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鲶鱼 16 袁世凯与莫理循

作者 : 民国无义战

***本章节来源*****

冯克西终于还是通过蔚兰光分别用两种文字给英国与法国的领事写了一封信,信上写明,自已因为翻译拿破伦传,而面临被清政府的指控,希望英国法国能出面了解此事。

冯克西知道,赵三多被捕是在京城,小小的县官只不过是来拿人的,要想此事一了百了,就得往大了闹。很快,正在与清庭谈判的英法两国正愁没有借口呢,很快这件事升级为外交事件。

本就焦头烂额的清政府那里还敢在此期间多事,很快b县的新任县太爷不幸的成了牺牲品被去职,而山东巡抚袁世凯也派人来慰问,很客气的请冯克西去巡府衙门讲清事情原违。在蔚兰光向冯家再三的保证下,说有英法两国公使派出的代表会保护冯克西的安全的情况下,冯家终于同意冯克西去济南的巡府衙门。

袁世凯派了四个兵来名为保护实为压解冯克西,到了济南的巡府,到了巡抚衙门才知道,在这的不但有袁世凯本人还有分别是代表英法两国的领事的代表。

冯克西上次到济南还是为了岁考,不过走了三天,可是这次冯克西听从了冯家老爷子的吩咐,足足走了十二天,就这十二天冯家通过庞大的家族关系,为冯克西进行了运作。

对于袁世凯来说冯克西还没到,他就有点受不了,他也知道山东地方势力庞大,前段时间为了义合团,就有人到京里告了他的黑状,不过山东不是什么人都能管的了的,尤其义合团之后,就更没人有这个能力控制的了山东,不过袁世凯怎么也想不到。

从京里发来的公文中提到赵三多被捕时身边的书,因为有亲笔签名是冯克西的,那时识字的人比现在要少的多,对比了所有叫冯克西的人的字迹发现正是才十二岁的山东秀才冯克西。先是袁世凯发出的批捕令不但没有把人抓来,反而把接着他的批捕令的b知县扔了进去,当了替罪羊,这才知道这个不大的小秀才不知什么时候入了英国国籍,然后就是英国两国因为清国把《拿破伦传》当成**,要抓英国国籍的公民问责于清朝。

袁世凯也看了那本书,虽然名为拿破伦传,可是前三章写的是国际背景,多是描写美国**战争与欧洲各国之间关系,中间三章描写的是法国时期法国国王与王后的奢侈生活与人民生活的对比,然后人民是如何革命的;七,八,九,三章描写的是共合政体国家运作的方式,总共十章只有最后一章是描写拿破伦的还有一半是描写战斗场面的,书中极尽描些革命时期的各种口号,各国的历史背景,写了十章才刚刚写到拿破伦,可见这个作者心思之毒,对比了义合团的口号后,可以确定一件事就是赵三多暴乱中受这本书的影响很大。

作者是找出来了,可是人确抓不了,也可以看出这个小秀才是给自已留了后路的。

当清政府要求其快速了结此事之后,袁世凯又如同以往一样把外国领事的代表请来,并派兵“请”这位英国的小公民来巡抚衙门。不过这个小秀才三天的路走了十二天,而在这十二天,袁世凯已经差点被各种各样的求情的信淹没。

这中不但有大量的地方上的士绅乡绅,还有一些袁世凯也不能不管不问的信比如吴长庆后辈给他写的信他就不能绝了情,还有一些北洋将官也来求情。比如袁出任山东巡抚时,也随军入鲁,现在正奉命改编原旧军,组成武卫右军先锋队20营的冯国璋。硬说冯克西是他的一家子,按辈份,冯国璋还得叫冯克西一声老弟呢。

冯克西不知道的是在他把印章交给小老头时,当时大批原义合拳人员纷纷把自已的名字签到盖了章的信上,就连当初给义合拳提供过粮草的士绅有几人也借机入了教,现在冯克西就是朝庭是否追究的一杆旗,如果连冯克西都会被朝庭问难,那他们更加危险,当初与教民们打死打活时,就没几个士绅与这些义合团是清白的,冯家在山东几百年,在门当户对的姻亲们,早就遍布山东,当袁世凯请冯克西过去时,冯家的老爷子给老家写了求援信,袁世凯的兵多是河北山东的兵,将也是这些地方招的,难免与山东地方有着千丝万屡的关系,加上冯克西在最近赚取的十余万两银子的攻关下,才有了这一幕。

袁世凯在冯克西眼中与后世电影中所演的狡猾无赖的死胖子不同,这时,的袁世凯只是微胖。走路有些微瘸,不注意看还真看不出来,想想也是如果袁世凯瘸的厉害,怎么可能当军官。相貌堂堂,到是有几分英武之气。

在袁世凯眼中,冯克西虽然十二岁但是长的如同十四五岁的后生一般,想必长大之后会是一个魁梧大汉,眉清目秀,却有一股子书卷之气把英武之气掩盖了。

在英法两国领事的观注下,三方在友好的气氛中问询,冯克西承认因自幼酷爱武术,不慎误拜匪类为师,加入教会与英国国籍是为了自保,帮助其它拳民入教,是因为物伤其类的同情,冯克西向袁世凯保证,绝不会再给袁大人添麻烦。而袁大人也认可了他的话,很快的免去了他的过失。最后袁大人派了四个兵到冯家来名为保护实为监视的冯克西。

不过深知其中奥妙的冯克西很快就利用这四个兵来玩起狐假虎威来。

当义合拳失败之后,百姓与教民的关系更加紧张,因此一些加入了教会的地痞流氓算是抖了起来,一时间平民百姓是哭诉无门,而领着四个袁大人的新兵的冯克西,这时就会非常热心的帮了百姓出头,冯克西的本意一是表明自已虽然入了教,但是心是向着本国百姓的,二是故意让这些亲兵出头,给袁世凯添乱子,你不是派兵看着我吗???我就找几个教民来收拾一下,如果洋人出头,第一个找的就是你袁大人。如果是地方官,冯克西就会趴到县官耳边暗示自已后边的是袁大人的兵,冯克西与袁大人关系如何如何的好,一时间到是蒙蔽了不要地方官员。

在县衙门打了几场官司后,来求冯克西主持公道的人是越来越多了,对于再次上任的县官老爷来说,冯克西是惹不起,对于教民来说,冯克西是有了外国身份的洋人,对于那些洋人神父来说,出身良好,能够通过英语交流的冯克西,比那些教民更加接近文明人更加可信,冯克西总是能以各种理由说服这些神父放弃对教民的支持,而对于那些后加入洋教的原义合团成员来说,冯克西是自已人,这样教案就成了教民之间的案件,县官老爷出不了手的,冯克西就出头代管,有什么与教民有关系的纠纷,地方上的士绅总是能通过各自八杆子打不着的亲戚求到冯家老爷子头上。

到后来,冯克西已经是不得不频频出手,那些入了教的地痞流氓算是到了霉。到是让地方上的那些官员本来管不了的案件有了可以办的人。一时间b县到是好评如潮。

当袁大人得知冯克西以他的亲兵用他的名义,来干涉地方政务时,很快就把人撤了回去。不过已经晚了,现在就连外县有了解决不了的教案,当地的县太爷都得派人来找冯克西来问案,冯克西算是过了一把清天大老爷的瘾。而袁大人自此之后就养成了一听冯克西就头痛的毛病。

*************************************************************************

在这个时代,英国的人们对中国的了解甚少,就如同在后世,解放了几十年后,通过电影了解中国人的外国人总以为中国人都会功夫,都有个大鞭子一样,也很少有人在面对这个古老的帝国时,有任何的经验,外国人面对中国人时的无知与这个时代中国人面对外国人时的无知,是不分任何区别的。

莫理循似乎是《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的一个理想人选。其时,他26岁,个子很高,声音嘶哑,膀大腰圆,相貌英俊,比漂亮的外表更可贵的是:他还胆子大、脸皮厚。他是个神枪手兼合格的骑手,他曾经徒步、骑马穿越中国内陆,进入缅甸的北部边境。这样一次旅行,另一些人在自担风险的情况下也尝试过。

通常是在半道就送了命。对莫理循来说,追求远距离探险所带来的危险和光荣,是一个终身的习性。而且,他的聪明、魅力、胆大和令人愉快的写作风格,这一切结合在一起为他赢得了同侪的热情信赖。

出于对帝国的藐视,他在自己的文章中写到:自己从未费心去学习汉语。即便是亨利.科伯恩这样的中文专家,也没能月兑除那些维多利亚时代的恶习,在他来华10年之后,也就是1906年,当他从北京离任时,科伯恩自吹:在这期间,除了他的仆人,没有任何别的华人曾经踏进过他的房子,一次也没有。

莫理循因为对这种语言的轻蔑,而使自己完全受制于口译人员、文字翻译和中间材料。他没法直接报道或亲自核实他自己的一则故事。《泰晤士报》雇佣莫理循的时候知道他不会说汉语,说句公道话,掌握这门语言将会需要数年的努力。无论是他自己,还是《泰晤士报》,都不认为这是一个严重的不足。

因为在领事服务机构中,学习语言是比较低级的活。没有哪位真正的绅士会有时间浪费在说外国话上,有足够多的仆人来处理这种事情。莫理循一直在那儿报道那些对英国在华利益有影响的事情。作为大不列颠帝国主义的联合鼓吹者,莫理循和他的编辑对中国的最高利益这个问题干脆视而不见。他们和英国政府此唱彼和、步调一致。

lt;ahref=www.gt;起点中文网www.欢迎广大书友光临阅读,最新、最快、最火的连载作品尽在起点原创!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乱世鲶鱼最新章节 | 乱世鲶鱼全文阅读 | 乱世鲶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