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中国大陆的冷漠打压屏蔽相比,张蔷的异军突起引起了美国《时代》周刊、英国《桥》、香港《南华早报》等报刊杂志的高度关注,它们相继做了关于张蔷的长篇报道,并且对张蔷在中国、国际流行乐坛的影响力给予了重新定位,称她为中国流行乐的第一人,推选她为全球最受欢迎女歌手。
美国《时代》周刊驻北京分社记者吉米到北戴河旅游,在北戴河一家音像店里,他看到许多人都争相购买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歌星张蔷的歌带,而曾经在大陆非常畅销的台湾流行天后邓丽君的歌带却受到冷落,他感到非常奇怪,对这种现象百思不得其解,于是就试着买了一盒张蔷的盒带,带回去听。他一听到张蔷的歌声就惊为天人,认为张蔷的歌声确实很特别很够味儿,立刻被她的声音吸引,他认为张蔷的歌声绝对是具有国际杀伤力的声音,绝对不输于在美国很轰动的麦当娜。于是他匆匆地赶回北京想尽一切办法找到张蔷母女进行采访,他被张蔷母亲引导女儿奋斗成名的艰辛历程所感动,于是为她们母女俩儿拍了合影。临走时吉米高兴地说:“我一定要好好地写一篇报道寄给我们的《时代》周刊。有可能会发不出来,但是我会尽力争取让它发出来,张蔷绝对可以称作是一个时代的奇迹。”张蔷的母亲在谈到吉米的那次采访时,异常高兴地说:“没想到美国《时代》周刊真的刊登了吉米的这篇采访,还将张蔷排在邓丽君之前。吉米为我们母女俩照的那张照片也登在上面。美国记者是很聪明的,他没有忘记我这位母亲!”《时代》周刊的这篇文章,国内曾有热心人翻译过来,刊在《世界之窗》(1986年6期)上,文章里这样介绍:美国的权威杂志《时代》周刊在去年的一篇文章中,竟堂堂正正地把张蔷排入世界六位歌坛巨星的行列中,位置排在台湾的邓丽君之前,名列第三。尽管《时代》周刊过多地从商业角度出发,以盒带(唱片)销售量来衡量歌星价值的做法还欠妥,但他们无论如何也弄不明白,第一位有幸荣登时代周刊获此殊荣的土生土长的中国姑娘,正在被一层层屏障冷落着。
《音乐爱好者》转载了英国《桥》杂志记者威尔逊?李的一篇报道,他在文章里中这样记叙张蔷留给他的印象的:在经过了象小说中描写的间谍在接头前的一番周折之后,我终于在北京西郊见到了张蔷。张蔷穿着的款式与住在英国最高雅地区姑娘的打扮不相上下。然而她的谈吐却大不相同。西方青年总习惯满口“我们这一代如何如何”。而张蔷却表现出地道的中国式的谦虚有礼。她说她身上穿的羊毛袋形服装是香港的一些歌迷们馈赠的,她原来又长又直的黑发,是自己按照西方杂志上一幅照片的款式梳成现在的“拖把”型。她用的口红和染睫毛油都是礼品,这在中国都是罕见的侈奢品。
与前两位正面的报道相反,英国一家广播公司电视新闻部的杜敏女士,采访张蔷时给张蔷母女留下了极其不愉快的印象,杜敏女士带有明显倾向与偏见的采访实况录像播出后,险些给张蔷母女带来了一场毁灭性的灾难。这也是那个非法小报醒目标题的来由。1986年的一个冬日,张蔷家的走廊上闯进来一个外国女人,她手里抱着一架摄像机,一边拍录一边问:“有个叫张蔷的歌星在这吗?”见到张蔷母女后,开口就说:“你们认为外国人都很阔,不是的,不是的,我就是很穷很穷的……”手中的摄像机对哪儿都拍,整个屋内拍了个遍,接着又带着张蔷去tiananmen城楼上去拍录。录完后没放给张蔷母女看就带走了。采访时她问张蔷今后你还会唱抓革命、促生产的歌曲吗?张蔷回答说:我唱的是爱情歌。没唱过你说的那种歌……后来,香港一家电视台播放了杜敏女士的这部长达七分钟的采访剪辑,在解说中说“张蔷的磁带在大陆遭禁、被查封”云云,并将张蔷说的话洗去,造成一种错觉,让人认为这些解说是张蔷说的。“张蔷的磁带没有被禁过,这完全是胡说八道。”张蔷母亲气愤地说,“当天晚上,张蔷男朋友的母亲从香港打来长途电话,告诉了她们看到了这个录像,很为张蔷的命运担心,批评张蔷不懂事,弄得我和蔷蔷整日提心吊胆的……”张蔷母亲精神极为紧张,时刻都担心祸事降临头上。因为在这之前,她们经常听说某某人因为此类事情被罗织罪名、戴上帽子。那位杜敏女士随心所欲胡编的那些耸人听闻的解说词足以让张蔷母女因言获罪,从那个动荡不安时代过来的张蔷母亲特别担心,担心会被当做反面典型。张蔷母亲非常害怕上面不问青红皂白,将这些莫须有的罪名都扣在张蔷头上。张蔷的歌唱之路被杜敏的一篇报道给打乱了。
1987年3月的一天上午,张蔷由首都机场乘机飞往香港,在香港未来的公婆家小住几日即飞往澳大利亚的佩尔斯……由首都机场起程那天,张蔷心绪沉重,大有此去前程未卜之感。这是首都北京常见的那种早春天气。乍暖还寒。呼啸的西北风挟着大量沙土从毛乌素沙漠刮来,刮得天地间一片昏黄。到机场送行的只有母亲和弟弟。他们娘仨儿默默地等候在候机室里,像是等候命运的宣判。张蔷的母亲想用几句轻松的话冲淡一下抑郁的心境,话一出口更显得少盐寡味的。开始检票上机了。张蔷的母亲与弟弟送至检票口站住了,张蔷自己提着简单的行装步上飞往香港的飞机。
事情完全出乎张蔷的想象。她在香港的停机坪上一露面,认出她是大陆歌星张蔷的一些人立即围上来。她第一次知道她在香港拥有这么多的歌迷与崇拜者,这使她忧郁的脸立即晴朗起来。男朋友如约亲自到机场迎接她。张蔷男朋友的父母也很热情地接纳了她这位未来的儿媳。而且在香港小住期间经常有歌迷来访,倒也并不寂寞。张蔷在女朋友的陪伴下游玩了香港几乎所有好玩的地方,她觉得第一次生活得这么开心。
……
春天离家出国学习时,张蔷心中笼罩着巨大的阴影,半年多过去了,当张蔷从澳大利亚归来,关于杜敏女士歪曲报道的那档子公案早就不了了之,没有谁来兴师问罪。事实告诉张蔷母亲,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政策,为中国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也为张蔷一家带来了温暖。张蔷回国的消息不胫而走。各家音像出版社都纷纷找上门来商谈录制新歌带。中国旅游音像出版社捷足先登,张蔷也将回国后唱的第一首歌献给了它,通过它献给久违的广大听众与崇拜者们。紧接着齐鲁音像出版社与张蔷母女拍板合作,录制了《张蔷专辑》。
张蔷又开始紧张地工作了,正张蔷的歌带又开始在城市乡村传唱。
张蔷的歌带为什么盒盒畅销、经久不衰呢?为什么一直受音乐界圈内人冷落的张蔷广大歌迷们却非常喜欢她的歌?这种“张蔷现象”从家、人文学家,还是心理学家,都能找寻到各自的研究课题,写出不错的论文来。
张蔷有一副无人匹敌的美妙歌喉,从她的歌喉里唱出的歌声甜美、清纯,非常特别,张蔷天生就是唱歌的料儿。她的演唱活泼、洒月兑,高音区亮得撕裂,中音区圆润浑厚,再配以繁多的装饰滑音,使她演唱的歌曲具有了别人无法比拟的效果。特别是她那独有的“张蔷音调”,是其他人很难模仿的。
张蔷有着深厚扎实的艺术功力。她四岁始拉小提琴,十二岁起学唱流行歌曲。在她艰苦奋斗以求一举成名的两、三年中,她以每两天学唱一首新歌的惊人速度,一口气学唱了三百多首中外流行歌曲,大概比一些歌星一生学唱的歌曲还要多。
张蔷演唱录制的几乎全是中外流行歌曲。这些歌的曲调和歌词在世界上都是一流的,这些歌曲经过张蔷母亲的精心筛选,再经过专业人士重新编曲填词,又形成了一首新的歌曲,再由张蔷用她特有的风格演绎出来,往往比原唱更具艺术魅力,所以说张蔷的每一首歌曲都被刻上张蔷的印记。
这概就是张蔷获得成功的诀窍吧。美国记者威尔逊?李曾以“中国自己的麦当娜”为题写过一篇专访,说张蔷“第一盒录音带的销量为二百五十万盒,这使她能在自己的人民中间拥有象麦当娜在西方世界那样广泛的名声。”张蔷师出有名,据张蔷说她的演唱风格师承于摇滚歌王迈克尔?杰克逊,她是从他的歌带中拜他为师的,这一点张蔷从不避讳。
……
4月10日,张蔷与她的丈夫举行了婚礼。
张蔷还会继续演唱下去吗?他的丈夫希望她在家相夫教子。张蔷说自己想唱就唱,唱歌是她的生命。
张蔷的未来是怎样的呢?张蔷要是不唱了,那谁会给我们心灵慰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