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中国四大古都之一,与北京、西安、洛阳同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文化古都。在南京的历史上,先后有东吴、东晋、和南朝的宋、齐、梁、陈(史称六朝古都)、以及南唐、明、太平天国、中华民国共10个朝代和政权在南京建都立国(俗称十代故都)。由于南京历史悠久,有着丰厚的物质文化遗产,所以故事很多,烦请大家听我娓娓道来,如有不同观点,可以提出来商榷。
早在南朝时期,《世说新语》(刘宋刘义庆)、《文心雕龙》(南梁刘勰)、《诗品》(南朝钟嵘)、《文选》(南梁萧统)、《后汉书》(刘宋范晔)、《三国志注》(刘宋斐松之)、《四书》(南齐沈约)、《南齐书》(南梁萧子显)等著名文史传世之作,就在建康编撰而成。宋泰始元年(465年),在今朝天宫建立了我国第一个科学研究机构——总明观,出现了祖冲之、葛洪、范缜、王羲之、顾恺之、法显等文化、宗教名人。
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掳走陈后主陈叔宝,荡平建康城,结束了南京六朝的历史。
之后,唐、宋、元、明、清、太平天国、中华民国数代,都在南京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说到南京,恐怕民间议论比较多也颇值得一提的就是南京的“王气”(或曰:“金陵王气”、“帝王气”、“天子气”,以下统称“王气”)问题。有关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南京究竟有没有“王气”可能要从远古说起。
(1)金陵王气
说到南京,恐怕民间议论比较多也颇值得一提的就是南京的“王气”(或曰:“金陵王气”、“帝王气”、“天子气”,以下统称“王气”)问题。有关这方面的传说很多。南京究竟有没有“王气”,可能要从远古说起。
从对南京猿人头盖骨和相关遗迹的研究表明,距今约60—100万年前南京就有了古人类的活动。6000年前,在玄武湖畔就出现了原始村落,据说这个村落就是南京的雏形。50年代在鼓楼西北发掘的北阴阳营遗址,年代约为公元前4000—3000年,属长江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类型——北阴阳营文化。南京地区早期文化遗存有200多处,著名的文化遗存还有点将台文化和湖熟文化。南京雨花台区郭家山坑有一座山丘,近来经考古专家勘探证明,是目前已探明的南京最大的商周时期古文化遗址,已在此经历了3000多年风雨,由于文化遗址位于土墩上,又叫“台形遗址”,是“湖熟文化”的组成部分。这些古文化的存在和南京独特的地理位置,也许正是“王气”形成的根源。
所谓金陵“王气”之说,这里不想过多议论,有关这方面的文章和观点实在太多太多。但是这里有两个问题有必要作一个判断。一是“王气”之说究竟源传于何时?二是“王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
关于“王气”之说,大约有这样几个时期:
一是楚威王时期。从历史记载来看,楚威王(前339—前329年在位)姓芈(miē),原名熊商,楚宣王之子。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打败越王无彊,尽取吴地,在长江边石头山(今清凉山)上建立金陵邑。他是第一个在石头山上建立金陵邑的人,金陵也因此而得名。后来,楚威王听风水先生说,金陵“有王气”,便吩咐在龙湾(今狮子山以北的江边)埋金以镇王气。
相传2000多年前,楚威王在南京设置了金陵邑,有一次他登上狮子山,极目远眺,只见山水城林尽收眼底,风景非常美丽。可是突然,楚王拉长了脸,摆出一副很不高兴的样子。立在身边的臣子们立刻上前讨好地问长问短。楚王忧虑地说:“这地方风景虽好,但感觉这里王气很重。”于是有臣子找来巫师,巫师算了一卦,说只要在狮子山下长江边的龙湾埋上黄金,就能镇住这里的王气,可保这里除大王之外以后不再出帝王。有个大臣立即起草了一个“关于埋金镇王气”的“报告”呈楚王阅示。楚王阅后,大笔一挥在折子上画了个大大的圈表示同意。随后臣子们就忙开了,好像也开了个什么会,大家积极贯彻落实楚王批示精神。大臣们层层建立责任制,管银行的去取黄金,管运输的去备车马,管施工的去挖土坑,很快埋金工作顺利实施完毕。楚王派人验收后十分满意,但他忽视了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没有派人审计。所以至今,当时究竟埋了多少金子,竟然没有一个人说得清楚。是否有人私吞和侵占,甚至还是只埋了个铜人,如今已难以考证。
二是秦始皇时期。宋代方志中说:“父老言:秦厌东南王气,铸金人埋于此。”并说在秦始皇埋金的金陵岗上曾立一碑,上刻:“不在山前,不在山后,不在山南,不在山北,有人获得,富了一国”。据元代《〔至正〕金陵新志》载:“三十七年,始皇东游自江乘渡江,望气者言五百年后,金陵有天子气,因凿钟阜,断金陵长陇以通流,后呼为秦淮。”由此可见,秦始皇不但了埋金人,还凿阜开流,开挖了秦淮河对王气是既镇之,又泄之。
三是三国时期。张纮对孙权说:“秣陵,楚威王所置,名为金陵,地势冈阜连石头(山)。访问故老,云昔秦始皇东巡会稽经此县,望气者云,金陵地形有王者都邑之气,故掘断连冈,改名秣陵。今处所具存,地有其气,象天之所命,宜为都邑”(《三国志》裴注引晋代《江表传》)。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始皇当年东巡来到金陵,听人说这里有王气,便掘断山冈泄王气。但是金陵王气是天命,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后来刘备到江东来,宿于金陵,周观地形,也劝孙权以金陵为都。为什么张纮和刘备都劝孙权在金陵建都呢?有两种可能:一是“王气没有泄尽”,依然可以建都。二是“即便王气泄了,也不要紧”,在金陵建都符合天意。最后孙权果然听从张纮的建议,从武昌迁都南京,称建业。
早先的所谓王气之说,大概就是这么传起来的,一直传说到今天。那么“王气”究竟是个什么东西呢?
《晋书-天文志中》在表述“杂气”时说:“天子气,内赤外黄,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往处,其地亦先发此气。或如城门隐隐在气雾中,恒带杀气森森然。或如华盖在雾气中,或气象青衣人无手,在日西,或如龙马,或杂色郁郁冲天者,此皆帝王气。”
《隋书-卷二十一-志第十六》:“天子气,内赤外黄正四方,所发之处,当有王者。若天子欲有游往处,其地亦先发此气。或如城门,隐隐在气雾中,恒带杀气森森然,或如华盖在气雾中,或有五色,多在晨昏见。或如千石仓在雾中,恒带杀气,或如高楼在雾气中,或如山镇。苍帝起,青云扶日。赤帝起,赤云扶日。黄帝起,黄云扶日。白帝起,白云扶日。黑帝起,黑云扶日。或日气象青衣人,无手,在日西,天子之气也。敌上气如龙马,或杂色郁郁冲天者,此帝王之气,不可击。若在吾军,战必大胜。凡天子之气,皆多上达于天,以王相日见。”
也许正是因为南京历史上这样的现象比较多,所以许多帝王都受到“王气”的忽悠,有的安然无恙;有的则遭受厄运,甚至惨遭杀身之祸。
当年楚威王登上狮子山时,看到金陵邑简直太美妙了,因而只想自己独占。阴阳先生投其所好,所以就说这里有王气,需要用黄金来镇压。意思是镇压掉别人的王气,镇守住自己的王气。3年后(前329年)楚威王卒,是否与埋金有关,尚无考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