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世鲶鱼 53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作者 : 民国无义战

***本章节来源*****

“我记得,我大哥不是已经病死了吗???”冯克西怀疑道。冯克西所说死的大哥其实是冯家大老爷所生的儿子,在四十多岁时,病死的,那时,才几岁的冯克西还出席过他所谓大哥的葬礼。

“不是死的那个,是你爹留在b老家的那个。”冯恩瑞解释道。

“是他!!!”冯克西还真望了他还有这么个大哥,虽说是亲兄弟,不过两人见面的机会实在不多,总共没有见过几面。

“他出了什么事???”

“这件事说来,也不全怪你大哥,他是这么回事。”

“他现在人在那呢???”冯克西。

“他现在就在青,不过,他怕见着你娘,不敢直接进冯家,所以跑到我那去了,三十三叔,你看,这件事,咱们该怎么办。”冯恩瑞的意思是管不管,冯恩瑞也知道,冯马氏看不上冯七爷后娶的那两个女人与他们的孩子,加为当年差点动摇了她在冯家的地位,这个仇不算小。

“怎么办,当然要管了,自家兄弟手足相残,很有意思吗???”冯克西与那两兄弟虽说关系冷淡,但是也没有自家兄弟出事了不管的道理。“他安排一下,我和他见个面,还有,别让他到冯家镇走动,要是让我娘知道,不定又起什么是非来。”

“知道了,叔,要不,你到我那和他见个面。”冯恩瑞算是放下心来,他也不想看到一家兄弟有落井下石的事情发生。

“晚上,我去你那一趟。你准备一间房间。”

****************************************************

清末最后几年,警政的举办是中国近代政治制度变革中的一件大事,也是20世纪初中国逐渐走向近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

清政府创建警察部门本来是为了削减地方上为了防匪防盗而组建的民团,其实是为了削弱绅权影响力的策略,只不过,在执行过程中,本就缺少财力支持的地方政府那里还离的了士绅的支持,所以警察部门与新军的俸禄直接由政府财政拨给不同,巡警的薪饷主要通过士绅筹集,士绅反而慢慢拥有了直接控制巡警的权力。

结果就是警政不但没有成为地方政府从士绅们手中收权的工具,反而落到了士绅们的手里。清政府近一步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能力。

1901年,清朝政府在内外交困之中宣布实施“新政”。当各项“新政”改革在国家权力的末端机构县一级逐渐开展时,旧有的行政机构在日常运作中“制度疲弱”的问题日益暴露,总靠县一级行政机构,无力驱动各项改革的实施。由此,一些开明的官僚在上奏中提出由地方士绅来承担地方的教育、实业、公共事业等事务,以弥补县行政机构之不足。即“以自治补官治”。另一方面,民间舆论也大力鼓吹地方自治,则立足于地方利益,试图扩大士绅在地方社会的发言权。1906年清廷宣布“仿行宪政”后,载泽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各国宪政,发现立宪各国都有地方自治制度。一时间,地方自治作为“立宪之基础”受到朝野各方的青睐。1909年,清政府仿照日本的〈市町村制〉,颁布了〈城镇乡地方自治章程〉。〈章程〉规定:在城镇乡一级进行议员选举,组成自治公所,从事地方的教育、卫生、道路工事、农工商事务、慈善等公共事务。自从清政府的新政搞起了地方自治,一辈子没当过官的冯七爷心思就活动了起来。

虽然他不自知道什么是地方自治,但是他知道,地方自治就是自家有机会当官,当年冯克西惹的祸,这两年早就不息了,无论是地方上的政府还是朝庭要么把目光转向立宪运动,要么关注那些个革命党,冯克西回来之后,一看,无论是朝庭还是洋人都把家里这位小祖宗忘了,冯七爷就跑到老家,跟着那个些士绅们起哄,张罗开了自治公所,联庄会,由于冯家这些年在当地低调作人,加上在当地开办的义学,名声不错,再加上冯家不差钱,上上下下一打点,还真让他搞的有模有样。

要说大户人家的孩子,不愁吃穿,应该过的比那些缺少抗灾能力的小户人家幸福,但实际上,小户人家的孩子有小户人家孩子的难处,比如,上学,吃饭,穿的衣服比别家的差等等,而大户人家的孩子有大户人家孩子的苦恼,首先,大户人家的孩子虽然吃穿不愁,但是面临家中孩子众多,多你一个不多,少你一个不少的竞争问题,如果在作新衣服时,你少作了一件,那不是少作一件衣服的问题,那说明你被边缘化了,很可能,边下人都会轻视你,你的日子就别想过的顺气,那些太太们所生的嫡生长子们还好些,他们大多只需要等着继承家产就可以了,而那些出身不好,妾生的孩子,往往会被人轻视,不仅会受气,还会挨打在这些孩子们心志还不成熟之前,所受到的打击,可想而知。

连当年冯家远走青时,留下的两个哥哥,冯克东,冯克南,这两个孩子就是在这种被轻视与打击下成长起来的,冯马氏在b时,他们的日子可以说相当难过,连族学都进不了,只能在乡下跟着村塾读了几年书,在家里,那些兄弟们上面有家长照着,两兄弟都无可耐何,可是到了外面,可就不一样了,冯七爷对他们哥俩心怀愧疚,往往会出面帮他们了解麻烦,在外面没吃过亏的哥俩,受到鼓励,在家里受了气往往会把气撒到外人的头上,自小就养成了好勇斗狠的脾气。

当年一家人到青避难,只有冯家大爷留在了b看守冯家的不动产,这其中,好勇斗狠的哥俩到也尽心尽力帮着看管公中的产业,也算是为家族作出了贡献。

自从冯七爷回来后当上了自治公所的所长,冯克西这两个哥哥更是水涨船高,终于在冯家算是翻了身,本来,他们作为冯家的非嫡系子弟,有了什么好事是轮不上的,不过,现在谁让冯家那些和长辈们亲近的兄弟们,都跑到了安全的青,这些年,谁能有这哥俩在b的地面上人头熟呢,这回,终于让他们兄弟俩赶上了一回好事,冯七爷出钱绢助博兴县成立警局,组果冯克南就因为冯七爷大力扶持,成了博兴新成立的巡警局的局董,而冯克东也成了联庄会为防匪防盗所组织的民团的副团总。

很快在一个夜黑风高的夜晚,原来的民团团总连同几个亲信被不知是什么人活埋了,生不见人,死不见尸。冯克东就转了正,成了货真价实的团总大人。

克东,克南这两兄弟与冯克西只见过很少的几面,冯马氏不喜欢冯克西与他们交往,冯克西也只能听他老妈的话,正所谓灯下黑的道理。这也是冯克西会忽视自已老爹在老家搞联庄会的原因。

冯克东之母本也是官宦女子,父亲因还不上先任留下的亏空,被官府以涉嫌贪污罢官给活活气死,从此家道中落,自己被卖入济南的妓院,冯克东他父亲冯七爷出门作生意,观赏牡丹,结识冯母,钟情之下,赎身养在外县,做了二房,冯马氏知道她们娘两时,冯克东都六七岁了,冯马氏仗着马家在官场比冯家势力大,在冯家素来强势,有如此的原因,他们在冯家倍受歧视,连下人也看不上娘俩,当冯马氏进了b城后,冯七爷娘索性安排她们娘两住到了冯家在博兴发家之地,老家神颜镇,而冯克东年级稍长之后,也只是在瓷窑当个工头,说是为家族作事,其地位其实低的很,地位别说与各房等着分家产的嫡生子比,就是那些母亲出身清白的非嫡生子也非其可比,能比的只有像是冯恩瑞这样母亲出身不好,娘家没人受人欺负的苦孩子,不过冯恩瑞自小有冯克西照着,加上加入兄弟会后,兄弟会成员又极为合群,所以,冯恩瑞的日子要比他强了不知多少倍。

在冯家没有远走青之前,娘两个都是躲着冯马氏,在冯家一直抬不起头。有时连下人都会欺负一下娘俩,一直到冯家的族人,远走青,冯克东临危受命,一下子负责看管好几个瓷窑,房产,身分地位急巨增长,这娘俩的日子才好过些。那时,冯克东已经十**岁了,不过这时,家庭好的人家谁会把闰女嫁给一个有造反嫌疑的人家,条件差点的,娘俩又看不上眼,有如此的原因,她一直为自己孩子的婚事操心。

冯克东听母亲说媒婆去没有结果,心里就鳖起一口气,后来,冯家有造反嫌疑的风声过了,他母亲给他找了不少身家像貌不错的闰女,可是那时他眼里已经有人了,根本看不入眼,他娘也只能干着急。

这些年来,二十六七的冯克东仍是独身一个,原因是冯克东有自己的意中人,那就是镇里老进士周鼎鸣家的独生闺女周翠莲。

有次在庙会上,当时还是二十岁的冯克东陪母亲和妹子去降香,无意中碰见了周翠莲和父亲一起去降香。

就一面,冯克东就迷上了周翠莲.

降香回来,冯克东跟母亲说出了自己的感受,并请母亲出头请媒人说合。

那知道周家不同意,甚至说出了冯克东是“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周翠莲的父亲---周鼎鸣,进士出身,但一直在翰林院做编修,到老都没有混个一官半职,维新变法也是积极分子,多亏慈禧的某位远亲,文悌的担保,才免的一死,后来就告老还乡,教授学生,传播理学。因文章齐鲁闻名,学生遍布山东,可说是齐鲁一带的文坛泰斗,他孤傲清高,感叹世风日下,自觉无回天之力,但对大清朝还是寄托希望,因而科举出身,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能,才是他选女婿的标准,他的理想中人是他的得意门徒---李强,周老进士的打算是把自己没有娘的周翠莲嫁给他的高徒,号称文武双全的李强。而冯克东文不成,武不就的,只能算是一个不学无术的市井小人,一个妓院出身妾生子,根脚不正,根本就没有纳入他的视野。

冯克东听了周老进士的话后,又气又急,虽说这位周进士来头太大,他虽然也算一方的恶霸,却也毫无办法。不过,这反倒激起了他的拧劲来了,他发誓要得到周小姐。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乱世鲶鱼最新章节 | 乱世鲶鱼全文阅读 | 乱世鲶鱼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