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历君臣与一万明军被围困在小山之上,就在绝望的时候,太湖水盗的“总瓢把子”邓宁与李嗣兴突然率领船队杀到,而就在邓宁选择即将击溃大河西岸清军的时候,黑山和方孝玉的“第二军团”突然出现在大河以西,将西岸清军的退路全部堵死。
西岸的清军见到木桥已经不可能修复成功,东岸的清军调头向东绕过小山逃走,便知道大势已去,在如狼似虎的水盗面前,纷纷扔下手中的武器,跪地投降了。
等到黑山和方孝玉率领“第二军团”赶到战场,河西的战事已经结束,水盗们开始打扫战场,收拢俘虏。
钱三海此时也在河西,刚才手刃了七八个清兵,包括两个参将,大大地出了一口恶气,当他见到一老一小,两个明军将官骑着马率领明军飞快地赶到战场时,便猜到来的可能就是“第二军团”的两位主将——黑山和方孝玉。
黑山是大明长汀伯,又是军团长,身穿赭黄麒麟甲,身后的一个骑士高举着一面钱三海赶紧上前参拜,躬身道:“末将钱三海,恭迎长汀伯、方大人,万岁爷正在河对岸的小山上。”
方孝玉早就看到对岸小山上的明军防线,但并不知道山上的明军主将是什么人,现在听到竟然是万岁爷在指挥作战,急忙说道:“赶快修好木桥,必须马上支援对岸!”
黑山也点头道:“我们军中有木匠,让他们来修桥,干的可能快些。”
钱三海马上表示同意,他也担心对岸皇帝的安危,刚开始“过江龙”邓宁选择攻击西岸,他是反对的,因为皇帝在东岸,不马上救援皇帝,却转向西岸,这不是置皇帝陛下安危于不顾吗?
可是邓宁坚持在大河西岸登陆,他的理由是“饭是要一口一口地吃”,西岸的清军不过万人,绝对有击溃或者消灭的可能,至于东岸,小山上有万余明军,清军短时是攻不上去的,等到消灭了西岸的清军,东岸的清军必然胆寒,甚至会不战自退。
事实上果然如邓宁所料,在西岸的清军被围困以后,东岸的清军不但见死不救,反而原路返回逃跑了。
“第二军团”有几十个随军木匠和铁匠,这些工匠的作用很大,平时可以制造各种军事用具,战时可以修补损坏的兵器或者辎重。当他们被带到河边,马上开始搜集木料。战场上有很多未被损坏的清军辎重,其中十几辆木制大车,可以拆卸下木料,用作搭建木桥。
趁着木匠修补木桥的时候,钱三海将邓宁引见给黑山和方孝玉。黑山和邓宁都是草莽绿林出身,以前便相互听说过对方的名号,所以此次见面,很是欢喜,均下马抱拳寒暄了一番。
过了半个时辰,木匠们就搭好了木桥,因为时间紧迫,并没有按照原来的样式修建,但却很牢固,连续通过几万人马绝对没有问题。
见到木桥修好,黑山和邓宁等人马上各自回到本军,下令过河。因为黑山和方孝玉是大明的高官,方孝玉是正二品将军,黑山更是贵为大明伯爷,所以钱三海和邓宁将大路闪开,让黑山和方孝玉率领“第二军团”先过桥,而后才指挥各部人马过河。
此时洪承畴已经率领清军绕过小山,向东撤去,很快就消失在东方大路的尽头。永历并没有下令堵截和追赶,毕竟自己的兵力不过万人,而清军则有两万多,况且清军跑的又快,就向一群兔子转眼就跑的不见踪影。
洪承畴虽然老谋深算,但也胆小如鼠,当明军的援军到达西岸的时候,他才不会去“硬碰硬”强攻小山,尽管西岸还有万余清军,但他竟然不管他们的死活,下令撤军。
但是这一仗,永历知道自己也算是占了大便宜,不说在东岸消灭的两三千清军,就是西岸可是整整歼灭了一万清军,所以说这仗是明军胜了。
黑山、方孝玉等人过河以后,直奔小山,在山顶见到了永历。自从上次麒麟山一别,永历已经有将近一年没有见过黑山和方孝玉。当永历再见到方孝玉的时候,竟然有种惊异的感觉。
方孝玉年纪还未到而立,本来一个清秀的年轻后生,此时目光炯炯,神采奕奕,而又显得沉稳大气。
永历暗叫一声“好!”知道自己这两年以来,终于磨练出一个人才了,方孝玉此刻绝对可以独当一面,就是做一个军团的军团长,也绝对胜任。
黑山和方孝玉见礼完毕,没等永历开口询问,钱三海和邓宁便走上山,当然还有麦复。
邓宁虽然是太湖的水盗,但是永历知道“草莽出英雄”的道理,从来没有轻视过他们,更何况他心里还有一个盘算。
南京毗邻长江,长江虽然是一道天堑,但也不是不可以逾越,只要有水军船队,一样可以横渡长江。大明还都南京,在长江上却没有水军,如同敞开了大门一样,江北和上游的清军随时可以渡江南下。所以建立一支长江内河水军是当务之急,而太湖水盗人数众多,又常年生活在水上,虽然以前常干些打家劫舍的勾当,可是被逼无奈,如果能够收编太湖水盗,组建一支江南水军,想来在长江之上就会增添一道防线。
现在邓宁率领水盗与“第二军团”配合,消灭了万余清军,邓宁算是立了一大功,何况永历也看出他想归顺大明的意思。也许是他想要高官厚禄,封妻荫子,流芳百世,也许他还怀有别的目的,不过现在正是用人之际,就算他出身草莽,也可以慢慢改变,只要控制得当,邓宁和他手下的水盗可堪大用。
于是永历在接受邓宁的三叩九拜大礼之后,马上使出了自己的“封官”,加封邓宁为四品奋威将军,官拜南京水师提督。而麦复也顺带着升了官,做了他师兄邓宁的副手,为正五品参将,南京水师副提督。
按理说提督应该是从一品大员,但是永历只封了邓宁一个正四品官衔,其实为得是给邓宁一个上升空间,让他好好努力,为大明守住长江,等将来再建功勋,再慢慢升官也不迟。
邓宁从一个草莽水盗变成了大明四品官员,当然喜不自禁,连忙和麦复一起叩首谢恩。等邓宁和麦复拜谢完毕,永历又给他俩指派了一个“政委”,并声言“政委”不是监军,地位只在提督之下,平时负责士兵的教化,战时辅助提督。
这个“政委”是永历刚想出来的,就是从南昌归附的周鹏。此人没什么大本事,带兵打仗不行,但却稳重老成,又忠心于大明,可以做南京水军的政委。
邓宁很聪明,虽然皇上说“政委”不是“监军”,但他觉得和“监军”也差不多,其实就是监视自己的。不过自己可是草莽绿林出身,皇上不放心也情有可原,再说自己已经决定归顺大明,建功立业,等将来也能封侯可说不定。看人家黑山以前不就是一个“大老粗”吗?现在人家可是大明的“长汀伯”,自己怎么就不能也成为“伯爷”呢。
永历封了邓宁和麦复官职,这才转问黑山和方孝玉,他们怎么到了此地。
原来黑山和方孝玉退到浙西衢州以后,马上开始招兵买马,扩充“第二军团”的兵力,在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就由两万余人扩充到将近五万人马。
这个时候,他们从传闻中听说明军已经到达了浙江,正与洪承畴部清军大战于湖州,便马上率军出兵,经过急行军先是赶到湖州,却扑了个空,“湖州之战”于六天前便已经结束,明军大败,余部不知所踪。
开始黑山和方孝玉以为是“第一军团”的主力,后来他们找到几个被打散的明军士兵,一问才知道湖州的明军是“第一军团”的支队,主力明军此时已经攻下江宁,大明永历皇帝于数天前还都江宁,改江宁为南京。
听到这个消息,黑山和方孝玉当然高兴,当时黑山认为应该先去南京面圣,然后再决定下一步的打算。但是方孝玉认为洪承畴就在杭州,随时都可能北上进犯南京,应该暂时停留在湖州,监视洪承畴的动向。
黑山一向很听方孝玉的,于是便同意方孝玉的建议,一面派出使者去南京呈送军报,一面收拢李嗣兴的残兵。
此时的信息不畅,当南京的使者从南京赶回湖州,已是四天后的事了,此时他们又收到探子送来的消息,说是万岁爷正率军与洪承畴对峙于太湖以东的吴江。
听到这个消息后,黑山和方孝玉赶紧整兵出发,沿着靠近太湖的官道向太湖以东的吴江而来。没想到走到这个叫做庙港的地方,正好遇到太湖水盗和明军联合攻击清军,便展开阵势,将清军的退路堵死,逼降残余的清军。
这就是黑山和方孝玉率领“第二军团”突然出现在河西的原因,当永历听到“第二军团”已有五万兵马的时候,站起身向山下望去,果然是整整齐齐的五大方队,每队起码万人,另外还有李嗣兴的两千多明军,三千多太湖水盗,将小山到大河之间的开阔地全部站满。
永历心中简单算了一下,山下的明军再加上山上的一万人马,此时自己已有将近七万战士,而洪承畴遭遇连番打击,恐怕顶多只有三万清兵而已,接下来的仗可是好打多了。
就在庙港附近的这座小山上,永历所率的“第一军团”和黑山、方孝玉的“第二军团”竟然第一次会师了,一时间明军兵强马壮,士气高涨。
“向吴江进发,朕要在吴江与洪承畴决战,然后光复浙江!”永历豪气万丈地下令道。
当明军回到吴江,永历的计划却落空了,吴江早就是空城一座,城门大开,除了城内县衙冒起阵阵黑烟外,早就不见清军的踪影。
永历等人进城以后,来到县衙,看到一个人吊死在县衙大堂之上,身上只穿着内衣,地上有两套官服,一套是大明的七品官服,一件是满清的七品官服。
不用想,吊死这位肯定是吴江的县令,对于他怎么死的,是自杀还是清军撤退时候杀掉的,永历都不关心,反正他也死有余辜,谁让他见风使舵,意志不坚了呢!
可是洪承畴和清军在哪里?
赶紧找来几个当地的百姓一问,才知道在两个时辰前,清军便从南门撤走,好像往杭州的方向去了。
永历猜测,洪承畴果然是老狐狸,见到明军的实力暴涨,以吴江这座小县城是守不住的,只有撤回杭州,凭借杭州高大的城垣,才能坚守的住。
北方清军很快就要南下了,也许现在已经到达扬州,而洪承畴就像一根钉子一样,在浙江威胁大明的后方,让永历如鲠在喉。
怎么办?永历在征询诸位文臣武将后,诸人都主张马上南下,要再次克复杭州。
(感谢“剑轩一地震”慷慨的支持!郑重表示感谢!此外也要感谢我们的读者朋友们,你们是我写下去的动力,为了你们,我也会写好本书,尽管我经验不足,还需改进。
明天周六本书将有一个小高“潮”,洪承畴这个大汉奸会得到应有的下场,诸位能猜到他是怎么死的吗?
本书已经VIP一周了,但是我并没有开通,为的就是普通读者能继续读本书,但也不能一直这样下去,周日本书将开通VIP,以后读者看本书需要订阅了,我希望朋友们能订阅本书,为本书投票,还是那句话“你们是我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