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指江山 作品相关 关于孤竹国

作者 : 璎影

*孤竹国的社会状况

孤竹国前期是商朝的诸侯国。有自己的职官和军队,是独立性较大的政治实体。君侯承认商王朝的宗主权,并为商王室承担戍边、纳贡等义务。孤竹国君侯又在商朝朝庭任官。经考证,有商一代,孤竹国君共传十一世。第九世君侯竹离大,在商朝先后任贞人和司卜,是掌管占卜和祭祀的官员。由于“殷人尚鬼”,遍祀诸神;无日不卜,无事不卜;“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因此掌管占卜、祭祀和军事的官员属朝廷要职。第十世君侯亚微(伯夷、叔齐之父)、第十一世君侯亚凭,在商朝朝廷先后担任过亚卿,是卿史一类官职。地位也很高,名冠“亚”字以示尊荣。

孤竹国在殷商中原先进文化的影响下,社会发展加快。到商朝中晚期进入奴隶制社会,具有国家的规模。孤竹国的经济比较发达,农业、手工业均相当可观,卢龙县曾出土相当于商代晚期成组的青铜器鼎、簋、弓形器和金臂钏;多数造型庄重典雅,饰纹繁缛精美。还有大量夹红褐陶器。迁安、滦县也出土了晚商青铜器,具有明显的地方特征。畜牧业发展水平也很高,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距虚(驴骡之属)大量饲养,是孤竹国的特产。《尔雅·释地》云:“觚竹、北户、西王母、日下,谓之四荒”。所谓“四荒”,古代人认为是“言声教不及,无礼义文章”的“四方昏荒之国”。这种看法值得研究。有的学者认为,就孤国与商朝的各种关系,经济结构及生产发展水平、名号文化、通行的文字和语言及政治、生活习俗,以及伯夷、叔齐事迹的文化内涵等多方面来看,与当时中原地区相比较,没有太大的区别。这是一个行文章、加政教、讲礼规、蹈仁义的诸侯国,同时具有较巩固的经济基础。孤竹国至晚在商朝晚期大体完成了孟子所说的“用夏变夷”的过程。虽然就下层民众的华夏化而言不及孤竹国的上层华夏化深,但随着历史的发展,上行下效,民众的华夏化随之加深,夷狄文化虽有所保留,但逐渐退居次要地位。于是孤竹国人大体完成了华夏化进程,而成为

华夏共同体的一部分。

西周时期,对孤竹国采取既怀柔又防范的政策。周王继续分封孤竹国成为周朝的异姓诸侯国,其内部结构没有触动,君侯的地位保留。同时,周王分封同姓诸侯国燕国,镇守北方,监督孤竹国等原商族势力,抑制山戎、东胡等部族,共同拱卫周朝。在商朝时,孤竹国君为墨胎氏,商亡后“以国为氏”,称“孤竹氏”,或省称为“竹氏”。后来孤竹国为逐渐强大的山戎所逼,国势日益衰落。至春秋时期,孤竹国地被山戎占领,成为山戎“与国”,即山戎的盟国和附属国。

*孤竹国的历史地位

孤竹国传国近千年,在中国古代史上有重要的地位。

1.北方的滦河和黄河、长江一样,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孤竹族人在十分艰难的条件下,开发了滦河下游地区。孤竹族人善于开发土地,进行垦殖,把野生植物改造为农作物,栽培大豆、冬葱成功,传布天下。创造了灿烂的农业文化和青铜手工业文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表现了开拓进取和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

2.滦河下游地区是南方农耕文化和北方牧猎文化的结合地带,孤竹国促进了两种生产方式的交融。这里是夷夏各族杂居之处,孤竹国最早接受中原地区殷商文化,历经千年,促进了夷狄族的华夏化和各族的融合。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燕山南北地区是中华民族的一个大熔炉。因此,孤竹文化的特点是:多元文化,以中原文化为主导,源远流长。战国时期燕国和秦汉以后,在这里有移民、驻军、设郡县、修长城等,与孤竹人的华夏化及其对这里的开发密切相关。其后,这种类型的文化不断影响南下到这里的乌桓、鲜卑、高句丽、契丹、女真和满族等族,对其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孤竹国是商朝在北方的重要诸侯国,是商朝的北部屏障,维护了商朝北疆的安定,为商朝的社会发展创造了条件。孤竹国的建立标志着今冀东地区文明史的开端。西周、春秋时期,进一步提升了冀东地区的文明程度。孤竹国立国近千年,是我国历史上存续时间较长的诸侯国之一。

4.孤竹国产生了以伯夷、叔齐为代表的伟大爱国者和廉让节义的楷模,表现了崇礼、守廉、尚德、求仁、重义精神,构成了燕赵文化乃至华夏文化的精神内涵。孤竹先人留给后人宝贵的精神财富。伯夷、叔齐那种“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节操,可与晚商“三仁”即箕子、比干、微子媲美。以伯夷、叔齐精神为代表的孤竹文化,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极大的影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起了促进作用。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凤指江山最新章节 | 凤指江山全文阅读 | 凤指江山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