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练达家里虽然没有录音机,但是他积攒了所有他能买到的张蔷磁带,他知道他那些磁带还不到张蔷磁带的三分之一。他总是在别人的“砖头”里,见缝插针地听自己的张蔷,为此也在自己的生活圈子里培养了很多张蔷的歌迷。可是如今他却没有任何机会拿出来听一听,他找不到让那盒磁带发音的媒介,他只是在想起张蔷时端详盒带封面,仿佛听见,那些熟悉的、穿透灵魂的音乐从那齿轮的转动中发出声来。而如今这个熟悉的声音,穿过便利店的玻璃窗,穿过小巷的蜀葵,穿过柳枝的吹拂,直接撞到李练达的心脏,他埋下头来,泪流满面。
李练达在坐上班车告别母亲来燕都时,心里也想到这样的告白,李练达在心里对母亲说,妈,我一定会让你为我感到骄傲和自豪的……而如今,母亲知道自己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苦难吗?这一切绝对不能让母亲知道和担心,自己一定要挺过来,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没有战胜不了的困难,比起走长征路,爬雪山过草地,自己这些渺小的痛苦能算得了什么呢?
……亲爱的朋友们,我是张蔷,近年来承蒙各位厚爱,已经录制十五集盒带。今天当我走进录音棚的时候,心中笼罩着淡淡的哀伤,因为这是我为朋友们留下的最后一集盒带,当你们听到我的歌声时,我已经到了遥远的澳大利亚,开始了留学的新生活。古人云:相见难,别亦难。我依恋我的母亲,我依恋我的祖国。愿生活到处洒满阳光,愿世界充满了爱。再见了亲人们,再见了朋友们……
这些字字句句都熨帖在李练达的心里,李练达就一直坐在那块渐渐退烧的汉白玉墓碑上,任张蔷的声音从头到脚地灌注在他的心头,任落日的金辉从金柳上洒满他的悲伤。李练达再次被张蔷的声音给击中了,他的耳朵在张蔷的声音的萦绕里,他的眼睛在逐字逐句地看这篇拼凑得拙劣的报道,或者说是小报记者剪辑拼凑出来的文章。李练达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从中知道了一些关于张蔷的故事情节,自此张蔷的形象在他的心目中逐渐地丰满起来,不再只是盒带封面上的大头形象,李练达觉得自己的生命也丰盈起来,像是渐渐漂浮在黄昏里的雾气。
从这篇断章取义的拙劣报道里,他知道了张蔷,一个声音之外的张蔷。
他知道了中外媒体对张蔷准确的定义:中国迪斯科女王(皇后),全球最受欢迎女歌手,中国的麦当娜。
他知道了中外媒体对张蔷歌声的评价:甜美、温暖、穿透力、撒野、明亮、尖尖、狂野、嗲声嗲气、定时炸弹、肆无忌惮、质朴率真、清澈透明……李练达觉得那句“像踩了猫尾巴一样的嗲声嗲气”的形容非常贴切形象,最准确地表述了人们在听张蔷歌曲时的那种说不出来的抓挠灵魂的感觉。自己在听张蔷的歌曲时就是这样的感觉,那种在灵魂上挠痒痒的感觉。
他知道了中外媒体对张蔷的形象描述:白里透红的脸颊,弯弯长长的睫毛,羞涩纯净的眼睛,深不可测的眼神,青春飞扬的神采,再配以夸张的爆炸头,紧绷的皮衣裤,宽大的蝙蝠衫,这就是张蔷独具风采的形象特征,全世界上独一无二。李练达在那些盒带的封套叠加里知道了如何来形容张蔷,以往张蔷就是一个平面的神采飞扬的笑容,如今这个平面在李练达心里凸凹起来,挤满李练达的五脏六腑。这鲜明的形象也成为那个年代的一个符号标记,也成为李练达生命里的一个符号烙印,只需一段旋律,几个音节,几句歌词,便可以将这一切都清晰地重现。李练达忽然想到了那个模糊的麦穗儿,两个人的形象在重叠交汇。
李练达还是第一次看到人们这样形容比喻张蔷,张蔷的形象在他心目中扩散开了,要占据他整个心灵,身体的每一个部位都浸染着张蔷的味道,有一种刺痒在心里,想挠却无法挠到。李练达所有的青葱岁月都深埋于张蔷的歌声里,正像有人曾经说过的那样一个句子,你朱唇轻启,我已繁花满树。那种心灵的契合,并不是任何俗世的概念所能包含的。与其说李练达是一个容器,不如说他是一个被藏于岁月深处的瓷器,在被岁月沁色的时候,改变了生命的本质。可是这些文字仍不足以揭开张蔷在李练达心中投下的谜。张蔷是一个谜,是一个特殊年代的谜,是李练达一生执迷的谜。
在危言耸听的题目下,其实是一篇拼凑起来的关于张蔷成长经历的报道。
张蔷在李练达心中将永远是一个谜。这个谜被张蔷童年的黑盒子、黑提琴、黑盒带包裹着。包括黑色面孔的那些人,李练达想为什么很多人给别人留下的印象永远是黑色的呢?就像他周围的那些人,在他的生命中将永远是一个黑色的影子,没有任何色彩和线条的标志。像张蔷所说的那样,这个世界上唯有母爱才是唯一的亮色呢?这个理论对于任何人都适用。李练达的母亲也是他在这个世界里唯一的亮色,可以照亮李练达整个生命和灵魂。
李练达知道张蔷有一个不幸的童年,父母离异,被继父暴打。
李练达知道张蔷凭着一副好嗓子在那个封闭的年代月兑颖而出。
……
张蔷出生在音乐世家,母亲是中国电影乐团的小提琴手。张蔷从四岁开始就在她母亲的指导下练习小提琴、钢琴。扎实的基本功以及对音乐的敏感奠定了她日后歌唱事业的顺利发展。
时势造英雄,时间推移到1983年,流行歌曲的浪潮席卷中国大地,随着李谷一、朱逢博、郑绪岚、苏小明、张暴默、朱明瑛、成方圆、程琳等演唱流行歌曲的歌星的涌现,随着邓丽君的歌曲在大陆的解禁流传,流行音乐正式在大陆滥觞,形成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以李谷一的《乡恋》在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正式播出为标志,中国的流行音乐被堆到一个新的开端。那一年位于北京北端的海淀区在这个浪潮的涌动下,举办了首次青年歌手大奖赛。当时还没有民族美声通俗唱法之分,只是青年歌手大赛,张蔷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立刻为张蔷报了名,并用家里仅有的积蓄为张蔷购买了一把木吉他,并亲自到商场精心选购了一块艳丽的布料,为张蔷赶制了一件新潮超前的参赛服装。正值豆蔻年华的张蔷不负众望,在比赛中自弹自唱了《什锦菜》和《哦,卡罗》两首英文歌曲,张蔷独特的嗓音和演绎歌曲的方式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两首英文歌曲分别被成方圆和朱明瑛演唱过,有一定的社会影响。张蔷清亮甜美的歌声,伴着迪斯科舞曲演化而来的强烈节奏的摇摆舞步,具有很强的现场感和刺激性,赢得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与喝彩。但是这个不合时宜不合潮流的张蔷却意外地落选了。她的演唱和台风不符合主流意识的审美标准,因为像张蔷这样演唱的只有她一个人,她是潮流的领航者。人们还固守在原来的审美价值观,张蔷走得太超前了,她是一个另类和异端,是一个新的审美价值的创立者。先知往往不被承认,任何开拓者都要忍受不被认可的孤独,张蔷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她在向陈旧的价值观挑战,那一次虽然并没有取得较好的名次,但是张蔷并没有一蹶不振,她赢得了自己最初的名声。这之后她跟随着一些演出团体参加了一些现场演出。
1984年,是张蔷元年,张蔷在云南音像社录制了第一盘盒带《东京之夜》,1985年,张蔷录制了她的第二盘盒带《害羞的女孩》,录制期间传来了第一盘盒带《东京之夜》发行量突破五十万盒大关的惊人喜讯。张蔷和一直陪伴在她身边的母亲激动得热泪盈眶,欣喜若狂,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她们终于成功了!这个庞大数字揭示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那就是张蔷在全国有超过几百万的听众,她有几百万的知音,人们喜欢张蔷的歌声。张蔷拥有一个庞大的听众群,遍布全国的城市乡村,一时间张蔷成为中国听众最多、最受欢迎的女歌手。张蔷母女的创作激情越来越高涨,她们马不停蹄地奔波在全国各地,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她们奔走于云南、四川、北国、内蒙、山西、齐鲁、中国旅游等音像出版社之间,一口气录制了十八盒张蔷专辑歌带,创造了一个在中国流行音乐史上无法企及的高度和辉煌。
张蔷成为流行音乐的代名词。
……张蔷作为一颗闪烁的明星以其耀眼的光辉升起在中国的流行歌坛上。她以惊人的速度为迷恋她的听众翻唱了200多首在亚洲、世界上流行的歌曲,成为流行音乐的第一传播人,这是张蔷制造的流行音乐风暴,她占据了城市乡村大大小小的砖头录音机的轨道,她是一个奇迹,是一个神话。在短短的时间里,她的歌带销售总量超越2000万盒大关。那时候张蔷几乎每天都收到歌迷与崇拜者的大量来信,有些信件竟然是用鲜血书写的血书!可见普通大众对张蔷喜爱痴迷的程度。一时间张蔷成为中国知名度最高的流行用语,张蔷成为一种流行音乐现象的代名词。但是张蔷始终被中国的主流媒体拒绝着,人们在主流媒体上根本听不到看不见张蔷的声音、影像和有关文字,张蔷被极度地边缘化了。张蔷在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后,被人为的涂抹抹杀了。张蔷只存在于盒带中,她用奇妙的声音塑造了自己,但是被隐匿的张蔷其广泛影响是无法消除的,她墙内开花墙外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