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可汗 第七十四章 下诏

作者 : 西风紧

薛崇训想很多,然后又来到金城那里,让金城代替娘为的想法做笔录因为觉得金城好像天生对某些新事物很有理解能力,与其说是让她帮忙记录,不如说是一种倾述,倾述己的思想

前世有个人说一句话给的印象很深有一次闲下来无聊,便随口对一个女人感叹一句:独行是因为无人分享然后那个人说那句话,当到一定程度一定会有人分享的哦当时觉得这句话非常有道理,所以记忆尤深而今到“一定程度,已位极人间,有新的一番境界,其实独行是无论谁都会面对的,哪怕是人人奉承的天所以需要倾述

薛崇训很随意的姿势坐在蒲团上说很久,停顿的时候,干脆把双抱在后脑勺上,仰躺在地板上幸好金城的宫里一尘不染,就算是地板上也非常干净躺在那里沉默一会儿,转头一看正好看见挂在墙上的一幅水墨山水画,气势磅礴意境高远忽然想起一个词来“卧游,好像呆在屋里也能感受到山川之间的意境

安静一会儿,又继续缓慢地说道:“定好科举资格后,首先要改变是翰林院国监,然后能设定分科、分级的科举体系翰林院要分、理、艺类,而国监进行这方面的学习

金城公主听罢脸上闪过一丝不解,薛崇训看在眼里,明白她的疑惑:为何还有艺这一类一开始就取消诗词歌赋的考试,而且试卷在批阅前要重新誊抄,书法也就不重要,更不考丹青音律,翰林院却要专门设这一类,不是实用基调相悖

薛崇训不知道该如何表达,但认为这个新科举奠定的实用性并不矛盾,因为想到艺复兴的影响

但此举只是依靠己的直觉判断,却无法像推论公式一样对结果进行阐述论证更无人能帮助进行论证,是称孤称寡的人,是独|裁者,所以有时候重大决策竟然只能靠直觉,也许这只是一场豪赌

“修史、参政、拟旨;理研究数学、物理、化学,顾问户工科;艺修书画、音律、棋艺等薛崇训慢吞吞地说完,又停顿片刻继续道,“之后是分类科举的体系但凡有生员功名的士人开始分类,第一种为进士科,考乡试、会试、殿试级,主考经义问策,乡试之后成为举人,举人可以候补做官;也可以进入国监继续学习考会试、殿试成为进士;进士必然有官位,最低外放做县令,最有能的人到翰林院任职

第二种考国监的理学类,第一科就考数学,经义与问策科作为次要;这类监生可以考翰林理院,赐进士出身,之后在翰林院研究理科,或出任中央户部、工部官职;也可以候补地方各级户、工科官位

第种直接考武举,武举可以到飞虎团训练之后任命为武官;也可以继续考武备堂,赐武进士,为大将之最后一种是对于琴棋书画有造诣突破的人,最后可以进入翰林院,也赐进士出身

薛崇训初步拟出这一套制度,以科举所为选拔人的主要途径,再配以其两种次要的授官方式作为补充:一种是有出身爵位的贵胄世袭爵位,逐代降低勋爵;另一种是有功劳的大臣弟可以免去前期科考,直接进入国监为“萌监,能以举人的身份授官,也能直接其国监生一起考科进士

构思之后又拿来笔录的草稿亲笔进行修改整理,反复斟酌思索,这个过程花好一段时间最后认为以明代制度为框架的体系还算比较合理,终于接见苏晋,准备让这份卷宗开始实施阶段

卷宗作为密交到苏晋里,不得公诸于众,薛崇训让苏晋先看看,然后决定愿不愿意接在召见快要结束的时候,薛崇训很认真地看着苏晋道:“不是一定得办这件事

苏晋外号苏侍郎,阅近官场起伏,刚拿到密卷还没来得及看,单从薛崇训那句平淡的话里就听出两个玄机首先这事儿是一个机会,薛崇训为回报的拥立之功,必因这件大事而让位高权重,不然这多朝廷重臣为何独选然后此事有风险,责任重大,所以薛崇训会特意说“不是一定得办

苏“侍郎将卷宗密存在内各衙门,每日上值之后取出来在书房中细读纸上的每一个都是皇帝亲笔,可见薛崇训对此事的重视苏晋阅读两遍,对变法有己的预测:可能进士科将是士人追捧的科目、其类会变成冷门,因为进士科更适合一心仕途的人,而经义问策也是读书人更熟悉的内容(不过从生员资格的关口就普及数学,显然达到皇帝的期望);然后这样标新立异的科考内容会在士林中争议,肯定不是谁都会称道赞成的法

数日之后苏晋就准备拟奏章正式上书,由己出这项变法无论风险如何,皇帝给机会,没有退缩的道理

正式的奏陈,先是政事堂的宰相看到,按照规矩要给出处理法,再递到内阁、皇帝那里但这回苏晋的奏章政事堂没有批阅,只是看一遍就直接送内阁去宰相们一看内容,又是阁臣苏晋上得奏章,用脚趾头都想得出来它并非苏晋的政见,根本就是薛崇训的主意,苏晋唱双簧罢

薛崇训算先把这份奏章拿到内朝里大臣们议论一番,探一下两个衙门大臣的态度再说这次御前议事参与的南衙重臣一共就那十个,一个也没缺席,薛崇训少见地穿戴正式在紫宸殿参与

一开始众人都显得很谨慎,因为人们一旦露出己的态度,以后就不便改变,否则会给人政见不坚定的印象苏晋按照薛崇训的密卷内容在内廷里详细阐述一遍,薛崇训也不轻不重地问些问题,最后询问大臣们的意见杜暹先赞成苏晋的奏章,接着内阁另外两个人也赞成,这倒是们事先就商量得差不多的事

而政事堂也没有内阁唱反调,们也明白这事儿是薛崇训要做的,内阁关系不大张说等人随即也认为革新科举利大于弊,连李守一也没有如何反对……科举取士到今天实在是一种发展趋势共识,人们已找不到有说服力的论据来反对;而数学是薛崇训写的书,大臣们也不愿意拿这个细则说事儿,那是明显皇帝过不去

薛崇训早就料到改革科举只是难选主持大局的人,在两衙不会遇到多少阻力,只是没有料到进展会如此顺利迅速干脆就趁热铁,当场封苏晋太少师的荣誉头衔,下旨主持科举变法

苏晋认为新科举制度要两年之后能开始,现在天宝二年冬,第一次在各地进行生员资格考试应在四年春季,接着四年秋闱开始第一次乡试,新进士的产生大约在天宝五年春天因为新科举有一门天下人完全陌生的科目《数学》,在此之前要印刷书本传到各州,并给士人以习学的时间;饶是如此薛崇训明白天宝四年的数学科也只能考简单的试题,人们学习的时间太短,不过也不可能把一项国策拖延四五年去实施,只能这样另外朝廷要在各道设学政衙门、在州县设州学县学,要改变翰林院国监的格局,这些都需要时间

等这一系列安排好之后,就在今年冬天,薛崇训终于颁布科举的诏书,下旨废除旧的科举取士制度,从天宝四年起施行新的科举制度,并在诏书里概括新的规则

圣旨最先贴在宫门口,这种公开的圣旨迅速张贴到各地驿站,进而扩散到各州县衙门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天可汗最新章节 | 天可汗全文阅读 | 天可汗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