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母传 44.果断做出传位继子决定

作者 :

第44章果断做出传位继子的决定

——道光皇帝绵宁的继母

嘉庆驾崩谁继位

道光帝绵宁的继母钮祜禄氏,是乾隆朝礼部尚书恭阿拉的女儿,早在嘉庆皇帝做“嘉亲王”的时候就已经与之成婚。不过,当时她只是“嘉亲王”的侧福晋,亲王嫡妻是内务府总管尔经额的女儿喜塔腊氏。

钮祜禄氏在嘉庆帝身边的时间比喜塔腊氏晚得多,当时颙琰已是“嘉亲王”,身边的姬妾也已经有好几个。但是这些姬妾虽然早已生儿育女,出身却都没有钮祜禄氏高,所以她后来居上,一进亲王府就是地位仅次于喜塔腊氏的侧福晋。钮祜禄氏生下两男一女,其排行:女儿为皇七女,大儿子皇三子绵恺,二儿子为皇四子绵忻。钮祜禄氏22岁由贵妃晋升为皇贵妃,开始了她显赫的人生。

嘉庆帝嫡妻喜塔腊氏皇后在嘉庆二年的二月初七病逝,享年37岁。就在这个期间太上皇乾隆驾崩。

喜塔腊氏与嘉庆皇帝做了23年的夫妻,生下两女一男,大女儿早年夭折外,剩下的一双儿女倒都长大成人了。儿子就是后来的道光皇帝绵宁。

为了迎合太上皇,嘉庆帝为皇后之丧定下的新款丧仪随即实施。喜塔腊氏枉做了一年天下之母,身后事办得还没有江南地方的财主婆热闹。

在乾隆帝丧期满后,在嘉庆六年四月册封皇贵妃钮祜禄氏为皇后。这是他的第二位皇后,也是最后一位。

钮祜禄氏在嘉庆十年又生皇四子绵忻。总的来说,虽未得丈夫专宠,她的皇后之位仍然算得是非常稳固的。

嘉庆25年7月18日,嘉庆皇帝就带着这样满满的自信,再一次离开北京城,踏上了秋狩之路。然而无论是他自己,还是留在宫中的钮祜禄皇后、随行或不随行的官员皇族,谁都没有想到,皇帝踏上的是一条不归路。61岁的嘉庆帝离开了人世。医案说他是中暑而死,野史说他是给雷电击死。无论如何,嘉庆时代结束了。正当众人为皇帝猝然弃世惊慌失措之际,他们又发现了一个更大的惊慌:皇位继承人到底是谁,老皇帝没有任何交代!于是,众人唯一的指望,全落在了从雍正开始用的“鐍匣”里的传位诏书上。由于宫里常出现偷窃,嘉庆出门都是将“鐍匣”随行带着。

然而问题是:皇帝带来山庄的行李有千件万件,谁也不知道嘉庆帝把那个匣子、把那份传位诏书放在了哪里!

惊慌之下,皇子龙孙和王公重臣们就在嘉庆帝的尸身旁边闹了起来。

内务府大臣禧恩首先站了出来,认为国不可一日无主,当此非常时期,应该尽快立定新君。他随后提议,皇次子绵宁不但年长,还是嘉庆帝的元配皇后所生,在几个皇子中更是最出色的,理应由他继承皇位。此言一出,有人赞成也有人反对。而反对者不是别人,正是军机大臣戴均元、托津。他们认为这做法有违祖制,只怕会惹出乱子。

僵持一段时间之后,终于有人又想出了一个圆滑的法子:一面在山庄中寻找,一面派人向远在北京城的嘉庆帝皇后钮祜禄氏报信,看她的主张。

亲拟懿旨,传位继子

主意一出,立即得到了响应。就在当天深夜,钮祜禄皇后的亲哥哥、内务府大臣和士泰带着两名首领太监启程,连夜赶回北京皇宫。

嘉庆帝死时,他的儿子还有四个,其中就有她两个儿子。现在,皇位究竟传给谁,选择权摆在了钮祜禄皇后的面前。钮祜禄皇后怎么也不会想到,哥哥给自己带来的竟是丈夫去世的噩耗,更没有想到由于皇宫多年来安全屡出意外,竟使得传位诏书不知去向,使这样一个关系大清王朝传承的微妙选择摆在了自己面前。

当然,这也是她的一次机遇。一切就看她的决定了。

皇后身边一个亲信说:“先皇现在还有四个儿子,其中就有两个是皇后你的儿子,何必不趁机选自己儿子,这可是千载难逢啊!”

皇后未作思索就说:“我的两个儿子不及绵宁,他们都不是天子之才,我得循公办事,立姐姐喜塔腊皇后的儿子绵宁为黄帝。你刚才什么也没说,是吧?”

钮祜禄皇后很快就做出了决定。钮祜禄皇后的选择,不是自己的儿子,而是丈夫与元配妻子所生的绵宁。随后,钮祜禄氏第一次以皇太后身份发布了一道懿旨。这道旨意迅速传谕留京王亲、大臣,驰寄皇次子,即正尊位。

事实证明,钮祜禄太后的这一项选择,不但理智,而且明智。因为就正当她在北京城里传下这道懿旨之时,避暑山庄中的人们也终于找到了一个小金盒,里面装的确实是货真价实的传位诏书。这份诏书写于嘉庆四年(公元1799)四月初十清晨卯时(5-7时),嘉庆帝在那一刻选定的继承人正是皇次子绵宁并且一直没有再更改过。

当然,假如传位诏真的找不到,那么皇太后的决定就是不可违背的了。而钮祜禄太后指定的皇位继承人与嘉庆帝传位诏书上的继承人完全一致。不得不使人佩服她的见识眼光远非一般女子可比。她没有在这个时候抱着侥幸心理册立自己的儿子搅浑水,而是循公办事,不但使皇室避免了一场政治危机,也使自己的家族和儿女们逃过了一劫,更重要的是她以此真正在新皇帝绵宁(旻宁)的心目中,树立了她做为母亲的形象地位。可以说,在亡父和继母双重的支持下,喜塔腊皇后的独子旻宁登上了清王朝皇帝的宝座。从此以后,旻宁(道光帝)对这位仅比自己大六岁的继母由衷尊敬,对与她有关的一切都千方百计地周全,无论她有什么样的要求和愿望,都竭尽全力地满足。

相比之下,在传位诏没有找到、在皇太后态度不明确之前,对旻宁继承帝位的权力不表态甚至质疑的朝臣们,可就没有这么好的命了。道光帝正式登基并将众事理出头绪之后,就立刻开始和他们算帐。九月初七,道光帝就以“拟遗诏错误”为由,令托津和戴均元退出军机处,文孚、卢廕溥留用。四人一起交刑部严议。后来又经过一系列的调整,最终只有文孚一人平平安安地在军机处干到了自愿退休为止。

就在朝臣们胆战心惊纷纷倒霉的同时,钮祜禄氏却平安舒服地过起了皇太后的日子。她于当年11月移居寿康宫,12月得到了“恭慈”的徽号,继续主宰着整个后宫。

母慈子孝传佳话

继母不但在当初主动做出了传帝位于继子旻宁的决定,还在此后的太后生涯中支持继子的“帝业”。为了配合道光帝的“节俭作风”,皇太后主动削减自己的待遇、主动提出不过生日等,尤其在亲子与继子之间发生冲突之时,总是在大节上支持继子更多一些。对于继母的这些作为,道光帝的感激之情当然是不用说了,直把她看成是自己的亲娘。

皇太后亲生的两个儿子,次子绵忻,虽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规矩本份;但长子绵恺,表现就令人不敢恭维了。他的父亲只给了个郡王,道光封为亲王,算是表现了兄友弟恭。可是这位惇亲王举止粗疏,自命为太后亲子,犯下不少罪状。道光帝念及继母恩情,对他罚了又减罚,贬了又复职。

道光18年12月,44岁的惇郡王绵恺终于在半生恣意妄为之后,离开了人世,由于他少近妻妾,仅有一子奕缵,早巳死了,使得绵恺的爵位后继无人。

儿子再不争气,毕竟还是自己身上的一块肉。皇太后对儿子的死很伤心。为了安慰继母,道光亲自前往绵恺的王府为其上奠,并追封弟弟为“惇恪亲王”,将其死去的儿子奕缵,追封为“贝勒”,寡妻则得到了相当郡王半俸的国家赡养费。

道光26年,道光帝下令将自己的皇五子奕脤过继给“惇恪亲王”绵恺为后,使其香火不至断绝,以安慰继母之心。

道光帝虽然不是皇太后的亲生儿子,却比亲生儿子更懂得孝敬之道。

在道光帝百般孝敬恭顺中,继母舒心满意地将“皇太后”生涯一直延续到了道光29年。这年秋末冬初,75岁的皇太后生起病来。虽然道光帝下令太医全力救治,皇太后仍然于当年12月辞世。

皇太后弥留之际,道光帝一直在旁边侍奉,眼看继母不治,道光帝顿时抚尸痛哭,直哭得几次晕厥过去。清醒过来后,亲自为皇太后举行规模盛大的丧礼。

从12月12日开始,整整九天里,道光帝每天都要到皇太后棺木前致祭,每祭必痛哭,并且就在灵堂旁,席地而寝。众臣和嫔妃劝他返回寝宫正常食宿,却都被他拒绝了。

12月21,是皇太后梓宫(棺木)由皇宫送往圆明园的日子。在这天,道光帝先是亲自将继母棺木送至城外,又策马赶在送灵队伍前头先到达圆明园,在园门外跪迎。

皇宫就在这样的哀戚中,迎来了道光30年。

这时70岁高龄的道光帝,在多年国事家事不遂心意的压抑,如今又添上皇太后去世,真是百事不济,想到伤心处哪里还控制得了情绪。勉强支撑着在圆明园里为皇太后进行了大祭礼、周、月祭礼,并为继母上谥号:“孝和恭慈康豫安成熙圣睿皇后”,尊其陵墓为“昌西陵”。

然而,还没等“孝和”皇太后的梓宫出发,伤心过度的道光帝自己就已经病倒了。

道光30年正月14日,他当众臣面打开了在26年6月16日预先写下的传位诏书,将皇位传给了“孝全皇后”小钮祜禄氏所生的皇4子奕詝。

就在当天中午,道光帝在圆明园慎德堂的灯草褥子上咽下了最后一口气。这个努力想要励精图治,却又把一切都越治越糟的皇帝,就这样结束了他矛盾的一生。

摘自:招福《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继母传最新章节 | 继母传全文阅读 | 继母传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