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68

作者 : 福字驾驭

要不然,为什么在光明之中会遗忘光明呢?

什么叫善良?善,是好,良,也是好。两者相累积,都是表达一种好的意思。它是人的本性中一种与生俱来的好的本性。如同人类本性中与生俱来的恶一样。

作者为什么在签售自己的著作的时候,要以这两个字来表达自己对人们的期望?亦或是对于这个社会现实的呼唤。

难道说,他对于这个社会已经感到了一种,乃至很大的不满意吗?

记得鲁迅先生说过,在一个欢呼、提倡孝道的地方,那里是没有孝子的。因为正是由于那里缺乏了这一人伦亲情,所以,人们才对此感到一种盼望,一种呼唤。而这里,作者签署“善良”这样的词句,说明了在这个社会里面,人们对于这种人类本性的严重丧失。所以使得作者不得不借助于这种形式来唤起人们内心的一种天良之性。

作者余秋雨说:随着年岁感触越来越深。

其实,人的幼小的时候,完全是具有善良的本性,人们说的赤子之心。就是说,孩子的心都是红的,善良的,美好的。

但是随着年岁的增长,这种人性丢失得越来越多,有些人最后完全丧失,只在自己的本性中剩下了恶。不过也有一些人,觉得在现实社会中,善良已经让自己在生活中举步维艰,所以不得不撤下自己善良的本性,但是,并不意味着它的完全被所有人丢失。所以,在善良受到人类挤压的时候,它不得不出来向这个世界强烈呼吁:如果人类完全丢弃并丧失善良,那么人类将不复存在。所以,应该要在这个“黑灯瞎火”的“恐怖中”拣拾善良。拣拾作为人的应该具有的本性。

在我们这个民族身上,有时候,就是混杂着一种奇特的现象。

也许,是文化的复杂性,在这个民族身上有了非常奇异的表现。

余秋雨在《关于善良》中向我们展示了这样的在街市上出现的场面:

两个互相争吵的穿着很得体的女士,因为什么小小的矛盾,发生了口角,然后继之以互相动武。这个动武,则是因为自己感觉到在口头侮辱对方上,处在了下风,于是便想通过在另一更具有杀伤力的侮辱方式上,来讨回自己的颜面,就是互相扯剥对方的衣服。因为,她们都觉得,只有这样才能让对方在大众广庭之中,丢尽脸面,从而给对方以极大的侮辱。从而保全自己的脸面。

这样的行动,终于得逞,一个女子终于将对方的衣服剥得干干净净,使对方蒙受了极大的侮辱。

而更为让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在这样的两个女人的战争中,围观着不少衣冠楚楚的人士,他们站在四周,好象观看杂耍似的,看着这样的一种场面的完成。终于,后来有人忍不住了,便给报社写信,在两个女人扯打之中,没有人上前拉架,而是在一边的信函上签名,然后信写好,寄到了报社,在报社登出来以后,引起了整个社会的震动与强烈的愤怒。

这是文章中引述的第一件事情,第一个场面。

我们不禁也从文化的角度来给予透视。

这两个衣着得体的人,女人,这种状态,表明了她们绝不是一般的没有修养的人,因为,没有文化修养的人,是不懂得将衣服穿得很得体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