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96

作者 : 福字驾驭

生呢?

也许,有人说,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他所领导的革命,只不过是完成了一次王朝的更迭,但是人类已经按照它原有的规则在运行。相反,他为此丧失了许多人伦应有的幸福,比如,失去了兄弟姐妹,失去了亲近的子女,失去了完好的家庭。与蒋介石相比,毛泽东虽然赢得了江山,但是失去了家庭。而蒋介石虽然失去了江山,但是却在个人的家庭上面,子孙繁衍兴旺,远较毛泽东为幸福。这两个人谁是拥有了成功的人生呢?

所以,作者说:“越有教养越明白这些道理,因此就越少谈论。但是谁都想听。”

什么人才适合于谈这样的人生呢?

作者余秋雨先生认为,选择这样的人还是比较费难的。

“想来想去,应该是老人,不必非常成功,却一生大节无亏,受人尊敬,而且很抱歉,更希望是来日无多的老人,已经产生了强烈的告别意识,因而又会对人生增添一种更超然的鸟瞰方式。”(余秋雨《最后的课程》)

但是,在实际生活中,许多老人,要么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一是知识能力不足,不能够透视人生;一是即使具有这个能力,但是当他们临终的时候,围绕在他们身边的子女,只能听到他们关于对于后世的只言片语的交代,便撒手西归。即使有老人具有这样的精力或者条件,但是,也没有哪一个子女,在老人临终的时候,还有耐心在静静地听自己的老人在医院里面长篇大论地谈论人生。这未免不够实际,或者显得滑稽。

因为“老人在与死亡近距离对峙的时候很可能会有超常的思维迸发,这种迸发集中了他一生的热量又提纯为青蓝色的烟霞,飘忽如絮、断断续续,却极其珍贵,人们只在挽救着他衰落的肢体而不知道还有更重要的挽救。”(同上)

也许,不少的老人,在他们离世的时候,他们的心中有对这个世界很多的看法,这个看法,不仅仅停留于“人之将死,其言也善”的范围,他们也许对于自己的人生,有许多独到的见解。这一些见解如果汇聚起来,将是众多的智慧最后的升华,汇聚成如同灿烂的银河一样光彩照人的力量,给予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以很大的启迪以及教诲。

但是,这样的存在,是没有可能的。

作者好不容易找到了一位典范。

他就是美国的社会学教授(还不能算是社会学家),名字叫莫里·施瓦茨。

在他得知自己患了重病以后,他的学生——当今的作家、记者米奇·阿尔博姆有幸来看望老师,而老师则借助于一家电视台“夜线”节目采访,给这位学生上了最后一门课。

每个星期一次,时间是星期二。

与生活讲和。

这是莫里教授在临终前的感受。

也是余秋雨特别引用来作为自己论说的题目。

在生活之中,我们许多人经历了非同寻常的事情,有许多人在生活中攫取了很多,有许多人在生活中失落很多,有许多人在攫取了生活以后,还依然不满足,也有许多人被生活压榨得抬不起头来,依然在觉得生活是那么的美好。

有许多人觉得,生活欠自己的太多了,觉得这个社会以及这个生活简直是一种不可理喻!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