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年,司马家喜的喜、怒的怒,过得貌似很热闹。但要让本人来说,喜倒是罢了,那怒气什么的,纯属吃了饭没事干就该找一大堆的事给他做去,让他没有时间忧愁——正像我今年这一整年一样。唉我本心无大志,所求不多,一心想要舒适安逸的生活,这会儿,不,这一年,不,这辈子怎的就被套上了,停不下来了呢?
这不,好不容易这家那家的年拜完,那也没得休息,陈家庄的众人还都没安置的呢
要说这天南地北的人过年都住到一起,那还真是有大大的好处——后来,这个事情都成了陈氏家族事业的惯例,每逢过年,无论你是掌门也好,还是掌柜也好,要是愿意来我这东家的总部过年,那就拖家带口的来吧不过有两个前提,一是要带掌字的,二来呢,要提前报名,人满为止。
话说天南地北的、而且是各行各业的人住在一起,那等于是天天开行业研讨会,彼此相互启发,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几天,那识得几个字的,就当起了教认字的小先生;那会算数的,也带起了学徒;绣工就学习了木工镂空的技术;做金银饰品的更得路(本地俗话,得了好处的意思),学完绣工的学木工的,甚至跟那打铁的都有得交流;那做成衣的,也和那专门处理皮毛的讨教皮毛的利用……
如此等等,简直就是开展了每时每刻的脑力风暴。
人呢,都有一个通病,就是容易激动,或者是叫冲动,特别是当自己自认为有所得、有所悟的时候。这不,往往一个阶段的研讨会一开完,这些人就纷纷地找我来了。这个觉得我可以开个绣庄,那个觉得我可以开个成衣店,甚至还有人想让我开金饰店——真以为我是啥富翁呀
而且最重要的,前面说过,我只想过安逸的生活呀,我并不想开这个那个店呀——当然也没有那么多本钱。但当我告诉他们我并没有这么多本钱时,他们还不相信。
“你都收留了这么多逃荒的人,怎么会没有本钱?”
我笑笑,对他们说,“帮一帮大家,与有钱没钱没关系,我尽力而为罢了。你们无论什么时候有了好的出路,都可以离开……”
想不到这些人一听,反而更激动了——不对,是很感动的样子,纷纷表示不愿意离开。
黄师傅带头双手抱拳说:“东家,您也别赶我们走。我们还就跟着您干了没有本钱没关系,我们先帮您种田,慢慢地来……”
其他人也纷纷说,“是啊,我们到哪里去找那您这么好的东家呢?”“我们真的是一心一意地想跟着您的”……
我实在不愿意管这些事,赶紧把小舅找来,让他们先期计划去——不过这样一来,这些人暂时都有事情做了,这个想着找门面,那个想着去进些什么原料,那几个又讨论设计哪些式样……我总算又可以清静一向了。
但令我想不到的是,我小小的一个善心,小小的一次收留,仅仅付出一粥一饭,一个涉及多个领域、多个行业的庞大的企业团就从此慢慢地成型了,发展了,壮大了。果然是,好人好心有好报呀
这边刚清静下来,田庄这边又有这样那样的事了。特别是年前修筑的水塘,因为过小年时的那一场雨,都检验了一下质量,有几个田庄主不顾正新年期间找上门来,说个别的池塘有渗漏,于是又一翻奔波,有的再挖深一些,有塘墙再筑厚实些,也有极个别的,因为是建立沙石地的缘故,只能废弃不用。不过,经过这么一翻检修,倒是让我对水塘的蓄水能力有了很大的信心。
这期间,小武士还是尽职尽责地当我的影子。我很不习惯,于是给他找了几个事情做。
一呢,是帮我进山取鱼去。我请木工师傅新做了几个大水桶,让他挑着进山,帮我把渔笼子里的鱼取出来,先养在水桶里,再挑回来倒进池塘里——我的养鱼的事业,成本花费等于零,鱼苗就是靠小武士一天几次从山上挑下来,一次就是几十上百尾;鱼食就是田庄里的长工扯些草。当然养兔子成本也小(要费些菜叶子),不过利润更高,因为兔子皮很贵的——因为这个原因,后来小武士行走天下,无论走到哪里,首先找的是陈家厨房,如果那地方有陈家厨房,那就等于有了他自家的厨房,一律不掏钱。——“想要钱?没门无论哪个陈家厨房里的鱼,要么是我抓的,要么呢,是我抓的鱼的后代当然啦,那些个兔肉之类的,我就不提啦”此是后话,我也不想提。
二呢,小武士也不知是谁家的孩子,实在是太聪明啦特别是学习文化知识方面,比起刻苦型的小红同学都强多了,什么东西我一教他就会,甚至举一反三,甚至反过来为难我这师傅。而且他还是那种非常不耻下问的学生,简直就是问题宝宝一样,就连在山里,他自己早先定下了不准言语的规矩他都打破,忍不住问东问西。我实在难以诲人不倦,于是在黄伯娘那里找了好几本高深的书,让他自己学去,要是有问题呢,就叫他问黄伯娘去——后来,他还真的文武双全呢,不过没有列入王朝排名,不知比我家司马略同学怎样。
安顿好这个那个,事情还远未完结——或者说,还正才开始。
正月,陈家厨房开张,自开张之日起,客似云来。我狠狠地忙了几天,直至营运走上正轨和常规化。
二月,一年二熟的早稻种植提上日程,各田庄主以陈家厨房为据点,隔三差五碰头聚会,商议农事。
惊蛰过后,金芷县大小田庄主开始早稻浸种。不久之后,东一块西一块的秧田上,出现了薄薄的稻草棚子,白天打开,晚上或天气冷时又盖上了,倒春寒的那几天,有些秧田里甚至还出现了奇怪的现象,稻草棚子的两头立着个碳火盆子。
春分过后,金芷县的田野里,到处有人劳作——春耕。一丘丘农田被再次翻挖,又整理得平平整整。
清明过后,更多的农人下田,移栽秧苗。不多时,仍有薄薄冷意的农田里出现了一片新绿。但是纵目看去,偶尔也有一小块田地没有插秧,那些要么是预留出来的下一季的秧田,要么是还有极少数人家没有种植早稻。
待到谷雨时节,只种一季的农人和田庄主开始忙碌时,这些早稻田里,已是分蘖长叶,绿油油的一片了。
立夏过后,万物生长,早稻田里一片欣欣向荣。且此时不时天降大雨,金芷年前的大小水塘里,都蓄满了水。
及至小满时,只种一季的农户和田庄主才开始插秧,可是早稻田里,早已拔节长茎,长势好的有一尺多高了——长势好得,令田庄主和农户们都怀疑这怀疑那的。
正在此时,朝庭派来的专司农林畜牧的官员,一个姓杜的小老头儿,来到了金芷,住进了黄伯娘的县衙里——黄伯娘年后就上了折子,细述了金芷准备进行的一年二熟的实验。于是这小老头儿就长驻金芷了。他一来就就所见所闻上了一个折子,称一路行来,所见各地所种粮食,“金芷这边独好”。
芒种时,又开始天旱。大大小小的水塘开始放水浇田。一季稻开始分蘖长叶,而早稻却已经抽穗扬花,进入成熟期了。此时,这儿一块那儿一块的晚稻秧田又被利用起来,育上了秧苗。提到天旱水塘灌溉,杜老先生又上了一个折子,称之“有如神助”,并极力号召全王朝“皆可照搬其法”。
春种一粒粟,夏收万颗籽。小暑过后,金芷县的田野上,到处是黄澄澄的一片,到处是丰收在望的景象,到处是脚底带风、意气风发的农人。杜老先生再次上折,“喜看稻菽千重浪”,“稻花香里说丰年”。
收割。收割。穰穰满家。
虽然旱灾还在继续,虽然水塘里的水已所剩无几。但是,仅是这一季,就远比往年收成好了两成多往常,即使是丰年,即使是良田,亩产也不过四担(一担等于100斤),但是今年,仅此一季,收成就达到了每亩五担叫这些祖辈以田为天的,常年在田里扒食的农人们怎么不高兴此时,杜老先生的折子上,有几个字非常醒目,那就是:简直是奇迹
抢插秧。插晚稻。
更令人高兴的是,水塘里的最后一点水放了出去,晚稻秧苗才刚插下,正当农人们豪气冲天地说,大不了像往年一样挑水抗旱时,一场瓢泼大雨,又把水塘灌了个满。虽然接下来仍是天旱,但是仰仗这场透雨,只种一季的水稻有了充足的水的保证,也是丰收在即了。两季中的晚稻,也正以令人心喜的速度,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