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1年5、6月間,親臨邯鄲,坐鎮指揮滅秦戰役的盟軍總指揮---春申君(黃歇)發布了第一號作戰訓令,五國聯軍驟然起兵,殺奔秦地!
秦國邊境四處烽煙四起,各地求援的奏章如雪片般紛紛而來,各處敵情不明,秦軍進退失據。
五國聯軍提前潛入秦國的人員聞風而動,四處截殺秦國信使、襲擊驛站,致使秦國政令、軍令難行。聯軍內應到處散布流言,人心浮動。咸陽城中,也被五國派遣的特工四處縱火,暗殺蜂起,多名高官死于非命。
此時,華陽太後的心月復蒙驁在外鎮守函谷關不斷告急,麃(biao)公病勢沉重,華陽太後花容失色,再也支撐不住危局,只得急招呂不韋商議。
華陽太後流著眼淚,拉著呂不韋的手︰呂公啊,現在秦王還沒有臨朝理政,秦國的安危,就只有托付給您啦---
呂不韋︰太後啊,老臣近來頭暈眼花、耳鳴心悸,經常做噩夢,剛才見到太後府上的宮女也唬得心中絞痛,恐怕力不能支----
華陽太後︰都是那些宮中粗俗女子給鬧的,要不把得罪相國的那幾個人,施以幽閉之刑則個?
(幽閉︰對女犯施行的宮刑,開始于始于中國奴隸社會時期,最早的記載見于《尚書•名刑》。明朝人王兆雲在《碣石剩談》中提到了此法的操作︰「用木槌擊婦人胸月復,即有一物墜而掩閉其牝戶,只能便溺,而人道永廢矣」,這就是通常所講的「幽閉鎖陰」--「宮,yin刑也,男子割勢,婦人幽閉,次死之刑。」)
呂不韋搖頭︰算啦,算啦,她們也只不過是听人差遣、役使罷了-----
華陽太後怒道︰呂不韋,你別不知好歹!秦國要是完了,臨死我也要宰了你陪葬!
呂不韋伸長脖子︰殺呀,殺呀!你不是秦國之主嘛?要不是你擅權無度、濫起刀兵,焉有今日之禍?!
華陽太後理屈,只得委身相求︰如今只要能迫使敵人退兵,你說什麼我都答應你---嗚嗚---嗚嗚嗚(哭也是殺手 !)好歹與君**共度,你不能狠心看著不管啊!---
這呂不韋卻是見不得女人的眼淚,他把華陽太後攬入懷中,一邊取出手帕,幫她拭淚,一邊嘆息︰國家的大事,豈是你們女子逞強做得?
呂不韋這話倒真沒有蔑視婦女的意思----查看中國歷史,但凡女子擅權當政,無不搞得狼奔豕突、民不聊生或致國運衰微、覆亡。秦國華陽太後不說,還有︰
(1)戰國時期,趙國的趙太後(後面會提到)
(2)漢代的呂後,剛死之日,就被誅滅全族。
(3)唐代的武則天也是個敗家辱國的主,所謂狄仁杰之事盡是胡編!其當政時期,真實的宰相是蘇味道,「則天大帝」僅僅是笑柄而已。
武則天大搞株連,酷吏橫行,害民無數。期間被吐蕃攻克長安,搶掠一空、宗廟盡毀。下台前夕,蒙古國王阿史那默啜向唐朝提親,要用幾十張沙鼠皮禮聘唐朝太子到蒙古作上門女婿,武則天因為眾所周知的原因自己稱帝後未立皇嗣,雖然十分不情願,她也只好把佷子武承嗣的兒子武廷秀冒充皇子送去蒙古。這一下蒙古王勃然大怒︰「我們世受李氏皇恩,誰要你武家犬子,大唐尚有兩名李姓太子(指李旦、李顯),俺要助其登級作皇帝!」竟然起兵四十萬殺奔中原。蒙古軍隊所到之處哀鴻遍野,生靈涂炭,氣勢洶洶逼近長安。唐朝當時無兵可用,連召集民眾從軍抵抗都十分困難。這時候,太子廬陵王李顯以李氏旗號征召鄉民,很快招集起了一只軍隊前往抗敵,蒙古方才退兵,等到救援的大軍趕到長安,蒙古軍早已返回了草原,長安都城險些陷入蒙古掌中,武氏宗族要莫驚恐萬狀、貪生怕死、要莫鼓吹議和,無人可堪大用,這件事情促成武則天最終下定了還政于李姓的決心。但她還是存有私心,要將皇位讓給李顯的弟弟李旦,李旦以自己年幼、才德不如兄長為由堅辭不受,才讓李顯最終即位稱帝。
再後來的慈禧太後、**等人就更為不堪。
唯一可稱善的女主,卻不是中原人,而是游牧部落的大遼國蕭太後(蕭燕燕)。即便如此,幕後的能臣也是韓德讓------蕭燕燕年輕時曾許配給漢臣韓德讓,但還沒有來得及結婚,就被皇帝選為妃子。遼景宗死後,蕭燕燕看中韓德讓的政治與軍事才能,于是決定改嫁給韓德讓。當時契丹族的風俗是允許的。她私自對韓德讓說︰「我曾經許嫁于你,願諧舊好。國王也就是你的兒子。」蕭燕燕又秘密派人鴆殺韓德讓的妻子李氏。從此之後,韓德讓就無所避諱不間斷地出入于蕭燕燕的帳幕之中,過著事實上的夫妻生活。遼聖宗對韓德讓也以父事之。韓德讓忠心輔佐承天太後與遼聖宗,政績卓著。
荀況極端反對女子主政(國事),並給這種現象作了總結---牝雞司晨,國之將亡!
除了勇力不如男子,還有如下原因︰
1、目盲,只看表象,過度依賴直覺,理性思維能力欠缺,大國思維更是聊勝于無。
2、耳軟,容易听信花言巧語,不辨忠奸。
3、心毒,心胸狹隘,睚眥必報,手段毒辣。如呂後砍掉戚夫人四肢,稱為「人彘」。武則天是否掐死過自己的孩子不知道,但她曾殘害蕭淑妃,砍去手足,挖掉雙目,還把人泡進酒缸,號稱「醉美人」。
4、或過于寬容或過于剛強,游走兩端。
5、偏邪,一旦主政,就目空一切,權欲、私欲、**極度膨脹,不易規勸。
6、小善,于家相夫教子尚可,于國權謀機變、縱橫捭闔則不濟。
當然,說句公道話,男性帝王中的暴君和蠢貨更是不勝枚舉,只是不幸女主過于稀少,所以扎眼的緣故。此外,還有古代女子受到的教育,普遍欠缺的原因。
總之,華陽太後遭此教訓,競象換了一個人,她與呂不韋從此主僕顛倒—---呂不韋大權獨攬,風光無限。華陽太後退避深宮,小心翼翼伺候得呂不韋甚是妥帖,任憑呂不韋百般捉弄,也毫無怨言了,呂公對此樂不可支。
且說國事緊迫,呂不韋會同秦王,急赴王庭,召集群臣議事。
秦王嬴政︰相國,此番敵軍洶涌而至,四方告急,如之奈何?
呂不韋︰大王莫要驚惶,臣自有全秦之策!
嬴政︰相國快快講來-----
呂不韋︰凡戰者,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知己不知彼或知彼不知己,一勝一敗。不知己不知彼,每戰必怠。
今前線來報,敵五國同時起兵,發力猛攻,敵必運籌謀劃久矣!韓國之軍盡出,約3萬人。趙國經過歷年征戰,可用之兵不會超過4萬眾,而魏軍1萬,楚國勞師襲遠,估計不會超過3萬(雖邯鄲之戰,亦出1萬軍馬),齊、衛則不足慮!蓋敵軍總計不會超過11萬眾,且分路來犯,因此敵情已明。
我方實力,臣了然在胸,我大秦能夠戰斗的部隊有6萬眾。短期可動員的力量,能立戰者,約3萬人,整訓後可戰者,足有百萬之眾。五國雖勢強,然知彼而知己,秦國焉有敗理?!
秦王與群臣大喜。
呂不韋心知敵人絕對不止此數,11萬之說也是為了穩定軍心的需要,但他也絕對想不到︰五國來犯之兵竟然高達三百多萬,秦國到了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
呂不韋接著說︰
楚攻南方,趙攻燕國、三晉,似為疑兵,雖土地盡失,也無奈國本,失之可復奪。惟敵合兵一處,陷函谷、扣攻都城(咸陽),最為要害。函谷關東有強敵,而北方敵軍大舉南下河水,似欲渡河擊函谷關側背,敵東西呼應。恐怕這次,函谷關是守不住了啊-----
「報!東線敵前鋒已兵臨函谷關,宣稱要破關、奔國都咸陽殺來。關外敵軍沿途逢人便殺、逢村必毀-----」
「報,南下敵軍寅時強渡河水(黃河),我軍阻攔不及。敵並不與我接戰,徑奔東南函谷關而去!」
群臣頓時議論紛紛,有的大臣竟然當眾號哭起來----
呂不韋厲聲說︰誰在哭泣?哭有何用?!來人,拖出去,轟出大堂!---
呂不韋轉身向秦王拜道︰現在,能夠拯救秦國社稷生民的,只有大王你了!請大王速擬文告,詔令大秦國百姓速奔咸陽效命勤王!
秦王嬴政(19歲)面露難色-----因為沒有找到好的老師,學業被耽擱,他的文化水平在當時還僅限于識字,起草詔書勉為其難。
呂不韋大喊︰拿筆墨來!
呂不韋當庭快速起草了一份詔書,交給嬴政宣︰
大秦國的軍人、父老百姓們,
決定秦國生死存亡的最後時刻到了!
凶殘的敵人已經突破了函谷關,
向秦國的都城咸陽沿路殺戮而來!
在這種時刻,軍隊和全體國民都必須
拋棄幻想,拋棄恐懼,挺身而出,以命相搏----
敵人正在屠戮你的妻子兒女、你的父母和兄弟姐妹---
敵人正在焚燒你的房舍、踐踏你的土地---
眼淚不會換來敵人的憐憫,拿起武器戰斗吧!
秦王詔告秦國全體的軍民,向著咸陽,進發!-----
秦王的詔書被快馬傳遞到秦國所有的土地,全國的軍民開始向咸陽進發,恰似當年邯鄲一幕重新上演,只是換了個地點而已,以暴易暴何時可了?!
此時,函谷關還未曾陷落,但呂不韋作為一個杰出的政治家,必須提前做出面對最壞局面出現的打算,並采取毅然決然的應對方案。否則,等函谷關陷落再動員,就一切都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