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 第三節 《周易》與中國政治文化

作者 ︰ 書凡

在後世,《周易》一直享有群徑之首,文藝之原的美譽,其對中國的政治文化產生了重要影響。

1、《周易》對治亂興衰規律的研究最能啟發人們的政治智慧,幫助人們撥各亂反正

「撥亂反正」一詞最早見天《公羊傳》,《公羊傳》雲︰「撥亂世,反諸正,莫近諸《春秋》。」

《春秋》為漢時顯學,人們從中可以尋找到撥亂反正的智慧。司馬遷十分推崇《春秋》,他在《史記》中說︰「《春秋》者,就義之大宗也。」「有國者不可以不知《春秋》。」「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

在盛贊《春秋》的同時,司馬遷將《春秋》與《周易》作了一番比較,認為《春秋》與《周易》在撥亂反正方面有著不同的功效。司馬遷說︰「《春秋》推見主隱,《易》本隱之以顯。」也就是說,《春秋》是通過一些具體的歷史事例來表明其中所隱含的道理,而《周易》則是根據抽象普遍的哲學原理來揭示具體的規律。在司馬遷看來,《周易》的哲學思維水平更高,對于撥亂反正的指導性更強,給人政治智慧的啟發性更大。

魏晉時期,阮籍也十分推崇《周易》,他認為《周易》的變化之道是撥亂反正必須堅持的指導思想。阮籍將六藝進行了比較,認為六藝之文,《樂》偏于仁,《詩》偏于義,《禮》偏于禮,《書》偏于知,《春秋》偏于信。「五者,蓋五常之道,相須而備,而《易》為之原,故曰《易》不可見,則乾坤或幾乎息矣,言與天地為始終也。」

唐代,孔穎達時《周易》六十四卦所代表之「時」作了研究,歸納出四種類型。孔穎達說︰「然時還雖多,大體不出四種者。一者治時,頤養之世是也。二者亂時,大過之世是也。三者離散之時,解緩之世是也。四者改易之時,革變之世也。」孔穎達時時還進行研究,目的是為了掌握治亂興表的規律,用以指導實際的政治決策,以減少錯誤,獲得最大利益。

宋代,楊萬里在《誠齋易傳席》中指出了他時《周易》的根本理解。楊萬里認為,《周易》不公講變,而且講「通變」。「變」,客觀事物的變化;「通變」,人們主觀上的應變之方。客觀事物的變化,有治有亂,有得有失,並不盡如人意。因此,聖人感謝到憂慮,致力于研究使現實符合理想的通變之道。這種通變之道能啟發人的智慧,指導人的決策。楊萬里又進一步強調了《周易》撥亂反正的作用,突出了《周易》在中國政治文化中的地位,他說︰「得其道者,雖可哲,慝可淑,青可福,危可安,亂可治,致身聖賢而躋世泰各,猶反手也。」

總之,《周易》關于治亂興表的論述,在不同時代都受到人們的關注,這也充分說明,《同易》對治亂興表規律的研究,的確能啟發人們的政治智慧,幫助人們撥亂反正。

2、《周易》對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看法影響深運

概括而言,《周易》對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看法,屬于民本思想的範疇,對儒家、道家以及統治階層影響深遠。

《周易•系辭》指出,《周易》能「明于天之道,而察于民之故」。意思是說,《周易》對自然規律有著深刻的了解,對民眾的憂患安樂有著切身的體察。

《周易》樹立了一個評價政治得失的標準——「吉凶與同患」。即政治的得失取決于,君主是否以民眾的吉凶為吉凶、以民眾的憂患為憂患。

至于君臣關系,同樣是相互依存的,盡管上下有別,君尊臣卑,但仍要剛柔相濟、陰陽協調,組成一個和諧統一的政治統一體。

凡是加強君民、君臣的依存關系使二者達到和諧統一的政治,就是成功的政治,反之,凡是破壞這種依存關系,使二者形成對抗局面的政治,就會不保而國不安,是失敗的政治。由于這種依存關系是政治穩定、社會和諧的基礎,從根本上決定政治的得失,所以君主和臣民者應該以大局為重,根據一體化的要求來約束自己的行為,使這種關系不被破壞,物別是處于權力結構頂端的君主更應該如此一些。

如《乾卦》︰「亢龍有悔。」《文言傳》認為這是君主破壞了依存關系的一種錯誤行為,嚴厲遣責說︰「亢之為言也,知進而不知退,知存亡,知得而不知喪。」「貴而無位,高而無民,賢人在下位而無輔,是以動而有悔也。」

為了糾正「亢龍有悔」所造成的偏差,《易傳》主張君主應該奉行謙卑的美德,以加強君主對于臣民的依存關系。《謙卦•彖傳》雲︰「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謙尊而光,卑而不可逾,君子之終也。」《序卦傳》雲︰「有大者不可以盈,故受之以謙。」謙為有大而不自居之義。君主雖擁有廣土眾民,掌握最大的權力,但唯有自處謙卑,甘居人下,才能爭取到臣民的支持和輔助,事事亨通,保持其尊貴光榮不可逾越的地位。

《易傳》把這種謙卑的美德貫徹到治民之道中,提出了一系列閃耀著民本思想光輝的具體措施。

其一,《易傳》強調君主應該關心人民的生活,推行「損上益下」的惠民政策,建立「不傷財,不害民」的制度,使人民能夠安居樂業,衷心悅服。《易傳》雲︰「天地之大德曰生,聖人之大寶曰位。何以守位曰仁,何以聚人曰財。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以及萬民。頤之時大矣哉。山附于地,剝。上以厚下安宅。損上益下,民悅無疆。自上下下,其道大光……天施地生,其益無方。凡益之道,與時偕行。天地節而四時成,節以制度,不傷財,不害民。」

其二,《易傳》認為,為了維持社會政治秩序的穩定,應該用倫理教化的方法,而不可用武力強制的手段。《易傳》雲︰「山下有風,蠱。君子以振民育德。澤上有地,臨。君子以教思無窮,容保民無疆。風行地上,觀。先王以省方觀民設教。山下有火,賁。君子以明庶政,無敢折獄。雷雨作,解。君子以赦過宥罪。苦節不可貞,其道窮也。」

其三,《易傳》認為,居于尊位的君主只有以發于至誠的信任才能廣系天下之心,因為誠信是國家團結的紐帶、社會凝聚的動力。如果君民關系建立在彼此信賴的基礎之上,君主以至誠之心對待人民,人民也會以至誠之心對待君主,至誠相感,上下交孚,于是君主就可以受到人民的衷心愛戴,能夠克服一切困難,動而無違,得志于天下。《易傳》雲︰「有孚惠心,勿問之矣。惠我德,大得志也。兌,悅也。剛中而柔外,悅以利貞,是以順乎天而應乎人。悅以先民,民忘其勞;悅以犯難,民忘其死。悅之大,民勸矣哉。剛來而下柔,動而悅,隨。大亨貞元咎,而天下隨時。隨時之義大矣哉。中孚,柔在內而剛得中,悅而巽,孚乃化邦也。豚魚吉,信及豚魚也。」

總之,我們可以說,民本思想最早來源于《周易》,是《周易》對政治得失和治民之道的根本看法,其影響深遠,效用無窮。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最新章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文閱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