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指先生 禅 宗(四)

作者 : 笼中虎

“禅这个字,从字面来讲,它已经不是汉文禅字的本意,因为它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然后又加以简化。”妙祥长老解释道。

在印度,禅的生活、禅的修习是很普遍的。印度这个社会,在古代就是哲人辈出的一个国家,就是善于冥想、善于思考的一个民族。佛陀出世之前,禅境的修习已经流传了几千年。佛陀也是在修习印度传统的禅定之后,才觉悟成佛。

所以,传统的禅法,大体上有两个分类,一是叫共世间禅,一个是叫不共世间禅。

所谓共世间禅,是除了佛教以外的那些修行的团体,也共同地来修,所谓“四禅八定”。佛教把“四禅八定”定位为有漏禅,或者叫世间禅。所谓有漏禅,就是说修习这种禅定的禅者,一切都是从一个很具体的目标出发。比如说,想健康、想长寿、想内心的清凉与快乐,想得到比世间任何快乐的事都快乐的那种精神境界,……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一切的快乐,一切的感受,它都是不稳定的,都是无常的。你有一种很具体的追求,你一定就会有一种非常强烈的失落感。像这样的一种修行方法,佛教认为不究竟,是有漏。有漏的意思就是说,你还在无常生灭的这个规律的支配下,你一切都要顺着无常生灭的规律,使你的内心不断地产生高兴或者不高兴,产生苦的感受或者乐的感受。

佛教认为“有受皆苦”。那么佛教禅定的修学实践,也修四禅八定,他就是指导的理念或者叫见地不同,他没有怀着一种希求的心去修习禅定,一切都是从一个无所求的精神境界来修习禅定。既然一切无追求,苦乐的感受就不会干扰我们内心的清凉与自在,就不会落于苦乐、生灭、无常、……这样的一些分别执著。虽然也同样受到“一切法无常”这个规律的支配,但是他是顺应着这个规律。

释迦摩尼舍弃了迦毗罗卫国的王位出家修行,其父净饭王极力挽留时,佛陀如果能够四个条件便肯留在王宫继承王位。一是解决人终会变老的痛苦;二是解决人会受疾病折磨的痛苦;三是解决人必定死亡的普通痛苦;四是解决人生离死别的痛苦。显然,当国王并不能解决这四个问题。而释迦摩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时,找到了解除这四个痛苦的答案。这或许就是修禅了。

我们人生的不自在,人生的种种痛苦,都是想要不受因果的规律、缘生法的规律来支配与影响。实际上,那是不可能的。因为这个世界上,不是一个人能够主宰一切,也不是一个集体能够主宰一切。即使大至一个国家,要想主宰从自然到社会、从民族到国家的命运,也是不可能的。由佛教的观点来说“众因缘生诸法”。一切事物都不是孤立的,一切事物都是彼此制约、彼此影响、彼此成就。

禅的意义就在于它提供我们一个认识问题的方法,一个处理生活中各种矛盾、各种关系的方法。所以禅的本意叫“静虑”或者“思维修”。不管是静虑也好,思维修也好,都是告诉我们要以一种什么样的心态,来认识我们个体生命和整个社会、整个人类群体生命之间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整个大自然的关系,我们个体生命与天地万物之间的关系。

禅告诉我们在处理这些关系的时候,保持一个冷静的态度,保持一种超然的态度,保持一种觉悟的态度。

同时,禅由于它是以圣者的智慧为指导的认识问题的一种方法,由这种认识而得到的那种境界,叫做“无分别的境界”。

所以说,禅也是一种精神的境界。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二指先生最新章节 | 二指先生全文阅读 | 二指先生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