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立儲继位,亲子继子顺其自然
——咸丰皇帝继母博尔济吉特氏
母子情高于帝位
咸丰皇帝的继母博尔济吉特氏,在道光帝晚年执掌六宫十年的“代理皇后”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是恭亲王奕?的生母,亦是咸丰皇帝奕詝的继母。
奕詝的生母孝全皇后小钮祜禄氏死时,奕詝还在孩提,才几岁。道光帝既将六宫都交代给了静皇贵妃,当然也就把抚养奕詝的责任交给了她。十年间,静皇贵妃克尽为母之职,在奕詝身上花费了不少精力,终于使这个先天体弱的孩子平安长大成人。
据王闿运《祺祥故事》中记载:“恭忠王母,文宗慈母也。全太后以托康慈贵妃,贵妃舍其子而乳文宗,故与王如亲昆弟。”静皇贵妃在文宗即位后,被尊为“皇考康慈皇贵太妃”。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看到先天体弱的奕詝,她很同情,很关心,处处优于比他小一岁多的亲生儿子加以照料。她甚至舍弃了自己的亲儿子,用自己的女乃水喂养奕詝。在宫廷环境中,一位掌管“三宫六院”的“代理皇后”,能视继子如己出,甚至爱过亲子,做到如此博大胸怀,确实不容易。
由于静皇贵妃对奕詝与奕?能一视同仁,而且在情感和照料上优于亲子奕?,并教育儿子尊重爱护哥哥。奕詝与奕?关系亲如兄弟。这也与他们在同一个母亲照顾之下长大,而且年龄也大概相仿,并同在一个书房读书,一起玩耍有关系,感情自然而然就亲密了。
博尔济吉特氏对继子奕詝的关爱优于自己的亲生儿子,是不容置疑的事实。
谁立儲位,都是我的儿子
静皇贵妃博尔济吉特氏在皇权上心态平和,没有为自己儿子争储立储行动。她认为:“亲子、继子都是我抚养大的,他们谁立儲位,都是我的儿子。亲子继子立帝掌权都一样”。理由至少有三条:
第一、清皇室从来没有立嫡长的传位制度。从雍政皇帝开始密写传位诏书放在鐍匣内,皇帝临终前向众臣宣布传位诏书。诏书上写的是谁,谁就是皇帝。这就是说,清朝哪个儿子都有当皇帝的机会。
第二、在没有立嫡长的传位制度的情况下,静皇贵妃没有为自己的亲儿子争立储位。如果是要争储,她有得天独厚的条件:一是有权力。她掌管“三宫六院”十年,也就是她“代理皇后”母仪天下十年。前台道光帝权力最大,后宫她的权力最大。她有权力争取立自己亲儿子为储君;
二是有帮手,这个帮手就是继母婆婆皇太后。静皇贵妃与继母皇太后的婆媳关系比较融洽;而道光帝对继母皇太后又是言听计从,百依百顺;继母皇太后与奕詝的生母小钮祜禄氏皇后婆媳关系又不好,甚至有说矛盾到了白热化程度等;
三是有机会。道光帝在确立接班人时,他在奕詝与奕?之间有过很长时间犹豫不决,举棋不定。
上述这三个有利条件,可以说静皇贵妃都没有用,否则,这个帝位不一定落在谁之手。这可以看出静皇贵妃是把继子当亲子了,她和她的继母婆婆一样,是以平常心态对待帝位皇权的。这种心态、这种行为,在争权夺利的封建统治时期,真是难能可贵。
如愿以偿
奕詝称帝后,虽然对弟弟耿耿于怀,但对弟弟生母给予自己的爱护之情却是没有忘记。即位当天,咸丰帝就尊继母静皇贵妃为“孝慈皇贵太妃”,将她迁居寿康宫中颐养天年,只在有空闲就一定要去侍奉看望。为了满足继母对亲生儿子的思念之情,咸丰帝还特别允许已经成婚出宫的恭亲王奕?“宫内行走”,让他能随时入宫探视母亲。有时赶巧兄弟俩都在寿康宫里遇上时,咸丰帝还会和恭亲王一起陪太妃吃饭,孝顺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对于继子的孝顺,皇贵太妃并不完全满意。做为一个后宫女人,她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够正位宫中,拥有嫡妻的名份。只可惜,尽管她辛苦操持了偌大一个皇家整整十年,丈夫道光帝对她的爱仍然没有深到这样的地步。做为道光帝的嫔妃,她是非常不甘心的。她希望自己抚养大的继子能替丈夫补偿一下自己。
在当上“皇贵太妃”以后,博尔济吉特氏的心思几乎就都用在了如何向继子索要“皇太后”封号上头。
但是博尔济吉特氏还是失望了:这个继子就象他那个死鬼爹一样,每次提到这个问题,不是搬出祖制这顶大帽子,就是顾左右而言它,一次又一次委婉地拒绝了继母的要求。
咸丰帝吝啬这个皇太后封号,他最担心的是政权。一旦封继母为皇太后,恭亲王就成了皇太后嫡子。恭亲王与他相比,不但精干,而且计谋百端,日后若是安心图谋帝位的话,恐怕咸丰帝也不一定能是他的对手。
皇贵太妃曾经整整渴望了十年的嫡妻名份,那个名份却在丈夫的应付声中,一直挂在似乎唾手可得的位置上,她怎么也够不着。丈夫死了,如今自己一手养大的继子,对自己最迫切的心愿又是一个应付态度,这对皇贵太妃抑郁寡欢的情形就更是雪上加霜。
咸丰五年六月,孝慈皇贵太妃病倒了。在一件阴差阳错的事情上,咸丰帝签发了(虽不甘愿地)一道诏令,为继母上了一个“康慈皇太后”的尊称。
一周后,终于达成了毕生心愿的博尔济吉特氏带着“康慈皇太后”的名份,离开了人世,去找她那个用情不专的丈夫道光帝去了。她一共在人世间停留了四十四年。是清史上唯一一个既没有生过皇帝,也没有做过皇后的“皇太后”。
参考招福:《凋落的红颜:中国历代后妃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