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早,王澹起来收拾好,带着小玲,仍然是让王安跟着,去州府见杨知州,不然两个小孩子出门,家中人并不放心。
王家离知州府也就三里地,虽然是小孩子,这点路也能走着去。其实昨天看花灯,走得路还要更多。
街上的花灯仍然挂着,姹紫嫣红,白天看又是另一种风景。三人从街上走,王安是仆人,年龄又大,便没有话,只是默默跟在后面。小玲与王澹亲近,跟在他身边,一路上叽叽喳喳说个不停。没办法,以前照顾痴傻的王澹,已经养成习惯。
路过盛春堂门口,罗立松恰好看到他们,认出来。从店中走出,找王澹说话。昨天他已经听到消息,感到好奇,特意去王家一趟,想看个究竟。因为王澹出来游玩,没有见到。
对自己的医术,罗立松颇为自信,他已经判断王澹不可能好转。但最终,王澹却是醒过来,这让他无法解释原因。
王澹背过草药名字,对医学知识也略有涉猎,知道罗立松的疑惑。但是穿越这事无法解说,只好与他敷衍一番,将原因推于天降异象,是仙人将他救回。
“小公子,小姑娘,是你们两个!”盛春堂掌柜见到罗立松出来与他们交谈,再一看,是昨天猜谜之人。两个小孩子,一个有聪明才智,一个又活泼可爱,当然有印象。也出来打招呼。
“二叔,那个猜出全部灯谜的小郎君,就是这位。”掌柜指了指王澹,向罗立松介绍。
“什么?”罗立松更加不敢信。他去王家治病,知道王澹痴傻。现在却被告知他能猜出全部灯谜,何况那不是普通灯谜,而是偏向医学,没有专业知识,很难猜出全部。这是痴傻之人能够做出之事吗?
却又不得不信,灯谜是他亲自作出,别人不会知道;侄子又来作证,指认王澹就是猜谜人。难道真得如王家人所说,这个小郎君是被仙人救醒,不但如此,还开了他的灵智,向他传授了知识。
罗立松在那儿唏嘘不止,王澹要赶到知州府去,便向他告辞。等到他们走远,罗立松才记起,还没有问王澹关于医学的事,既然是仙人传授知识,若是能够聆听一二,该是何等福气。
经过盛春堂,再向前走不远,看到知州府的大门。门前摆放一对石狮,台阶上站着两个衙役。走过去对两人拱拱手,道:“小子王澹,知州大人邀我来见面,烦请二位通报一声。”
衙役看看王澹,没动弹。阎王好见,小鬼难缠,有钱才能使得鬼推磨。王澹没有任何身份,只是平民一个,他们并不惧怕。就算是杨知州知道这事,也不好说他们什么。一直以来,习俗已经养成。
王澹轻笑了下,不多说,入乡随俗,不管好坏,没有道理讲。点一下头,后面的王安上前两步,从怀中取出早就准备好的一把铜钱,递到靠近那人手中,又央告一遍,让他去通报一声。
那人掂了下,脸上露出笑意,钱有三四十枚,够他们两人去吃喝一顿。将钱揣入怀中,这才转身进到门内。时间不长,那人出来,叫着王澹,将他带到院内客房等着。
还不到约定时间,王澹特地早来,总不能让知州、知县等自己。坐了一会,知县李淳也来到。见王澹已在等候,对他观感更好。与他聊两句,虽然已经有准备,被仙人开启智慧之人不同常人,但听到一些话从个小女圭女圭的口中说出,还是给他很大震撼。
杨知州来到,后跟着州府主簿。昨天是在宴席上,虽然小玲讲过,却没有记录。特意带主簿来,让他将事记好,整理出一份奏章,好上报真宗皇帝。
听到让自己再讲一遍王澹醒来之事,小丫头很兴奋,能够这么多大人讲故事,让她很有成就感。喝口水,清清嗓子,叽叽喳喳,将故事又讲了一遍。
讲到一道红光罩住王澹,让他如同沐浴一般,红光中又有彩光照到王澹身上,然后王澹醒来。小姑娘仿佛真得看到那副情景,连她自己也相信讲述的事实。
知州府主簿听完,不多想,抓起笔,刷刷点点写出一道奏章,讲淄州少年王澹至孝,卧冰求鲤,受冻身亡。天感其孝,遣神使下凡,将他治好,并赐予智慧。此乃皇帝治国有功,上天为表彰,才有祥瑞现世,治下多孝子。
杨知州看过后,大感满意,署上名,盖上大印。也让李知县副署。毕竟他是淄川知县,直接管理治下之民。处理完这事,又问王澹,以后有什么打算。毕竟已经清醒,不是以前痴傻。
“家父打算让我再休养几天后,到郑公书院去。”王澹回答。
“嗯,这个打算好。”杨知州捋了捋颌下几缕清髯,点头表示认可。“你虽有智慧,毕竟是初通事物,进入书院切记戒骄戒躁,认真学习,不要辜负上天眷顾。”
一旁李知县等杨知州说完,也叮嘱王澹,“你到书院去,一定要认真求学。以你的智慧,定能学有所成,到时也好报效国家。”
王澹一直点头答应着。两人全在鼓励自己,这是对自己的爱护,谈不上私心。也就是在北宋初年这段时期,才会有文人真心相待,将心思放到公事和学识上面。
事情办完,王澹没留在州府。知州、知县两人都是公务在身,能有时间约定见面,也是因为这件事是祥瑞,需要上报朝廷。办完后,还有其他事情在等着。昨天已经在溢香楼聚过,没有必要再开宴。
从州府出来,王澹领着小玲和王安在街上走,没有直接回家。王澹有个习惯,每到一个地方,总要四处走走转转,熟悉下布局,美其名曰踩点。现在来到古代也不例外。昨天虽然出来逛过,但是人太多,又顾着看表演,没能仔细看一下这淄川县城是什么样貌。
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一走,淄川城的样子这才算是印到王澹的脑中去。宋代发展到现在,已经呈现出富足的景象,淄川县城比起后世的普通县城,繁华的程度也差不多远。
两条大街上商户林立,来往的行人也是络绎不绝。脸上都带着安然的表情,显然对于自己的生活满意。
中午时,在王澹领导下,三人随便找到一家小饭铺,要了肉烧饼、大碗茶。吃过午饭,再逛一会,觉到累之后,才向回走。
又路过盛春堂,一群人围过门口,争吵声不时从人群中传出。王澹便站住步,看是发生什么事情。
听了一会,明白过来。事情缘由是,一老太太摔倒在地,折了胳膊。有路过的行人将她扶到盛春堂,进行治疗。并且垫付了药费。老太太的儿子听到老太太受伤的消息,急匆匆跑来。反诬那行善之人,说是他将老太太撞倒。
听到这情况,王澹感觉很是熟悉。便挤进人群中,想看一下那行善之人所说为真,还是那老太太的儿子说的是真。
人群中只有两人在吵,老太太却不在。再听,原来老太太还在盛春堂内,由罗立松为她接骨。众人不敢进去打扰到罗立松,只是围在门口。
有药店中小药童出来,说老太太承认那人是在行善。但是老太太的儿子却不信。指着那行善之人,问他:“如果不是你撞倒的,你为什么要垫付药费?你将人送到已经是尽了仁义,盛春堂又不会因为没有付费就将病人推出门外!”
行善那人说道:“我有誓言要行善,行善当然要行彻底。我不管盛春堂有什么规定,我只是在按照我的准则行事而已。”
老太太的儿子却是一口咬定他是因为心虚才支付了药费。
正争吵间,老太太一只胳膊上了夹板挂在脖子上,另一只胳膊被药童扶着,从盛春堂出来。“你这逆子!”老太太甩开药童的手,快走两步来到儿子面前,抡圆了胳膊,一巴掌拍到儿子的脸上。“跟你说过,是这人救了我,你竟然不信,而且还诬告人家,实在可恨!”
挨了一巴掌,儿子不敢吭声,知道自己做了错事。
“各位,帮老身将这逆子扭送到县衙去,让知县大人治他个罪吧。”老太太朝四周围观之人拱拱手,要他们将自己儿子带到县衙。
“母亲!”儿子听到母亲的话,扑通一声跪到地上,“儿知错了,不用众乡亲,儿自己跟在后面去县衙。”
王澹在一旁看得直点头,看来这是一位深明大义的母亲和一位有孝心的儿子。
行善那人见这种情况,又开始劝老太太,只是一桩争吵而已,不必将儿子送到县衙去。
老太太神色坚定,轻摇下头,对那人说道:“先生不必为劣子求情,是老身没能教育好他,才会让他不辨事情真相就敢胡乱攀诬。既然做出行为,就要承担责任。将他送到县衙,让知县大人好好管教他一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