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94

作者 : 福字驾驭

影响后来的人。这样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循环。

我们前面列举了慈禧与光绪的故事,这是中国历史上面垂帘听政带来的恶果,但是,是不是所有垂帘都是没有用呢?孝庄太后与康熙的故事,则又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西方世界,有人说,没有垂帘听政,但是,这很难说,比如,布什在台上的时候,他的老子会不给他指点吗?奥巴马上台了,他不是还有很年老的拜登吗?还有议会,以及新闻舆论,这一些就是属于垂帘听政的形式。

只不过做法与中国不同而已,但是实质是一样的。

所以,中国的社会,老年人,有志向者可以去帮助年轻人在“不要驱使,不要强求”的情况下,去东鳞西爪地神龙见首不见尾地指点一两下。不过,用不着花费过多的精力,否则,将严重影响老年人的颐养天年,并且有喧宾夺主之嫌,出了力还招人骂,不是如黄佐临引用的萧伯纳的话“他们骂了,骂些什么?让他们骂去!”来为老年人壮声势,以帮助余秋雨度难关。

老年人的滋味,最后就是人生的谢幕——就是接受死亡,写满人生的记录。

因为,没有死亡的人生,不是完全的人生。任何人都要接受这一洗礼。

有些老年人很放不开,对于死亡感到恐惧不已。我记得,在对待死亡问题上,有人说过,穷人不怕死亡,而富人眷念人生,为什么呢?因为,穷人在世,都是生不如死,他期盼着通过死亡来解月兑自己的苦难,但是,自杀不行,要被人骂,所以当死亡自然来临的时候,他会感到满足。而富人呢,特别是过去一些具有终身制的官员(现在已经没有了),他在世的时候,享受着荣华富贵,害怕死亡的降临。

对于死亡,作者引用罗素的话说:“生命是一条江,发源于远处,蜿蜒于大地,上游是青年时代,中游是中年时代,晚年是下游时代。”死亡就是让人生这一生命个体汇入大海。

对于死亡,从过去到现在,人类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了很多的理念来让人们排遣这一际遇对人自身心灵所引起的恐惧。罗素说:“恐惧是宗教教义的基础。”(《自然与人》)所以,在中国,或者外国,都通过宗教形式,来减轻人们的心灵恐慌。在佛家里面,说,人不会死,只是灵魂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中国传统的说法是“归天”了,就是到天堂里面去了。要人们不要恐惧。而西方,基督教认为,是到上帝那里去了,接受上帝的教育和养育了。所以西方人对于死亡显得安定从容。

对于现在有一些人来说,特别是不相信宗教的人来说,就说,世界是物质的,人只不过是世界中的一个物质,死亡,是从这个物质转化为另一物质。整个世界和宇宙都是如此。

可见,人类基本上都是恐惧着死亡,而要摆月兑死亡给人的一些不安定的心理。

实际上,整个人类,应该来说,对于生命的留念,是人的本能,但是要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恐惧也好,欢喜也好,它总是一步一步向你走来,不可避免。关键在于想得通与想不通,想得通,安然接受,想不通,就恐惧地面对。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