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 ·徜徉在中国古老的土地上114

作者 : 福字驾驭

余秋雨先生写到的拆卖大桥的事情,与《钦差大臣》和《假如我是真的》相比,简直是小巫见大巫了。

不过这里作者由此文讲的事情和道理确实是让人不得不思考再三的。

现实中,这样类似于“无业游民”和“赫列斯达可夫”,又岂在少数呢?

那些市场上出现的屡禁不止的假冒伪劣商品一再登堂入室,一再叫嚣市场,一再被人青睐。不都是这种行径的翻版吗?

当我们看到三聚腈氨在食品中被检出的时候,是一种什么滋味呢?

在我们口诛笔伐的时候,有人听说美国人食品中也出现了三聚腈氨含量的食品,马上就感到自己的负罪感减轻了,美国人也有,我们有了这样害人的食品,有什么呢?就好象俄罗斯有《钦差大臣》,我们有这样的《假如是真的》又有什么了不起呢?有这样的“无业游民”操纵拆卸大桥更是不足挂齿呢!

全没有想到,三聚腈氨会不会害人呢。

话说远了,现在回到作者的论题。

一个骗子将大桥卖给两个单位——一个是与法院有关系的小公司,一家是与铁路局有瓜葛的小公司。两家因为在钢材走俏的情势下,被这个无业游民操纵了。骗子就铆准了他们的特殊心理,一举成功,使两个单位进入骗子的毂中。

于是余秋雨感叹道:“人们容易发现一目了然的小偷小盗,而对于一个分解开来的巨大骗局,却很难在各个局部上发现,反而会在实利的诱惑下八方用力,把荒唐推向更大的荒唐。”

“利用这种心理防范的盲区,连鸡名狗盗之徒也能做成一两件大事。”

我们前面谈到的《钦差大臣》的故事,就是属于这一类,实际上在现实的层面上,这样的例子也屡见不鲜。

人们往往谴责的是一些小毛小贼,而对于真正的骗子,只要他能够取得了成功,谁有人在指出他是属于骗子的行径呢?在现实中,那么多的所谓富豪们,不是上这个榜,那个榜的,结果一遇到金融风暴的袭击,他们的原形就露出来了,原来都是所谓通过骗术勾兑到银行的大量资金,作成了皮包公司,成其为所谓富翁。我们想,假如中国银行大量倒闭,不知会有多少这样的富翁骗子原形毕露,我们再看,那些经过市场炒作的所谓某某家,某某名人,哪一个不是骗子,其真实底蕴有多少呢?那些经过包装的名流,外出时冠冕堂皇,说不定在家里还啃着窝窝头呢(一些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质的人除外)!

实际上,这种骗术,也形成了一种文化,它涉及到我国的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在当今也屡见不鲜,那些在现实中出现的种种所谓专家、学者、名人,以及博士、作家等等,又有多少的含金量呢,实际上,骗子文化由来已久。在我国历史上,许多王朝也是在骗术中更替的,人们礼赞不已的秦始皇难道是赢氏正宗后代吗?赵匡胤还不是篡夺了后周政权吗?如果袁世凯能够长久在位,谁不说他是有道明主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最新章节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文阅读 | 阅读余秋雨(文艺散文化评论)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