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110

作者 : 福字驾驭

和血肉,已经成为下层民众的思维和主宰自己思想和行动的指南针。

“中国的民众,都是一些自愿做奴隶的人。他们所选择的往往是一些好的主子,而不是自己起来做主人。”这就是中国人的奴性的表现。这种话语,在鲁迅的作品中比比皆是。

他们的荣耀是什么呢?就是得到了一些主子扔下的骨头和剩炙冷羹,然后被主子抚摩两下,继续为主子去卖命!

这种已经丧失了人的精神的个体生命,等于是行尸走肉。所以当年鲁迅才大声疾呼,要解救中国人的灵魂,弃医从文。

余秋雨先生是不是借他人酒杯,浇自家块垒呢。

第四个例子更是风趣。

一位北京作家,为他人写序言。结果被人指出文章中间不少语句不合语法。

作家的语言,不等于是修辞家和逻辑学家的语言。文学的特点,就是语言的生动性。

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一个现象,一些经历过高等教育受过语言训练的人,反而写不出好文章了,因为什么呢?他的手脚已经被束缚住了,灵性已经被捆绑,所以再难有生动鲜活的语言的展示。这里,我们也不得不对当今著名的年轻作家韩寒的言辞说几句话,尽管他的言辞有偏激,但是也不能说没有一点道理,那些文化学究们,他们缺少的就是中国文化精神的完整性,灵动性,以及鲜活的思想和语言。

对于一切偏离于所谓正道的“异端邪说”和“放纵的思想言行”,都归入到一种“技术性的文化细节”中而加以否定,没有顾及到整个文化精神的完整性以及容纳性。他们缺少的就是年轻人的思想和精神,也缺少了中国文化精神,死抱住框框和条条不放,以僵化的思维和头脑看待中国年轻的文化和思想,实则是应该遭到反省的地方。

语言当然需要语法的界定,但是如果将语法变成了枷锁和镣铐,捆绑语言,语言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余秋雨列举了上述四个例子以后,发出了这样的议论:“文化在本质上是一个大题目。人们在兵荒马乱中企盼文化,在世俗实务中呼唤文化,在社会转型中寄意文化,都是因为它能给人们带来一种整体性的精神定位和精神路向。”“它会有许多细部,但任何细部都没有权利通过自我张扬来取代和模糊文化的整体力量。”

“一个民族,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思考层面和创造层面上,那它的复兴已有希望;反之,如果它的文化敏感带集中在匠艺层面和记忆层面上,那它的衰势无可避免。”

因此,作者是极力呼吁人们应该去观照文化的整体精神,和文化的创造、创新灵魂,而不是要人们局限于在技术性的文化细节上,争短论长,那是没有大家出现的。

“没有文化的大家,留下了没有大家的文化。”

这是作者讲自己的遭遇吗?还是对于整个中国文化现状发出振聋发聩的呼唤以及倡议!

文化的道路应该是很宽广的,路,不应该越走越狭窄!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