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作为法家代表人物的商鞅和韩非,实际上也都是属于积极有为的入世思想,特别是韩非,本来是荀子的学生,荀子本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学生,乃是从属于儒家思想的流派。尽管,法家的刑名理论和思想,在春秋战国形成了一个门派,但是依然与儒家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里的儒家思想,也只是儒家思想中的一部分,就是积极入世的思想——治国和平天下。拿什么来治国和平天下呢?依靠说教吗?这只是一个方面,按照鲁迅先生的话说,就是软刀子。另外,治天下的有力的手段就是法。依靠严刑峻法来管束人民,威慑天下,以达到治理的效果,毕竟在封建时代,能够通过提倡孝道、忠君爱国以及其他的人伦观念、道德思想来让人民心悦诚服的时候不多,所以统治者就依仗着刑法对于人民的*和震慑来统治天下和国家。
在这样的一种思维下,封建统治者,虽然视民如子,但是目光一向是俯视的,就如同封建帝王对于臣民的俯视和鸟瞰一样。自己的意志形成了一种不可抗拒的意志,以及不可不服从的观念。
所以他们的思想意识之中,一向这样的历久的冶炼,形成了这样的思维定势,民,毕竟是民,只能是俯伏在地,自己毕竟是统治者和领导者,是高高在上的。所以,过去讲皇帝金口御言,一句话顶一万句,领导者的话,就是圣旨,不可不听。
往往他们的判断,哪怕与事实距离十万八千里,也是事实,是千真万确。不能不执行,哪有人民的伸冤和诉告的地方呢?所以,在这样的思维定势中,人民的利益从来是不屑一顾的。在封建社会里面,出现“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乖戾的逻辑。在今天则演变成:“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行也不行的”强盗和霸道逻辑:“不服不行”,
这种强权逻辑和领导的意志,就延伸出了如余秋雨所写到的《遗憾的真实》,我们想,如果不是鲁奉节这样的“神探“出手,将不知道会产生多少冤假错案啊!好在是共和国的成立不久的日子,有罗瑞清这样一位头脑清明的公安部长执法,所以才将事实弄得水落石出,虽然是显得荒唐,但是毕竟是还了事实的本来面目。
对于这种真实,作者感到了两个字:崇高。
关键是,这位神探,在揭示了事实真相以后,并没有唯领导意志所从,而是将事实源源本本公布于众。尽管让许多人“遗憾得不愿向下属传达,遗憾得不愿向妻子复述。”但是,更遗憾的是,这是真实。
余秋雨这样进一步感叹道:“在这个世界上,众口喧腾的可能是虚假;万人嗤笑的,可能是真实。长久期盼的,可能是虚假的;猝不及防的,可能是真实。叠床架屋的,可能是虚假;单薄瘦削的,可能是真实。”
从这个例子,我们不禁想到,在历史上,人们为什么会对包公以及狄公案那么感兴趣呢?
还不是为了呼唤真实吗?减少冤屈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