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官雄年后才来拉粮。离开的时候,他很有诚意地递给我一张借条,上面写着“借大米两万斤整”之类。我黑着脸,看着他们把棉被捆得紧紧地,像个小山似地背在自己的背上,生硬地跟他们说了一声,“不送”,这么大一队张扬的人终于走了。
接下来的日子,除了回王家庄上课,其他的时间,我几乎都在外奔波。
由于黄伯娘的推动,金芷县全县,绝大部分的田庄主都加入了修筑水利和一年种两季的实验当中,我,以及先期被培训出来的田庄主都成了大忙人,到处作指导教师;后来,甚至黄伯娘自己也渐渐地模出门道来,可以帮助别人选择水塘地址了,甚至是金芷的周边地区,也有一些田庄主闻风而动,也参与了进来——这一举动,不仅造就了第二年一连两季金芷全县及周边地区的粮食丰收,即便是有些只种了一季的,也因为修筑了水利,从而抗过了第二年的大旱,收成比丰年还要好——可以说,这两项措施,成功地奠定了金芷作为“王朝粮仓”的地位,当然也使得陈青草这个名字,在金芷的田庄主和庄户人家心目,渐渐地有了一些威望,即便是家有良田千亩的老太太,见到本人也尊敬地称呼一声,“陈师傅”;
除此以外,这两项措施也有效地吸纳、养活了从各地蜂拥而至的灾民,特别是渐渐地容纳了一些有才之人,各项技术渐渐在偏僻的金芷发展、繁荣起来——虽然它的地理位置还不足以让它成为商业中心,但是在很多外地高端的店铺里,有一句推销的广告语——“这可是从金芷出来的”。
再后来,皇上连下了三道封赏黄伯娘的折子,称赞她“胸怀无私、遍养灾民”、“修筑水利,造福百姓”、“一年两熟,功在千秋”,喜得久无业绩可以称颂的京城黄家破例准许她的夫人不用留在京城为老夫人侍疾,而让他来金芷侍候她这有功之人。虽然黄伯娘对于贪了我的功心怀愧疚,也一连上了几道折子说明情况,但无奈都被黄家有选择了保留在了家里,直到一年之后,她作为有功之臣上京述职(按例县令是不用向皇上述职的),才把此事向皇上说清楚。但是皇上知道这个情况之后,不仅没有批评她,反而更是嘉奖她慧眼识才,培育了精英,当然那时皇上并不知道,这个精英的真正培养者是谁——这些后话,暂且不提。
要说要吸纳有才之人,也得要有最基本的资本呀在这个非常时期,这个资本压缩到只剩下两个——一是要有粮,二是要有房:有口吃的给他们,有块栖身之地给他们。
金芷县王家庄种植秋粮的人声名远播。本人的家也成了收容的重要场所之一。日常这些人如果寻到陈宅来,就由小舅接待,小舅会根据来人的能力,能干技术活的都留在陈宅,其余的都陈家庄去——幸亏外婆这一个月来对于买田地那是热情高涨,把陈家庄建立到了金芷县的好几个地方,除了零散的田地外,还有那么一小栋房子的“陈家庄”,目前就多达五个,暂时容纳这么些人还不成问题。当然最大的还是“老陈家庄”,那个庄子经过不断的收购周边人家的小片田地,现在已多达五百多亩,李管家在高兴之余,免不了向我抱怨,“连我都记不清哪些田地是咱们庄子的了。”——确实难以记住,因为庄子已经成为了一个不规则形,有些田地还游离在成片田地之外很远的地方。
其他的四个“陈家庄”,最小的暂时只有四十来亩,干脆由大舅一家子驻守在那里;最大的那个足有一百八十多亩,由于中人们都乐得跟买田热情高的外婆打交道,所以当时要买这个庄子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当她定下来要买,又来问我要钱的时候,我大吃了一惊问她,“前两天才给了一千两的,怎么这么快就没有啦?”她还得意扬扬地说,“成了一笔大买卖”我很奇怪,自从买了老陈家庄之后,她好像从来没有担心过我的钱不够似的,看中了哪里,就毫不迟疑地买下——不过我还是乖乖地掏钱,只嘟囔了一句,“别买多了到时连种子都供不上”
所幸她老人家买了那里之后,热情有所转移——这时我才知道,原来她老人家想住到那个庄子上去,也过一过管家的瘾。不过,当她兴冲冲地邀请外公前去考察回来之后,当管家的热情也没有了,因为外公说,“那里由小红娘去管着正好——小红父亲不正是那块的?”外婆还为这件事跟我抱怨了几声来着,不过终归还是没有违背外公的意见。我的心里也有苦说不出——我还不太了解小红她娘呢谁知道能不能胜任管家的工作呀那可是近两百亩地呢我好歹也是一被现代文化浸染过的公民,能不知道家族管理的危害吗?不过,身处这样的朝代,一个“孝”字大如天,我也只有在乖乖闭嘴的同时,不断给自己做心理建设,不断地告诉自己,“态度决定一切,只要态度好就行了……”
那天小舅在得知粮食暴露,被别人借去两万斤之后,心疼得大呼,“怎么一借就是两万斤呀这可怎么办?咱们家里,还有四百口人要吃饭呢”
“四百口人?”我也吃了一大惊,“怎的这么多?”
“这么多?——不要说我没提醒过你,还会有更多的而且过了腊月二十四,各个店子都会关门了,看到时拿什么给他们吃”
“还会有更多的?”
“可不是?你大小姐的名头大着呢每天都有来投靠的”
果然就被她说中。过小年的前夕,我刚指导选择了一处水利地址回到陈宅,小花一颠一颠地跑来跟我说,有人来投靠,要见我。我请她带到小舅那儿去。可是小花不愿意,说,那人好像来头很大,一定要见我,还是受人之托,带了凭证呢
等我真正见到了来人,发现不是来“人”,是来的“人群”此刻他们密密地站在外院里,手里拎着这样那样破旧不堪的包袱,怕是有十几二十人虽然年纪有老的也有少的,但都是一脸风霜。
我正疑惑这群人是受谁之托来投靠的,一个看起来像是领队的中年男子看到我跟在小花后面起出来,赶忙上前躬身行礼,向我问道,“来人可是陈青草小娘子?”
“正是。你们这是……”我问不下去了,不知道该怎么问起。
“唉呀这么容易就找到您啦真是太好啦我们在路上还以为,像您这样的大户人家,就是找到了家门,要见着您也不容易呢”来人欣喜的说。——这位大叔,咱还只山里人家,非大户人家是也再说了,我不见您行吗?不是您“一定”要见本人吗?
我模模鼻子。“也不是啥大户人家……听小花姐说,您是受人之托?请问……”我决定不让这位大叔再自由发挥,这位一看就像是个健谈的。
“哦,是这样的。”男子一看,从后面一位年轻女孩的手上拿过一个包袱,边说边打开来,“我们这几家呢,早先都是在坪口县(在金芷以南)的一家绣庄做事的。但是今年秋天,绣庄关门了,我们找了好久都没找着事做。我们有个绣工叫多艺的,娘家在上江县(在金芷县和中江县以北),”男子指了一下人群中的某个人,我下意识地顺着他指的方向找去,想看看谁叫多艺,不过还是没看清楚他指的是谁,“他提议来上江县试试运气。我们反正也没事做,所以就一路逃荒过来啦想不到这里也是一样的我们这么多人,住也没地方住,吃也没东西吃,也不想再往别处逃荒啦我们在上江县外的破庙里过了近半个月,年轻力壮些的到处乞讨和找事做,老的和少的就守在城门口等施粥——幸好,前两天我们在城门口遇到贵人啦多艺在上江县的城门外,给一队人马带了路——哦,就是那时城门还没开,多艺带他们绕路从城外走的——那些人,叫他来找您呢说是您这儿,正缺人做事所以我们就都来啦”又转过身,对着人群喊,“多艺,你过来咯”
那个叫多艺的总算是走到我前面来,腼腆地对我说,“一个眉慈目善的老太太叫我跟您捎个口信,他们一路平安,叫您不要记挂还说了,要是沿路有合适的人,还会托人带口信回来的”
哦,原来是老祖宗托的他们呀她老人家可能没有想到,她托了他一个,却来了这么大一群人吧
我谢过多艺,正想请小舅来安置他们,却发现之前的那位“领队”还在跟包袱作斗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