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12

作者 : 福字驾驭

的文字是女真文字,就是后来被称为满文的少数民族文字。

他们的文化也是渐渐地融入了汉族文化。

当然,如同在政治权利的夺取过程中一样经历血雨腥风的杀伐,满族文化在向汉民族文化融入的过程中,也是经历了不少的曲折。

首先,长达数十年的乃至数百年的文字狱以及剪辫子(清代入关实行“薙发令”,后来民国则实行剪辫子),都是显示出了这种融合的艰难性。

那种“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政治统治思想涉及到了民族的传统观念的更变。“文字狱”的兴起以及产生乃是少数民族对汉民族文化的猜忌乃至阻遏。

《桃花扇》的故事以及孔尚任的作品,所决绝的投降异族怀抱的思想,则是汉民族文化的自守乃至狭隘的忠贞。

是一种民族心理的固化与文化心理的操守。

余秋雨先生这样讲:“《桃花扇》中的那位秦淮名妓李香君,身份低贱而品格高洁,在清兵浩荡南下、大明江山风雨飘摇时节保持着多大的民族气节!但是,她万万没有想到,就在她和她的恋人侯朝宗为抗清扶明不惜赴汤蹈火、奔走呼号的时候,恰恰正是苟延残喘而仍然荒婬无度的南明小朝廷,作践了他们。那个在当时当地看来既是明朝也是汉族的最后代表的弘光政权,根本不要她和她的姊妹们的忠君泪、报国心,而只要她们作为一个女人最可怜的色相。李香君真想与恋人一起为大明朝捐躯流血,但叫她恶心的是,竟然是大明的官僚来强逼她成婚而使她血溅纸扇、染成‘桃花’。‘桃花扇底送南朝’,这样的朝廷就让它去了吧,长叹一声,气节、操守、抗争、奔走,全都成了荒诞和自嘲。”

(见《一个王朝的背影》)

孔尚任是孔老夫子的后裔,是儒家文化的代表者,是汉民族文化的代表。

“连他,也对历史转型时期那种盲目的正统观念产生了深深的怀疑。他把这种怀疑,转化成了笔底的灭寂和苍凉。”

忠君与爱国,在当时,实际上已经演变成了除了家国之恨以外,还有一个异族之痛。

实际上也就是民族文化融合与文化传统观念之间的冲突与磨合。

这种文化的抵牾,即使到了清朝统治了中国(1644—1911)267年以后,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弥补。孙中山的辛亥革命,依然是以“驱除靼虏”为口号,实际上,这种口号依然没有能够将满族文化以及思想融入到汉民族之中,这种歧视异族的思想所形成的藩篱与阻遏是多么深远以及漫长!

作为清王朝的统治者们,他们对于汉民族文化的学习以及使用,从主观上来说,是为了适应统治天下的需要,客观上,也不能不说,是为汉民族文化魅力所深深吸引。我们从康熙皇帝到乾隆皇帝,他们不仅深谙本民族的文化,对于汉民族文化的学习以及热爱简直是有时到了狂热的程度!

他们在巡游天下的时候,特别是在巡游江南的时候,留下了无数篇用汉民族文化瑰宝——书法写成的诗歌以及题字,都表明着他们除了炫耀自己的文治武功以外,还有自诩自己已经成了统治天下真正统治者,即等同于汉人皇帝,要不然,乾隆皇帝在皇宫里面要偷偷穿上汉人衣冠干什么呢?这实际上是表明了他们已经被汉民族文化深深的吸引以及心悦诚服地被征服!

他们有时候,虽然已经征服了汉人,但是心理上依然自卑得很,这一点,在雍正皇帝的《大义觉迷录》里面所述说的一种委屈的心理,就是很好的写照。

余秋雨先生在《一个王朝的背影》里面引录了这样的一段文字,可以参照:

“不错,我们是夷人,我们是‘外国人’,但这是籍贯而已,天命要我们来抚育中原生民,被抚育者为什么要把华、夷分开看?你们所尊重的舜是东夷之人,文王是西夷之人,这难道有损于他们的圣德吗?”

在自卑之余,也积极表现了他们向中原文化的靠拢。

他们不仅在学习着中原文化,来丰富自己的统治之术,而且在其他方面也积极汲取中原民族以及汉文化所形成的汉民族优点,来显示自己的文治武功。

满族人本是游牧民族,是与蒙古民族一样,在草原上过着逐草而居的生活,他们统一中国以后,丢弃了蒙古包,放弃了喝马女乃的饮毛茹血的生活,学起耕种,建起了避暑山庄。

搞“木兰围场”。这种是既带有满族习惯,也带有汉族特色的文治武功。

他们编撰《资治通鉴纲目大全》、《朱子大全》、《康熙字典》、《佩文韵府》、《大清会典》等等,显示自己文治的政绩,无不是这种民族文化融合在他们身上的体现,以及他们为了推进这种融合所做出的贡献,尽管他们当时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为中华民族的大文化的发展在做积极贡献。

也许正是他们这种宽大的胸怀奠定了清王朝的繁荣,创造了中国封建时代的末日的辉煌(清朝康、乾间人口急剧膨胀,就是一个例证,从历代王朝时的数千万人,到清朝康、乾以后才突破了一亿,一直到清末的四亿人)。

那一些,本来积极与满清统治者为敌的汉族文人,有的不得不低下头,积极效忠于满清王朝,成为这个王朝的国家统治机器上的一颗螺丝钉,运转于这个庞大的国家统治机器。

从吕留良到张廷玉;从范文程,到洪承畴、吴三桂,直至最后为清朝末帝效忠的康、梁等,以及王国维,这一些人的行动,都是表明了在清朝统治下,汉族文人(或者具有汉民族文化操守的人士)不得不走向与满族统治者的合作;有的甚至为他们效命于最终。

王国维的结局,正是表明了汉民族文化者向满族统治者的愚忠。

流放者的土地

在《文化苦旅》的研读文章——谈中国古代文人的文化苦旅中,我们曾经讲到中国的古代的文化中一种独特的现象——贬官文化。

实际上,贬,往往是对中国古代官员的一种降职。

而流放,往往是彻底罢免了官职,让犯罪的官员受到了仅仅轻于死刑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