蕙寧坐在一旁看著周氏給石文炳整裝,玉兒與富達禮你儂我儂,第三次發出嘆息聲,「爹,你們再不出門天可要黑了。」
慶德笑呵呵地撞了下蕙寧的肩膀,「姐,你就別催了,我爹與哥哥才回來沒幾日就要進京,娘跟嫂嫂自然不舍。」
「嫂子,你就隨哥哥一塊去吧,免得在家又要牽腸掛肚。」
「那怎麼行。」富達禮轉頭應聲,「大夫說了不能讓玉兒舟車勞頓,免得動了胎氣。」回頭又笑得從蜜罐里撈出來一樣,重復囑咐著這個那個。
沒錯,攻打倭寇回來後玉兒就懷孕了,石家上下在驚喜之余仍不免心有余悸,想那時攻打倭寇玉兒便就有了身孕,好在大人小孩都沒受到傷害,否則後果真是不敢想象。
相較于富達禮與玉兒這對小夫妻,周氏更擔心的是石文炳的身體,「別總不把自己的身子當一回事,兒子如今大了,有些事學著讓他去辦,別什麼事都一個人扛,我還等著跟你一起含飴弄孫呢。」
石文炳應道,「知道了知道了,我不在家這些日子又要辛苦夫人了。」
再不舍,石文炳跟富達禮還是走了。
周氏之前在靈隱寺許了願,趁著今日晴好,便喚上蕙寧跟玉兒一塊還願去了。
一路上盡是周氏與玉兒在說體己話,卻也是關懷備至,一點也不像婆媳,更似母女。
蕙寧曲肘伏在窗欞上,听著周氏溫馨的絮叨縈繞在耳畔,看著沿路紛飛的柳絮,感覺特別舒服,如果不是覺察到一道別樣的目光朝自己投射而來,興許會小息片刻。
匆匆望去,道旁停了一頂轎子,轎子旁邊還有一匹馬在駐足踏蹄,雖然漸行漸遠,蕙寧還是看到了馬背上坐著的正是王長欽。
讓蕙寧更沒想到的是,他們在靈隱寺又遇上了王長欽。
要是蕙寧自己,在看到王長欽身邊還帶著一個身懷六甲的少婦,她大概連招呼也不會打,偏偏周氏眼尖,明明王長欽也有意當作沒看到,她卻橫過去打了聲招呼。
寒暄幾句,蕙寧便搶道︰「娘,我們別耽誤人家了。」說著就與王長欽夫婦道別。
走開後還听周氏饒有興致地嘀咕道︰「這個肚型好,準保是個兒子。」
蕙寧哭笑不得,「娘,你幾時變成神婆了,這也能看出來。」
周氏道︰「你一個姑娘家懂什麼,娘是過來人,錯不了。」
蕙寧才懶得去爭別人肚子里懷的是男是女,這便隨口附和了句。
上香後,周氏讓蕙寧去廟住那兒捐香火錢,自己則帶著玉兒去找主持,看那神秘兮兮的樣子,估計又要去問些有的沒的。
蕙寧樂的如此,這便去後禪房把香火錢給捐了,順便去後山湖邊走走。
走在蒼竹小徑上,靜謐的空山禪聲依舊,遠處碧波蕩漾,小橋如畫,只是景致凋零。此情此景,卻曾相識,只是那如畫的小橋上少了一個撐油紙傘的少年郎。
也許是因為身邊一起長大玩伴相繼成家,蕙寧的心里才會突然冒出這種奇怪的念頭,她不免莞爾一笑,正待轉身回到寺里,卻瞥見有一抹身影正緩緩走上小橋。
待走近了看才發現,那在小橋上的人竟是王長欽的夫人。蕙寧本想趁她沒看到自己的時候悄悄走開,卻在轉身的時候被她給喚住了。
「原來真是石家大小姐,我還以為看錯了,我們真是有緣。」她說著,提起裙角下橋。
蕙寧忙伸手去扶,這大月復便便的,要是不小心跌了可不是鬧著玩的,「你怎麼一個人跑這兒來了,當心點。」
「有勞了。」她聲音細軟地說,「難得出門一趟,他去辦點事,我閑走著就到了這里。你一定經常出門吧!」
蕙寧看著王長欽的夫人與自己的年紀差不多,也許比自己還小,典型的大家閨秀,端莊大方。在問及自己一定經常出門的時候,臉上掩飾不住的羨慕。「外頭其實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好玩。」蕙寧與她並肩走在小徑上,應答間倒也沒有什麼尷尬的。
王夫人靜靜地看了眼蕙寧,又笑道,「我家相公也是這樣說。」
蕙寧一呆,不自在笑笑,道︰「是吧,大家都這麼說,就一定有它的道理,你該听你相公的才是。」
她邊走著邊揉撫著隆起的肚子,很是幸福道︰「所以才在我臨盆之前出來走走,他對我真的很好。」
天下間最容易感到幸福的人就是特別容易感到滿足的人,蕙寧不禁也這羨慕起這個大肚婆來,簡單的守著一個家,一個男人,再為他生兒育女,在古代,女人活一世,左不過就這些而已。
不想王夫人在秀完幸福後就將話鋒一轉真就提起了蕙寧與王長欽的那點陳芝麻爛谷子的破事,「你千萬別誤會,我說這些並沒有別的意思,只是看你到如今還待字閨中,若有可能……」
「沒可能。」未免再听到什麼荒唐的話,蕙寧急忙把話打住,卻又不知道要說她什麼好,「你……你不用拿這種話來試探我,我跟王長欽以前不可能,現在也不可能,以後更不可能,你如果真心稀罕他,就好好守著,別再去想這些蠢事了。」真是的,剛剛還夸她來著,沒想到女人都是一個樣。
「我就知道你會誤會。」王夫人解釋道︰「我的意思是如果有可能,我可以替你介紹個對象。」
蕙寧徹底被囧了,嘴角抽搐著,道︰「這個就不勞你費心了。」
王夫人卻說︰「不瞞你說,如果不是我家相公對你還未徹底死心,我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說出這種話來。」
蕙寧實在不願就這個話題無休止的討論下去,哪怕真要討論也不要跟王長欽的夫人,那不僅僅是詭異。所以在看到王長欽找來的時候,順勢就與他夫妻二人道別,而後逃似的跑回去找周氏他們。
◎◎◎
此次奉旨進京面聖的除了石文炳父子與水師提督,另有兩廣與福建都統。而在這次剿滅倭寇行動中,石家父子與江浙水師居功至偉,遂康熙決定擢石文炳為福州直隸總督,富達禮為水師副將,水師提督擢蘇州將軍。其他人等卻不是為受獎而來,原來是康熙準備在這些駐防將軍的閨女中挑選太子妃。
周如海大概明白了康熙的用意,「所以說,皇上當初撂了牌子,又不允婚配,卻原來在這里等著呢。」
石文炳也沒想到,「听說太子在朝中頗有威望,年紀輕輕的就已代理朝政多次,我現在反倒是擔心寧兒配不上太子。」
「爹這是對妹妹沒信心啊!」富達禮可一點也不擔心似的。
「太子妃可不是隨隨便便哪個人都能當的,上三旗符合條件的多了去,更不用說其他幾位將軍家的姑娘人品德行如何,便是僥幸月兌穎而出,往後的日子也定然是如履薄冰,依我說,還不如落選的好。」石文炳感觸良多地說著。
周如海搖頭,道︰「皇上的用意你還沒看出來?就是因為上三旗大多是朝中權貴,倘若再出個太子妃,也就他日的皇後,史書中外戚干政的事不是沒有過,對皇家而言,你們這些未有根基的外臣才是不二人選。」
富達禮也說,「爹,我舅說的沒錯,與其操心那些,我們還不如想想怎麼才能讓妹妹當上太子妃,你可不要忘了皇上說過的話,若是不能成為太子妃,那就得給親王或是郡王當側福晉抑或是繼妻。」
石文炳想了想,覺得周如海與富達禮這舅甥倆說的也不無道理,遂在回到杭州後遍請名師,誓要把蕙寧打造成金牌太子妃。當然,在這之前他要做通蕙寧的思想工作。
「情況就是這樣,我們已經沒有退路了,要麼嫁給年輕有為的太子,要麼就是比爹還要年長的郡王……」
「……太子胤礽。」蕙寧張大嘴巴,年輕有為雖然比中年人來得有吸引力,但是廢太子在史上的名聲好像並不太好,最後還是被幽禁死的。嫁給這樣一個人,貌似也不是什麼好的選擇啊?
石文炳見蕙寧的反應還以為是驚喜,不禁笑道︰「正是,听說太子如今才將納了一個側福晉,侍妾雖有,但至今還未有子嗣,倘若你真能嫁給太子,莫說光耀我石家門楣,與你自己也是好的。」嫁給皇帝左不過一個妃子,就是生了皇子也是庶出。嫁給太子可就是嫡妻,嫡子是要繼承父業的,也就是未來的皇帝,這怎麼看都是嫁給太子才有前途。
但不論胤礽的條件有多誘人,蕙寧還是不太樂意,「爹你當初不是不願意女兒進宮,如今這是怎麼了?」
石文炳說,「此一時彼一時,如果說不能被選中成為太子妃可以自行婚配,爹自然也不去強求,只是如今已經由不得我們,要麼太子要麼郡王。」
蕙寧躑躅著拿捏不準,如果說去爭取來一個前途凶險的人,卻還不如郡王來得好,起碼不知道結局如何而不用提心吊膽。系統君卻突然冒出來打斷了蕙寧的決定,「這里的任務已經完成的差不多了,接下來的地圖就是紫禁城,所以你最好要謹慎選擇,進錯地圖可是要走很多彎路才能滿級。」
于是蕙寧在臨開口前改了口,「一切就听爹的安排。」
石文炳等的就是這句話,在短短一個月的時間里,不僅要鞏固詩書禮儀,一切日常更是不可或缺地有旗頭、旗裝、花盆底加持,饒是意志堅不可摧的蕙寧也幾次想要放棄。
待將老師支開後,玉兒才悄悄潛進蕙寧的房間。
「我讓人在外頭把風呢,你是要歇息一會兒還是吃點東西。」玉兒說著把食盒打開。
蕙寧倒是想吃,偏偏老師嫌她腰肢不夠縴細,早在教授禮儀之日起就把她的腰給束上了,短短幾天的時間就讓她的胃口減半,現在也只盼著能夠坐下休息一會子。
「瞧你這受罪的。」玉兒將蕙寧扶到一旁坐下,「要真被選上,往後的日子都如這般,你可如何是好。」
因為腰月復被束著,蕙寧不得不坐的端正,「身為八旗秀女本該有此覺悟,若非爹娘疼愛,我想早就過上這樣的日子,哪里還能這麼多年恣意妄為。」
玉兒欣慰道︰「難得你還能這樣想,當真是長大了。」
「不過,有一事還得煩請嫂子替我走一遭。」蕙寧說的是畫本的事,別說她這段時間沒暇顧及,就是往後怕也難再續了,這便把事情的始末告訴玉兒,讓她幫忙去與書齋的老板把事情說清楚,雖然沒了契約的約束,她還是決定不收取最後一次稿費,也當是好聚好散。
玉兒早前也曾懷疑過,現在听蕙寧自己這樣說,也就大概明白了她之前為什麼總把自己關在書房里寫寫畫畫,卻萬萬沒想到之前在坊間流傳甚廣的畫本是出自蕙寧之手。「你放心,這件事不會有第三個人知道。」
蕙寧自然是放心才會把事情告訴玉兒。
因想起一事,玉兒不禁吃笑了聲,「王長欽他媳婦兒生了。」
蕙寧突然道︰「是個閨女。」
玉兒奇了,「你這丫頭,打哪听說的。」
蕙寧壞壞一笑,「我瞧嫂子幸災樂禍的樣子,八成是個閨女。」
玉兒又說︰「娘之前不是還信誓旦旦說人家準保會生兒子,如今生了個女兒雖說與我們不相干,但你可別就此取笑,娘可介意了。」
蕙寧恍悟,「娘她該不會說你這肚子里懷的也是男孩吧?」
玉兒不置可否,還想與蕙寧閑聊一會兒,就被匆匆跑來的丫鬟告之蕙寧的老師回來了,這便留下一包蜜棗給蕙寧匆匆離去了。
雖然只有短短一個月,但在這一個月的時間里蕙寧就猶如月兌胎換骨一般,再站到人前的時候已是判若兩人。
◎◎◎
胤礽知道瓜爾佳石氏會是自己的太子妃,但他不知道的是在她成為太子妃之前還有這一檔子事。印象里石氏是康熙給自己挑選的嫡妻,比起李佳氏,存在感何其薄弱。而此番卻是不同,經過之前幾次的接觸,他倒是挺期待蕙寧的到來。
「梁公公說四位姑娘已經住進了北五所的頤和軒,這三個月雖說是學習宮中禮儀,但皇後娘娘已經發了話,讓幾位姑娘輪著去坤寧宮,說是陪娘娘說話解悶,卻是在考量諸位姑娘。」隨喜躬身在側把梁九功讓傳話的一字不落地復述了一遍。
胤礽手上端著監察司送來的冊子,嘴上卻已含了笑。
見太子神色不差,隨喜順勢就把幾張未經裝裱的畫作擺到案上,「這是梁公公教奴才帶來給太子爺瞧的。」
胤礽挑起一看,卻原來是蕙寧幾人的丹青,他也不細看,只挑看了眼就罷下了,「去告訴梁九功,他的好意我心領了,往後別再做這些小動作了,若是讓皇上知道了,他恐怕就沒好果子吃了。」
隨喜不是個多嘴的奴才,既然太子這樣說,他也就利索地把幾副丹青收了回去,正待退出去的時候被太子給叫住了。
「算了,你退下吧。」胤礽想了想還是沒把要說的話說出口,就又遣了隨喜。
哪怕胤礽重活一世,也不可能對所有事都乾坤在握,算無遺漏,才剛吩咐提醒梁九功的事,沒過幾日就听說有人在康熙面前告了梁九功,道是私下里與某個皇子交往甚密,其中雖沒能提出有利的證據,卻是讓最忌諱這種事的康熙反感不已,甚至還詢問了胤礽。
康熙說︰「梁九功在御前伺候多年,可以說是讓朕最滿意的一個奴才,太子覺得他會與哪個皇子有私交。」
胤礽本來也沒打算隱瞞什麼,這便如實說道︰「早年兒臣在練習騎馬的時候倒是求教過梁公公,因著這個關系,與別個相較倒是偶有往來,而且梁公公又見皇阿瑪與兒臣親厚,許多事情也就跟著格外上心,較多的還是怕宮人伺候不周惹得皇阿瑪不悅,沒曾想竟然有人拿這些來說事,兒臣只懇請皇阿瑪別錯怪了梁公公才是。」
康熙沒想到這人會是太子,但听他所言誠摯,神色坦然卻也不像是心虛的表現,這便稍稍平復了心里的不悅,嘴上仍說︰「不管怎麼說,太子作為大清的儲君凡事都該以身作則才是,免得落人話柄。」
胤礽道︰「皇阿瑪說的是,兒臣一定謹記在心。」
康熙點了點頭,轉而又說︰「最近從各地呈上來的折子都提到了有人在修路的事,听說這還不是一條普通的路,遇山不繞反而還費力去挖掘隧道,遇水更是大費周折架設橋梁,雖然看起來利民,卻沒有一處通報當地州府請求援助,太子覺得這其中會否有何不妥。」
「此事兒臣也略有耳聞,起初沒甚在意,後來聞得各地均有此事便也留心上了,據傳教士說,這種特殊的路在西方被叫做鐵路,路上行駛的車是火車。」
「兒臣雖然沒有見過,但听說那火車的速度非車馬能及,就是日行千里的西域寶馬也趕不上它。據探子回報,修建鐵路的是個流洋回來的富商,他甚至在許多州省還建造了工廠,修建鐵路就是為了方便貨物運輸,這里有一份報備文書。」說著就將事先準備好的文書呈到案前。
初听胤礽說的時候康熙就已好奇不已,在看了文書後更是打消了之前的顧慮,「如此看來,這個富商倒還解決了不少百姓的生計問題。」
「正是如此。」胤礽趁勢說道︰「皇阿瑪,兒臣斗膽有個不情之請。」
「講。」
「我大清入關不過區區數十載,戰亂雖已平息,卻也因人多地少自給自足使得絕大多數青壯勞力閑置,這也是導致各地連年災荒不斷的主要原因。而類似此種需要大量勞動力的生產其實在明未的時候就已顯見端倪,其中因各種原因未能持續下來,但這決計是一個改變民生,富國富民的好事,所以兒臣懇請皇阿瑪鼓勵這類經營者,乃至通過減免賦稅來吸引更多的流洋者回朝。」
也許是胤礽所講太過于前衛,以至于康熙在听完後怔了許久才回過神來,琢磨著說︰「此事茲事體大,需交付朝議方能定奪。」說是這樣說,但在這之後三天的朝會里康熙都沒有把這件事提出來,直到第四天,才突然下了個南巡的決定。
這與胤礽所熟知的南巡時間並不相附,仔細一想也不難想通康熙此行的目的,但是微服出巡可就苦了隨行的一眾養尊處優的阿哥與王公大臣們。
「大哥,你說太子又跟皇阿瑪說什麼了,這種天氣出巡真是……」五阿哥自從出了京城就開始怨念不止,一會兒嫌天氣不好,一會兒嫌騎馬太累,總之一路上就數他的聲音最多。
三阿哥嗤笑了聲,「五弟你就別抱怨了,我們能夠隨扈出行就已經不錯了,是吧八弟。」
八阿哥雖說是初次隨扈,卻也沒有表現的太過雀躍,一如往常的恬淡,「五哥心煩氣躁自然看什麼都不順意,此種秋高氣爽的日子最合宜出行。」
三阿哥笑道︰「就是啊五弟,你看八弟雖比你年小,為人處事卻比你穩重的多,你合該向他好好學學才是。」
五阿哥睨了眼一旁的八阿哥,「三哥你說笑呢,你說學大哥、太子哥他們還差不多,豈有好的不學去學壞的道理。」
「五弟。」大阿哥低喚了聲,「越發沒分寸了,不管老四跟老八是何出身,大家都是手足兄弟,你這樣說也不怕寒了兄弟們的心。」
「我說的又沒錯。」五阿哥不服,嘀咕了句就往前頭去了。
大阿哥這才轉向四阿哥,「五弟孩子心性,你二人別與他一般見識。」
四阿哥最討厭人家拿他出身說事,如果不是八阿哥從旁使眼色,怕是不能這麼輕易就罷休。
八阿哥不喜不怒道︰「五哥說的也沒錯,我與四哥雖說出身不高,卻也好在有太子哥照拂,人前人後倒也不至于教人輕慢。」說著反而替大阿哥擔心起來,「倒是大哥要多費些心思管管五哥才是,以他的脾氣可是很容易就給你惹麻煩。」
大阿哥一噎,「八弟有心了。」
待大阿哥與三阿哥也相繼往前頭去的時候,四阿哥才忍將不住叫了聲好,「好你個老八,平時看你默不吭聲的都以為是個老實巴交膽小怕事的主,今日倒是讓我長眼了。」
八阿哥道︰「四哥,我只當你這是在夸我了。」
「老八做什麼好事挨夸了。」胤礽策馬迎風而來,遠遠的就听到這兩兄弟喜笑。
「你怎麼來了太子哥。」四阿哥翹首看了看跑到前頭的幾位阿哥,「一定又是老五在到處告狀了。」
胤礽與他二人並肩同行,「你們該不會又掐起來了吧?」問是這樣問,心里早已有數。
四阿哥這便把才剛發生的事告訴給胤礽听,又說︰「八弟現在是越發出息了,面上帶著笑也能說出氣人的話,你是沒瞧見剛剛大哥的臉都被氣綠了。」
八阿哥早恢復了他那雲淡風輕的態度,更沒有得意之色,「兄弟之間倒也沒必要把關系搞得這麼僵,只要不太過分我也都由著他們去,卻不是我們不說話就是軟弱好欺。」
四阿哥在側點頭應承,「沒錯,他們要怎麼說我都可以,但如果牽扯到我額娘,我是說什麼也不允許。」
胤礽道︰「大哥又不是小孩子,說話做事會有分寸,他最多也就是讓老三他們有事沒事在你們面前挑撥一二,你們不去理會就是,犯不著置氣,那樣才真如他們意了。」
「太子哥放心,我們以後會注意的。」四阿哥信誓旦旦說著,突然想到什麼,忙問,「對了太子哥,你瞧見過頤和軒的那幾位姑娘沒。」
胤礽搖頭,八阿哥卻笑道︰「太子哥連未來的太子妃也不關心,說他一心為國誰敢有二話。」
這話倒是讓胤礽笑了,指了指八阿哥也不說什麼,腦中卻已浮現出了頤和軒外荷花池邊那驚鴻一瞥的倩影,不禁神思恍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