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节来源*****
80年代末,中国暴发了出国留学,在当时中国年轻人出国留学的目的多种多样,有家里经济宽裕想帮孩子镀金的,有想出国求学然后拿绿卡的,也有想学习国外先进管理经验然后回国创业的。但为了丰富自己的人生体验而留学海外,无疑最能体现“70后”这代人的独特个性。
据教育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1978年以来中国有超过121万的人选择出国留学,每年出国留学人数由1978年的860人增加到2007年的14.45万人,30年来增长了167倍。
早在1988年就加入出国留学的高明,毫无疑问是留学生中的先驱。高明总认为自已的人生与自已的名字一点也不相符,一点也不高明,好像总是作出一点也不高明的傻瓜式的选择,高明出国的原因很简单,就是在父母的安排下很被动的被送到了英国。对于为什么在粮食公司当一个小小的科长的父亲能有钱送自已出国留学,高明已经不敢再往深处想了,而选取择留学英国,因为英国在化学研究和教学的方面名气而来。英国许多大学都是尖端领域的研究中心所在,在同行中倍受尊重。在利物浦大学念研究生的一个中国学生高明来说,他就是冲着这个理由来的。他坚信选择到英国可以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而且可以开拓视野。可是现在在快毕业了,还是满天的星星,还是那么调皮的眨着那些美丽的眼睛。只不过,与高明在一起的相恋了三年的女朋友换成了只有成箱的啤酒罐。
1992年,利物浦大学念研究生的一个中国学生高明来说已经22岁。
他就躺在房顶上那么看着天上的星星出神。
脸上吹拂着晚风,就象少女的手在轻轻的抚着他稚气未月兑的脸颊。偶尔的,也会流下一滴眼泪,少年的眼泪。却没有声音,不知道是为了星星的美丽落泪,还是为了青春的漂泊感伤。
楼下传来了留学生们粗犷的跟狼嚎一样的歌声,很煞风景。
高明没有反应,他好像入定了一样就那么在出神。
被揉烂然后又重新铺开舒展的信上女孩娟秀的笔迹已经看不清楚了,船舱里面的灯光穿出来的时候已经很混暗了。但是还那么拿在他的手上,不知道是准备看还是不看。人总是有很多时候说不清楚自己想干什么,就是脑子一片空白。这种经验大部分是从青春期开始的,原因往往和爱情有关——高明两个因素全占了:第一,失恋了,第二,在青春期没有经历过。
是的,失恋了。
人生的第一次爱情,就这么失败了。
1992年,留学英国的高明被一个戴蓝色的头巾女孩甩了,原因是“想留在英国”这是个很现实的原因,如果只是这样高明只会难过,令他感到恶心的是为了留在英国,女孩嫁给了一个六十多岁的老头,对于高明现在的心情来说,不仅仅是心痛,更多的是恶心。如果是在2003年,高明不太会为失恋的事情苦恼,因为很快就会有另外一个美国的女孩填补他的痛楚。解决失恋痛楚最好的方式就是再找一个,哪怕是代替品,也会暂时缓解痛楚。虽然他以后会单身几乎是可以肯定的事情——女孩都不傻,结婚的话还是要找现实的,浪漫不能当饭吃,但是起码不断的会有女孩喜欢追求浪漫的情调,林志远也会不断的遇到这些女孩。
时代进入21世纪,对大学里面年轻漂亮爱做梦的女孩们有最大的吸引力的不是奔驰宝马,不是it精英,是漂泊的生存状态和充满新奇感觉的男人,每次归来都会给他们带来新鲜的故事和重逢的激动的男人,譬如自由作家、导演、摄影师、远足的歌手,当然,也包括高明这样清秀的沉默寡言的留学生。
但是在1992年,在留学生的爱情还在和婚姻直接挂钩的时候,高明的失恋在他的心里的打击不亚于拿破仑·波拿巴遭遇了滑铁炉的那种绝望的感觉。
是的,失败了。
人生的失败——不能责怪已经22岁的高明小题大做,初恋的时候我们都不懂爱情,但是都最看重爱情。
于是我们都会有过那种彻底失败觉得人生无望的感受。
22岁的高明就是这样。
高明失恋的时候就是只能躺在留学生公寓的房顶上出神了。
因为失恋,留学三年多的高明还干了一件傻事,就是在学校与教导主任打了一架——这是很严重的事情,就是对于留学生来说,和老师吵架等于是自己给自己作小鞋,何况是打架?更不幸的是还是教导主任,结果,学校很生气,后果很严重。
当然人郁闷和愤怒总是需要发泄的时候,不过高明选择的这个方式是打架而已。问题就是你跟谁打不行,非要跟教导主任?
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开除了学籍,只差两三个月就能拿到的硕士研究生学位泡了汤,三年多的努力化为乌有。
在高明的心里,是爱情和事业的双重失败的严重打击。
夜色中星星在对他眨着眼睛,就象小时候一样。那时候在故乡那个北方的城市,他就喜欢躺在小院的房顶上面看星星——那个时候还没有这么多的楼房,都是平房。他总是喜欢幻想很多莫名其妙的东西,后来自己也不知道在想什么。
只是有一个感觉一直留在他的心底。
是的,男孩子小的时候都有这个幻想,那就是在战争中当个战斗英雄。
这是个多么纯真浪漫的想法,尤其对于生活在内陆闭塞的小镇上一个有着当将军的叔叔的男孩子来讲。远远的离开这个叫做故乡的地方,再也不要回来,自己去在战场上打出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可是自从叔叔家的哥哥,战死在老山前线,他的叔叔无论如何都没有让他加入军队,不但如此,在他留学之时,还从国内传来了叔叔从军队中退了出来,到了地方成了一个公安部门中的一员。
虽然在现实中,他远离加故乡,但是却没有加入渴望的军旅生涯,而是加入了万千留学大军成为了其中的一员。
但是,他的人生因为初恋的失败发生了变化。
被开除了学籍,这让他如何面对对他寄与厚望的父母——这是个多么严重的后果?
基本上意味着他作一个化学工程师的梦想的破灭。
爱情没了,现在事业也没有了。
还有什么呢?
22岁的高明看着天上的星星,慢慢的撕碎了手中的信。
他躺在甲板上,慢慢的伸出双手。
握紧的双手慢慢的打开。
在晚风中,破碎的纸屑片片如同蒲公英一样随风飞舞。
远远的,有的飞的很高,有的飞的很低。
有的飞到看不见的地方,有的飞到身边翻滚着。
无论飞到看得见看不见的地方,结局只有一个。
就是消失在这个世界上,无声无息——只是林志远这个时候还没有意识到,原来,这就是他和他未来的那些弟兄们的宿命。
犹如蒲公英般的天涯浪子飞舞在世界各地,有的看得见,有的看不见。
但是宿命只有一个——就是无声无息的消失,从此不为人知。
好像从来没有来到这个世界上一样。
——但是22岁的高明是万万想不到这些的。
他的脑子里面只有一个念头——假如我可以再重新开始。
是的,我们谁没有想过这个念头呢?——假如可以重新开始,我肯定不会这么活。
但是,怎么可能作的到呢?
=================================================================================================
货轮的汽笛响了。
高明坐起来。
夜色中,他看到港口越来越近。
他知道,这个地方在地图上是法国的土伦。他的脑子里面想到的,就是拿破仑。
是的,波拿巴·拿破仑,那个他从小就知道的伟人。
一个军人,一个传奇,甚至是一个神话。
但是在他眼里,拿破仑首先是个军人,其次才是伟人。他读过很多遍拿破仑的传记,知道“土伦”这个地方以及和土伦隔海相望的科西嘉对这个个子不高的伟人意味着什么。读过拿破仑传记的人都会知道,科西嘉的拿破仑就是在土伦战役中初露锋芒,开始其辉煌的军事生涯。1793年,法国南部的土伦发生了王党叛乱,反对大革命。拿破仑作为炮兵上尉参加了进攻土伦的战役,但土伦屡攻不下,拿破仑建议,首先夺取港湾西岸的小直布罗陀炮台,从那里轰击港内支持王党的英**舰。这样,敌人必然弃城保舰逃往大海。上级采纳了拿破仑的建议,特地任命他为炮兵副指挥。经过拼死冲杀,革命军终于占领炮台,向英舰开炮。果然不出所料,英军慌忙逃向地中海。革命军趁势发动全面进攻,终于攻占了土伦。24岁的拿破仑因表现出军事天才,被破格提升为准将。
从此,一代伟人拿破仑诞生了,在法国战神的带领下法**队横扫欧亚大陆,成为经久不息的传奇。
土伦越来越近,高明看着渐渐接近自己的欧洲大陆,心情渐渐的升起一种激动——他总是能够这样,在根本和自己不相干的地方激动半天,譬如在长城他也会激动。不是为了别的,也许是读了太多的历史的缘故。
200年前,土伦成为拿破仑的发迹之地。
200年后的今天呢?
一个叫高明的中国青年,丢掉了自已学业生涯,丢掉了自已的事业梦想,在挂着米字旗的英国客轮上,也在接近土伦。
在看拿破仑传记时,他还是一个孩子,他肯定没有想过在书中的土伦会成为改变他一生命运的一个地方。
如果他在日后想起来那天,肯定是想的当时为什么要去那个酒吧?如果没有跑出学校的中国留学生公寓,老老实实的在某个地方呆着,后面的故事还会发生么?肯定不会,他会跟其余的留学生一样或者回到中国或者着一个借口留在英国,不管拿到拿不到毕业证,找个工作还是没有问题的——1992的中国,大学生还不象现在这么泛滥成灾,何况自己的父母多少也是有点关系的?
问题是他不仅跑出了学校,还去了那个酒吧。
而且还在他满脑子郁闷,想着拿破仑的英雄传奇的时候,带着瞻仰伟人的心情的时候——当然他没有做梦成为拿破仑,后来也没有,不过容易被这种历史人物和名胜古迹感动是他一贯的毛病而已。
但是种种的偶然凑在一起,就成为某种必然。
从更哲学的角度看,实际上都是必然的。
因为他高明希望生命能够重新开始,他又是个喜欢冒险喜欢挑战自己的年轻人,哪怕他对法国一点兴趣都没有。但是他还是会去的。
原因很简单,就是忘记过去,从新开始。
是的,从新开始自己的生命。
再活一次。
如果现在告诉你有这么一个地方,你们说你会去么?
反正,他是去了。
而且,一去就是10多年。
从此踏上这条血雨腥风撕心裂肺的不归路。
一直到现在在非洲被当地的民兵武装们撵的满山跑,在伊拉克被新西兰友军的机枪和迫击炮揍的找不着北,都是一条不归路。
这就是必然的,没有别的解释。
因为高明就是高明,高家的孩子天生就是为了战场而生,高家的男人从来都是死于非命的,这是这个家族不可抗拒的诅咒,在命运的安排下,早晚会走上那条路。
路往往不是你自己选的,上天就给你选好了——他在后来最郁闷的时候,就这么对自己说。是一种解月兑,但是也带着某种哲学味道。
就是走上这条不归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