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帝國風雲 第105章 荀況講解陰陽本質

作者 ︰ 橫笛落梅

光陰似箭,李斯師從荀況已經8年了,學業精進,才能大長。

適逢秦國呂不韋勵精圖治、秦國想要尋訪荀子徒弟作秦王老師的消息傳來,李斯動了心思----也想去試試身手,李斯就把自己的想法告訴了荀況。

荀子听完李斯的話,半天沒言語。

「這件事我不能去阻止你,哪里有老師妨礙學生發展的道理?你來這里也8年多了,學業方面為師是放心的、能力方面也沒的說。可是,我心里對這件事卻一直不踏實、卻也說不清楚是什麼道理。-------」

「另外,李斯你要把自己的想法跟家里人多商量,楚湘那里也要安頓好才是。」

李斯︰師傅,弟子現在五經之中,只有《易傳》不甚明了,或著說是完全不懂,還請師傅賜教----難道真的命有定數嗎?---

荀子︰欲通《易傳》,需懂陰陽,這個是連孔子編輯《易傳》時,也沒有真正搞懂的事,一般人自然就更不明了。為師不願意對此發表意見,不是怕露丑,主要是還沒有考慮成熟,立論一出,將天下大亂-----今日徒兒問起,就淺析一二吧---這個還是需要共同探討----

世間人類、鳥獸或跳躍或飛騰、本屬同源。草木不動,其繁衍的速度和廣度卻遠勝于動物。星辰運行、寒暑消長,世間萬物、萬事都有一定規律可循,這就是天道。

人從生到死、或貧或富、或貴或賤、或喜或憂、或樂或悲,我們也總想探求其中的規律,也就是人道。

人道必遵循天道,人道可廢、天道永存。何為人道?損不足以補有余者也!何為天道,損有余以補不足者也!故天道規矩人道。

人為萬物之靈,對人類來說︰吃穿用度、繁衍生息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歷法!沒有歷法,就無法安排生產、生活,甚至不知道自己的天年壽命。

早期的古人立于大地,觀察日月饒地周行(地心說),以太陽的一次升起或下落為一日,以月亮的一次盈滿(望)或全虧(朔)為一月,以日圭測量的日影最長(夏至)或最短(冬至)或不長不短(春分或秋分)的一個循環為一年。這個歷法不斷地推演、完善,終于成了今天的樣子,但是顯然還有不足,人們始終還在不斷修正和完善它。

人們觀察太陽的運動,發現太陽的一個循環是365日多余出三個時辰(6小時),每隔四年增加一天(24小時)就能調整過來。而太陽的一個周期約為月相的十二個循環(36日),即每年十二個月,每月3日,每日設為12個時辰。先民觀測月相的變化,發現它一個周期(一個月)約29。5天,12個月為354天或355天,比陽歷年少了11天左右(1天—12天)。

若是任由農歷和陽歷間的天數如此相差下去,那就必然會出現春節在夏天過的現象。因此,為使得春節在陽歷的時間能保持相對穩定,農歷采取了「19年7閏」法,即在19個農歷年中加上7個閏年。這樣,如果上一個農歷年沒有閏月,那麼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提前11天左右;如果上年農歷有閏月,下一年的春節就會比上年推遲19天左右。[增加的這個月為閏月。因此農歷的閏年為13個月。通過這種調整,19年內,陰歷比陽歷少了11*19=29天,但通過7個閏月找回了7*3=21天,大體均衡。以上為現代農歷,戰國時期的歷法應當遠較現代簡陋。

人們把一個月(農歷)的上半月稱為」節」、下半月稱為「氣」,故有24節氣。

早在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就已經能用土圭(在平面上豎一根桿子)來測量正午太陽影子的長短,以確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個節氣。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時分影子最短的一天為夏至,最長的一天為冬至,影子長度適中的為春分或秋分。春秋時期的著作《尚書》中就對節氣有所記述。西漢劉安著的《淮南子》一書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節氣記載了。我國古代用農歷(月亮歷)記時,用陽歷(太陽歷)劃分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我們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為一氣,稱節氣,全年分為72候24節氣。二十四節氣起源于黃河流域,遠在春秋時期,中國古代先賢就定出仲春、仲夏、仲秋和仲冬等四個節氣,以後不斷地改進和完善,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4年,由鄧平等制訂的《太初歷》正式把二十四節氣定于歷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二十四節氣是我國勞動人民獨創的文化遺產,它能反映季節的變化,指導農事活動,影響著千家萬戶的衣食住行。二十四節氣:立春、雨水、驚蟄、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滿、芒種、夏至、小暑、大暑、立秋、處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每個節氣約間隔半個月的時間,分列在十二個月里面。在月首的叫做節氣,在月中的叫做「中氣」,所謂「氣」就是氣象、氣候的意思。

人們觀察北斗的運行,將一年劃分為春夏秋冬四季,每季3個月。

人們還發現,因為觀測地點的不同、各地地理條件的不同、觀測方法和計算數據的不同,歷法需要不斷加以修正------所以,每個朝代或國家都高度重視對歷法的修訂和頒布,並將陰陽八卦、五行學說引入其中,一些歷法比較先進準確,另一些就粗陋、失準。

韓非︰老師,干支紀年是怎麼回事?

荀子︰人們用12個地支代表12個時辰,十二生肖是由十一種源于自然界的動物即鼠、牛、虎、兔、蛇、馬、羊、猴、雞、狗、豬以及傳說中的龍所組成,用于記年,順序排列為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龍、巳蛇、午馬、未羊、申猴、酉雞、戌狗、亥豬。

用天際恆定的北斗7星和北極星、太陽、月亮共1顆星作為天干,用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來加以命名。

「容成作歷,大橈作甲子」,「二人皆黃帝之臣,蓋自黃帝以來,始用甲子紀日,每六十日而甲子一周」。看來干支是大撓創制的,大撓「采五行之情,佔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干;作子丑以名月,謂之枝,有事于天則用日,有事于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干名也。」

這就是干支紀年的規律。

李斯︰日月星辰是怎麼饒地周行的呢?

其它一些弟子們也饒有興趣地圍攏過來------

荀子信手拿起三只茶碗,正中的代表地,另外兩個分別代表日月,演示日月繞地旋轉。

荀子︰徒弟們,你們看出了什麼玄機嗎?

李斯等弟子們紛紛搖頭。

荀子講道︰我們觀測到月亮是圓的、太陽是圓的,那麼大地怎能是方的?莫非大地也是一個圓球,我們居住在此圓球上不同的地方?-----地圓說萌芽!

如果星辰都是繞地運動的,為什麼北極星的位置恆定不變?莫非它不屬于大地掌控?金木水火土五星的運行,也明顯不是繞著大地!------空間天體物理學說萌芽!

太陽的光芒普照萬物,而地月皆不會發光,只是接納太陽的光輝。太陽饒地一周需要365日,如果大地恆定不動,如何會有日夜發生?莫非大地自己可在1日之內自旋一周?-------地球自轉猜想!

荀子將代表日、月、地的三個茶碗排為一列。

「當日蝕發生的時候,一定是月亮運行到了大地和太陽的中間,從而遮擋了陽光。當月蝕發生的時候,一定是大地遮擋了太陽投射到月亮上的光芒,所謂月亮的盈虧不過是大地的影子。這種事情發生的時間,就完全可以通過事先的計算預測出來!

太陽和月亮與大地如影隨行。如果太陽和月亮都是圍繞大地均衡運轉,大地每日都自旋一周,為什麼有的月份長、有的月份短呢?為什麼有的晝夜長、有的晝夜短呢?只能有兩種解釋,其一是日月運行的軌道不是正圓。其二是︰月亮的大是因為接近大地、太陽的小是因為距離遙遠,未必是真小,是我們的眼楮欺騙了我們。

如果太陽真小,那它應當圍繞我們旋轉。如果太陽並不小,那它為何要饒地旋轉呢?如何不是地月在饒日旋轉!------日心說萌芽!

-------

一群弟子們聞听瞠目結舌,嘖嘖稱奇。

李斯驚呼︰難道《易經》所言︰太極(大地)生兩儀(日月代表陰陽)、兩儀生四象(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星圖),四象生八卦,從開始就是荒謬之說不成!----

荀子正色說道︰所謂陰陽者,其形直接取自于月相的變化。

日為陽,月為陰。月盈為陽,月缺為陰,陰陽互易。一日之內,晝為陽、夜為陰。四季之內,夏為陽、冬為陰,春秋為其消長。凡動物、植物劃分雌雄,雄為陽、雌為陰。

此陰陽學說之本源也!

大自然晝夜更替,並未因此發生什麼改變。月相所謂陰陽的轉換,不過是大地的影子。

因為太陽放射光芒,就認為它是陽,大地和月亮不會發光就認為屬陰。那麼滿天星斗,也不過是龐然夜空的小小的點綴,陰陽互易又何從說起呢?春天的花朵比夏天還要繁盛、南方冬季的氣候比北方的春秋還要溫暖,陰陽之說又如何解釋呢?

故所謂陰陽學說,本質上就是只看到表象的謬論!

孔夫子整理了先人很多用于佔卜的各不相同的八卦圖形以及歷代歷法,編撰集合成《易傳》,後人奉為《易經》,其實孔子最後也沒搞清楚陰陽是怎麼回事,又如何可信呢?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大秦帝國風雲最新章節 | 大秦帝國風雲全文閱讀 | 大秦帝國風雲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