕周祚,乃不世之功也!
呂不韋捋須頷首,听著很是受用。「豈敢,領天道的是秦王啊!」
諸將中有人大聲建議︰呂公,我們把九鼎帶回秦國,把它們放在國都的廣場上,讓秦國的百姓看一看吧!
呂不韋笑著︰這倒不可,豈不聞秦武王之事乎?
原來,秦國早年的國君秦武王(前329年—前37年)生性粗直,威猛雄壯,好與勇士角力為戲。大力士烏獲、任鄙皆為其重用。齊人孟賁,是著名的力士,曾在野外見黃、黑兩牛相斗,孟賁從中以手分之,黃牛伏地,黑牛猶觸斗不止。孟賁大怒,左手按黑牛之頭,右手拔其角,角出牛死。孟賁聞秦武王招致天下勇力之士,來到秦國,秦武王素聞其勇,拜為大將,與烏獲、任鄙一同受到寵信。
秦武王四年(公元前37年),秦國攻佔韓國重鎮宜陽。秦武王大喜,引任鄙、孟賁一班勇士到宜陽巡視,然後直入洛陽,以窺周室。
周赧王遣使郊迎,使者向秦武王致天子問候之意,並聲稱天子在王城將備盛禮迎接秦武王。秦武王謝辭使者,不敢與周王相見。他知道九鼎在太廟之中,遂往觀看。入太廟,見九個寶鼎一字排列,甚為壯觀。那九鼎是大禹收取九州的貢金,各鑄成一鼎,載其本州山川人物及貢賦田土之數,足耳俱有龍紋,又稱「九龍神鼎」。夏傳于商,商傳于周,遷之于洛邑。遷時,用卒徒牽挽,牛車負載,不知重量幾何。
秦武王圍著九鼎觀覽一番,贊嘆不已。
九鼎名稱各不同,鼎月復有荊、梁、雍、豫、徐、揚、青、兗、冀(即古九州名)九字相區別。
秦武王指雍字一鼎嘆道︰「此雍州之鼎,乃秦鼎也,寡人當攜歸咸陽。」守鼎的官吏說︰「此武王定鼎于此,未曾移動,每鼎有千鈞之重,無人能舉。」秦武王回頭問任鄙、孟賁道︰「你們二位,能否舉起此鼎?」任鄙推辭說︰「我只有百鈞之力,此鼎重千鈞,無法舉起。」孟賁笑道︰「我試試。」于是用兩根粗繩系在鼎耳之上,伸開雙臂,套入繩索之中,狠狠喝道︰「起!」那鼎離地半尺,重重砸在地上。由于用力過猛,眼珠迸出,眼眶流血。
秦武王笑道︰「雖然勉強舉起,也太費力了。你既然能舉動,難道寡人舉不動?」任鄙進諫道︰「大王萬乘之軀,不可輕試!」秦武王不听,卸下錦袍玉帶,束縛腰身,更用大帶扎縛其袖。任鄙拉著他的袖子苦苦勸諫,秦武王大怒道︰「你自己不能舉,難道妒忌寡人之力嗎?」任鄙見秦武王發怒,不敢再諫。秦武王大踏步向前,亦將兩臂套入繩索中,想道︰「孟賁勉強舉起,我偏要舉起再行走幾步。」于是盡平生之力,屏一口氣,喝聲︰「起!」那鼎亦離地半尺。正要邁步,不覺力盡失手,鼎墜于地,正壓在武王右足上,喀嚓一聲,將脛骨壓斷。眾人急忙把他扶歸公館,秦武王疼痛難忍,血流不止,挨至半夜,氣絕而亡。秦武王即位時曾言︰「得游鞏、洛,生死無恨。」今日果然死于洛陽。
周赧王聞變大驚,急備美棺,親往視殮,哭吊盡禮。秦人奉喪以歸。秦武王無子,迎其異母弟稷嗣位,是為秦昭襄王。昭襄王討舉鼎之罪,誅孟賁,族滅其家,因任鄙能諫,任為漢中太守。
听呂不韋講完,諸將聞言都吐出舌頭,心懷敬畏,不再提移鼎之事,呂不韋安排好駐守,引軍班師不提。
得勝凱旋,(盡管是捏的軟柿子)呂不韋被封為文信侯,河南洛陽十萬戶作為他的食邑。
呂不韋為什麼拒絕搬移九鼎呢?
這是其政治抱負使然,呂不韋的政治理想就是要「平天下」,不過這個「平」字,是平衡、和平、平穩的「平」!,後來的李斯也果真「平了天下」,不過卻是鏟平、夷平、蕩平的「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