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 第五節 《周易》與中國人文精神

作者 ︰ 書凡

《周易》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源頭活水,具有豐富的人文精神之內涵。

1、自強不息的精神

「乾卦」為《周易》六十四卦之首。關于「乾卦」,《周易•乾卦•象傳》中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在此,《周易》指出了「乾卦」的精神實質,即剛健努力,奮發向上。

《周易》含有「天人合一」、「天人相應」的思想,天道運行的標準即春夏秋冬的交迭變更、晝夜的不斷變換,且誰也阻擋不了。因此,《周易》認為,人也應該效法這一精神,積極進取,自強不息。

由此可見,《周易》強調積極進取的人生觀,這是《周易》從大自然的運行規律、日月更替的自然現象中感悟出來的。

正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自強不息」的人生觀是我們成就事業最重要的前提之一。

2、厚德載物的精神

《周易•坤卦•象傳》雲︰「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朱熹對此的解釋是︰「地,坤之象,亦一而已。故不言重,而言其勢之順,則見其高下相因之無窮,至順極厚而無所不載也。」

筆者認為,明人林希元的解釋似乎更為妥當,他說︰「地勢坤,言地勢順也。于此就見其厚,故君子以厚德載物。蓋坤之象為地,重之又得《坤》焉,則是地之形勢,高下相因,頓伏相仍,地勢之順,亦唯其厚耳。不厚,則高下相因便傾陷了,安得如此之順。唯其厚,故能無不持載,故君子厚德以承載天下之物。夫天下之物多矣,君子以一身任天下之責。群黎百姓,倚我以為安。鳥獸昆蟲草木,亦倚我以為命。」以此而論,君子須有寬厚容人之德。

如《文言•坤》所說︰「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也正是在此意義上,孔穎達說︰「身有敬,義以接于人,則人亦敬,義以應之,是‘德不孤’也。」「德不孤」,必有鄰,內心品行純正,行為適宜,內心和外化的行為完美的結合起來,美德才能廣布,德性才能周正,于事于物才能亨通暢達。

《周易》雲︰「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君子終日勤勉不懈,晚上又慚懼不安,反省自身。這就是說,不斷提高自身的道德修養,才能從「潛龍勿用」到「或躍在淵」。這樣人生才能通達「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的境界。

3、和合精神

「和」,《說文》︰「和,相應也。」原指一種樂器,引申為樂器演奏的協調,後引申為不同事物相互配合的關系。

《周易》提出了「太和」的觀念,指出了「和」的思想。

《周易•乾卦》曰︰「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咸寧。」

「太和」觀念可以說是對卦爻價值理想的解讀。「和」與「中」相得益彰,「守中」便能「致和」,守住「中正之道」便能達到和諧的理想境地。

《周易》中論及「和」共有九處,而以「太和」思想謂顯。

張載認為︰「太和所謂道,中涵浮沉升降動靜相感之性,是生絪、相蕩、勝負、屈伸之始。」

王夫之注曰︰「太和,和之至也。」

《周易•咸卦》雲︰「天地感,而萬物化生。聖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觀其所感,而天地萬物之情可見矣。」

《周易》將「和」提高到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高度,提出「太和」、「和平」重要概念。

《周易》中的「中和」精神是其「天人合一」思維的體現,表現為「知和曰常」與「保合太和」的整體和諧精神,這種民族精神已積澱在民族心理的深層,影響著中華民族心理的特質和思維方式,從而鑄造了中華民族求同存異、團結一致的和諧觀念和進取精神。

4、變革精神

「一陰一陽之謂道」,「生生不息」,「變動不居,唯變所適」,「爻者,言乎變者也」,「爻也者,效天下之動者也」,「剛柔相推,變在其中矣。系辭焉而命之,動在其中矣」,「乾道變化,各正性命」,「變者化之漸,化者變之成」,論證宇宙事物生生不息的變化,是《周易》這部書的核心,所以有人將《周易》稱為「變化之書」,正是抓住了《周易》的核心。

既然宇宙間的事物是生生不息、變動不居的,永遠處在無限的變化之中的,那麼宇宙間就沒有永恆不變的事物。正是這個生生不息規律的支配,世界總是處在不斷更新、不斷發展、不斷創造、不斷新生、不斷生滅的過程之中的。舊事物的消亡或滅亡,新事物產生或創生,是宇宙變化的本質。宇宙的自然法則是這樣,人類社會的法則也是這樣的。人類社會,特別社會生產力只有不斷的革新、創新,社會才能發展。

在《周易》中,《革卦》與《鼎卦》是相綜的兩個卦,所謂「相綜」,就是《革卦》顛倒過來就是《鼎卦》,《鼎卦》顛倒過來就是《革卦》,即它們之間有相互依存的關系。「革」是變革、改革、革新、革命的意思。「鼎」是烹飪之器,經過烹飪的熟食是一種有別于生食的新東西,所以「鼎者,取新也。」《周易》認為變革和創新是不可分割的,沒有變革就沒有創新,只有創新才能說得上是變革。物極必反,物壯則老,月盈則虧,事物發展的規律就是如此。

所以,《革卦》卦辭說︰「天地革而四時成。湯武革命,順乎天而應乎人。革之時,大矣哉。」高亨解釋說︰「改革乃自然界與社會之普遍規律,但必需應時之需要。天地應時而革,所以四時成。湯武應時而革桀紂之命,所以順天應人。革之應時,乃能成其大也。」這里說明變革的重要意義和掌握變革時機的重要性。該變革時,要及時變革;不該變革時,不能盲目進行變革。變革是「動」,是破壞;維持現狀,保持舊質狀態是「靜」。把握好變革的時機,抓住變革的機會,前途就十分光明,所以《艮卦》說︰「動靜不失其時,其道光明。」「鼎新」、創新是立。先破後立,在變革的基礎上創新,只有新的東西立起來了,才能實現創新。「鼎」,取新,鼎立而新。新的東西沒有真正立起來,就說不上變革和創新。不斷的變革,不斷的創新,是《周易》最核心的、最富有哲學智慧的、辯證的思想。

5、重生利物精神

《周易》中有重生利物的人文精神。

「生」,《說文》釋其為︰「進也,象草木出生于土。」意指自然萬物的滋生成長,後也指人的出生成長。

《周易•系辭上》曰︰「生生之謂易。」

孔穎達曰︰「生生,不絕之辭。陰陽變轉,後生續于前生,是萬物恆生,謂之易也。」

天地萬物發展變化,生生不已,這就叫「易」。

《周易•系辭下》又說︰「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的最大功用就在于化生萬物,生生不已。

《周易》不僅講「重生」,也講「利物」之德,十分強調自然萬物的作用。因為,首先卦象都是取法自然的產物。

《周易•系辭下》認為︰「昔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

自然之性如此,萬物之性亦如此。老子承繼了這種思想,提出「道法自然」,即效法自身的樣子,亦即自然而然。老子提出了「天地萬物乃自然生成」的觀點,認為世間一切都是「自然之道」運行的產物,要達到人的本然狀態,就必須返回自然之中,效法自然,尊重自然。這種對自然本性的確認,實際上是對人自身本性的回歸。追求「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的理想境界。

事實上,《周易》的「重生」與「利物」是有機聯系在一起的,「重生」才會更好的「利物」,「利物」也才更利于「重生」。

《周易•系辭下》曰︰「天地絪,萬物化醇,男女構精,萬物化生。」正是因為有了萬物,人類的世界才變得如此的精彩,所以更應該注重一切生命的存在。

綜上所述,《周易》中所蘊含的文化精神對鑄造中華民族精神和推動中華文化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巨大貢獻。

(快捷鍵 ←)上一章   本書目錄   下一章(快捷鍵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最新章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文閱讀 | 帶你遨游博大精深的易學世界全集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