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古老的大地上97

作者 : 福字驾驭

那么,在一个人临终的时候,他会觉得,生活是欠自己的呢?还是自己欠生活的呢?

有的人因为对于生活的憎恶而死不瞑目,自己的临终时几乎要攥着拳头要砸烂生活,并且表明着自己决不向生活低头以及向命运的屈服。

这一切,都是对于生活的不讲和。

在《最后的课程》中,莫里老人却感受到了自己人生终点的特殊辉煌。

就是,他愿意与生活讲和了。并且劝导所有人都要与生活讲和。

当他自己的躯体一步步衰落,生命一步步走向终点的时候,“学生用拳头一下一下重重地扣击着病危老师的背”时,给他最后挽救时刻,他感到了一种说不出的舒服。

“我感受到了依赖别人的乐趣。现在当他们替我翻身、在我背上涂擦防止长疮的乳霜时,我感到是一种享受。”

这一些,表明了老人在临终时刻,并没有感觉到一丝的恐惧,而是在体验死亡的时候,感受着自己接受到生活对于自己最后的关怀,而无限温暖,因此觉得非常的满足。

他没有认为自己是与生活是格格不入的,生活在亏欠着自己什么。

他没有拒绝死亡和衰老。

他说:拒绝衰老和病痛,一个人就不会幸福。

所以,在他处于病痛的时候,丝毫没有感觉到一点恐惧和灵魂的不安。他在接受着生活所赐予自己的死亡。

“当我应该是个孩子时,我乐于做个孩子;当我应该是个聪明的老头时,我乐于做个聪明的老头。”这就是他对于生活的态度,以及与生活的讲和。

对此,余秋雨感慨道;“环顾我们四周,有的青年人或漠视青春,或炫耀强壮;有的中年人或揽镜自悲,或扮演老成;有的老年人或忌讳年龄,或倚老卖老……实在都有点可怜,都应该来听听莫里老人的最后的课程。”

确实,正如前面我们讲过,不少人在死亡来临时,恐惧死亡,甚至在紧紧攥着亲人的手,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他们与莫里老人想比,确实是一种相形失色。

“莫里老人虽然参透了这一切,但在生命的最后几天还在恭恭敬敬地体验,在体验中学习,在体验中备课。”这种将死亡完全不看成一回事,好象是自己出一趟门,走一回亲戚,上一堂课一样从容自在地在体验着死亡。不能不让人感受到一种非同寻常的精神的支持。

他已经看透了死亡,看透了一切。

所以,莫里老人的行动给了余秋雨这样的感慨:

“如果早知道面对死亡可以这样平静,我们就能应付人生最困难的事情了。”

是的,在生活中,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只要他有着对生活认真的态度。面对困难,我们往往采取是什么态度呢?不少人选择的是逃避,而只有人极少数人选择着克服,所以成功者往往是少数。

余秋雨也许在开导我们,我们如果具有了莫里老人这样面对死亡的平静的心态,我们还怕什么生活中的艰难险阻以及万水千山呢?

我记得,在《关于苏格拉底之死》中谈到苏格拉底死亡时的平静:

“苏格拉底面对死亡,却是充满了安详和宁静。与亲朋好友很安然地告别,连行刑者都被他的精神、灵魂所征服,称之为灵魂最高尚的人。实际上正是这种平淡的死亡隐藏着极大的惊天动地的惨痛!”

不过,苏格拉底面对死亡所表现的平静乃是一种对于敌手的蔑视,以及自己对于真理的崇拜和坚持。而莫里老人则是对于生活的态度。在他的脑海中,此时生活中已经没有了敌手,有的只是一片祥和。所以,他对于生活的态度,是化干戈为玉帛。一切怨恨以及不平,在死亡来临面前算得了什么呢?而他对于死亡都能够坦然面对,对于生活中的一切不平,也就能够以平和的态度来对待了。

能够做到这一点,是他对于生活的无奈吗?是对于生活的一切感到了强大而采取的一种消极的面对吗?

不能这么说。

他的精神已经到达了一种一般人没有抵达的境界。

“死亡是一种自然,人平常总觉得自己高于自然,其实只是自然的一部分罢了。”

这就是莫里老人的心态。

因为,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看成了自然界微不足道的颗粒和微尘,无论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