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佛缘 第十四章 敦学坊Ⅰ

作者 : 孰不依

这个王莽自幼聪明,深得王曼喜爱。王曼身体不太好,却偏爱抽烟。小王莽为帮助父亲解月兑烟瘾,屡次将王曼的烟叶烟袋藏起来,害得王曼总打呵欠。王曼明白是小王莽藏了烟,就哄骗道:“莽儿,爹知道你将烟藏在什么,相信不?”王莽以为父亲真的发现了藏烟的地方,赶紧往里房跑,想去察看察看,但没几步路就回过味来了,狡黠地眨着眼,“爹一定是要骗我暴露藏烟的地方,俺不上当。”又拐了回来。

王曼见小王莽不上当,灵机一转,又道:“这样吧,你给我烟抽,爹给你买糖葫芦!”王莽平素爱吃糖葫芦,王曼开出的条件具有极强的诱惑力,没想到小王莽咬紧牙关居然回绝了。过了几日,王曼没了烟抽,无奈道:“孩子,你既然不让爹抽烟,那就把烟叶烟袋拿出来让爹送人吧,总比放坏了强。”哪知小王莽仍然不上当,偷偷把烟给了他娘,烟叶和烟袋始终没有再落到王曼手上。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把王曼闹得毫无办法。

说起来,王曼虽有一个聪明的儿子,却是时运不济。本来身子骨就弱,喜得贵子后整日酗酒过头,没等到王政君当上汉元帝刘奭的皇后,就一命呜呼,撒手归西,撇下孤儿寡母,自个往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他的兄弟姐妹、侄儿侄女,无一例外都沾了王皇后的光,飞黄腾达,荣华富贵,唯独王曼一家门庭冷落。

没了爹的王莽,说起来算是个贵族子弟,却家道中落,孤苦伶仃,与母亲相依为命,自小便寄人篱下。好在大家都听说了王夫人梦见宝珠投胎的事,怕这个聪明机灵的小王莽将来真的会青云直上,所以也不敢太委屈了这孤儿寡母。

王皇后得到王曼早逝的消息,怅然心伤,便打着给太子刘骛找伴读的名义,将王曼撇下的孤儿寡母接到后宫奉养,算是对王曼的一些补偿。王皇后之所以这样做,一方面的确是体恤王莽母子的孤苦落寞,一方面也是想试探一下刚登上皇位的汉元帝对自己娘家的态度。

汉元帝在王皇后生下太子刘骛后,宠幸宫中其他嫔妃,冷落了王皇后。对王皇后怀着一种过意不去的愧疚之感,担心王皇后不甘寂寞,空房难以独守,就顺水推舟同意了王皇后的请求。

王莽进宫之后,循规蹈矩,从无过犯,小嘴又甜,在王皇后面前左一个姑姑、右一个姑姑,把王皇后哄得心花怒放。这王莽还喜欢看书,太子刘骛束之高阁的那些陈编旧籍,被王莽视同珍宝照单全收,一卷不拉全部收藏起来,似懂非懂却学而不倦。

一次王莽随王皇后参加筳宴,席间有两位公卿夫人为儿女之事烦恼,一位忧虑儿女太少,一位又发愁儿女太多。小王莽刚听前者说完,就急着插嘴说:“一个儿子多好,不知少了许多烦恼!”不料后一位却接话道“那我儿女多怎么办?”小王莽一挠头,心想:“坏了!刚才顾前不顾后,话说得满了,得想法再圆回来!”小王莽才思敏捷,马上就转过弯来,笑道:“只要儿女好,一家人其乐融融,多几个孩子就更不用愁了!”小王莽的随机应变能力引得大家哈哈大笑。

王莽便在这种环境中慢慢长大,从五六岁进宫,一晃十来年过去了。

鬼母既惦记着白帝何时出关,又不放心转世投胎到魏郡王家的宝贝儿子,便拜托西门君惠到长安,暗中关照儿子。西门君惠也有意为侄儿笼络些人才,以应不时之需。便栖身长安,改名“陈参”,谎称来自沛郡,在城北敦学坊开了一家私塾。

“陈参”经过多年传道解惑,在长安城中颇具名声。奇怪的是,能够拜入“陈参”门下的弟子并不多,因为“陈参”收徒极为苛刻,只要是看不上眼的,无论是豪门大族、皇家贵戚还是寻常百姓,一律回绝。所以多年下来,只有名叫刘歆、庄尤、桓谭的几个弟子。这几个弟子,个个才华出众,“陈参”十分喜爱,悉心教导,不觉一晃多年。

长安城虽贵为皇都,但城市布局仍依承旧制,与乡里那种封闭的村落大致不差,只不过宽广了许多。整座城市正正方方,街衢巷陌,平直通达。全城有八条主要街道,宽广平坦,都与城门相联。

城北的横门大道是长安城八条主要街道之一,东西各有一个闹市区,东边的叫东市,西边的叫西市。正因为有了这东西二市,城北虽然只是普通百姓聚居之处,却也显得十分繁华。不过“繁华”得有些嘈杂,近于乌烟瘴气就是了。

七月流火,长安炎热难耐。城北横门大道上过来了一个青年。那青年人步履匆匆,显然对这繁华的街景并不特别关注,也不因为沿途市场里传来的叫卖声而稍有停留,只顾埋头疾行。

青年人头顶烈日前行,身上的一件粗布儒袍已经被汗水湿透。尽管道边树荫下凉气习习,叫卖西瓜的摊贩众多,这青年人却好似连歇歇脚落落汗的念头也不曾有过。

青年人约莫十七八岁年纪,头发稀疏,面阔嘴宽,看起来谦恭随和。虽然在炎热的暑气中不断行走,显得有些疲倦,但神色却很泰然,一双眼睛浮现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坚毅。

青年人此行似乎抱着某种坚定的心愿,要做什么重大的事情,不然也用不着紧绷那张略嫌宽大的嘴,一言不发地匆匆赶路。大街角落畏缩着几个想要卖身赎债的穷人,偏偏有一个头插草标的小女孩不知趣,拦了青年人的去路,拉着他的衣角,哭着要卖身为奴。

青年人颇感意外,蹲子询问原委,知道小女孩卖身是想给父母亲筹钱治病。青年人怜悯小女孩的遭遇,掏了一些银两交给小女孩,叮嘱半天才继续赶路。

青年人的举动受到围观人群的称赞,有人交头接耳,指指点点,“这个年青人好象是王皇后宫中的人,叫做王莽。没想到王氏家族也有乐善好施的善人!”

这个青年人的确是王莽。或许是老天爷故意跟王曼过不去,他这个儿子身材单薄,不如山之雄伟;头发稀少略为秃顶,也不似草之茂盛。取名一个莽字实在有点名不副实。

王莽在宫中十几年,母亲对儿子要求极严,甚至近于苛刻。王莽完全没有纨绔子弟的习气,也没有借助王皇后的裙带关系去谋取任何利益。所以虽有皇后接济,母子俩仍然生活恭谨而俭约,家中亦较清贫。出身豪门,蜗居寒舍,是王莽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写照。

这年夏天,王莽母亲考虑儿子渐渐长大,为了将来讨一口饭吃,想让儿子学一门谋生的技艺。哪知王莽铮然道:“不学。这种纯粹为了谋生的粗浅知识,既不能让我治国安天下,也不能让我名垂青史。孩儿要学就学帝王之术,求千秋之名。”

王莽母亲知道儿子素有大志,便放弃了让儿子学谋生技艺的想法。

托人在长安城内打听了一番,听说有位名叫“陈参”的沛郡人士,在城北敦学坊开了家私塾。此人自幼饱读诗书,是名重一时的名家大儒,专门传授辅佐帝王的学问。便下定决心吩咐儿子到城北上门求学。

临出家门,王莽母亲一再叮嘱:“这位陈先生脾气古怪,收徒极严,我儿务必谦恭有礼,虚心拜师!”王莽母亲翻开一个包袱,取出一篇简牍,“这是太子赠送的古籍,十分珍贵,你就拿去当拜师礼吧!”

敦学坊,小巷深处。

这是一处不大的庭院,爬着几颗老藤,只有数间窗明几净的厅房。正在一心听“陈参”授课的弟子庄尤听到门外有人跪拜寻师,便起身禀告老师:“先生,门外似乎有人跪拜求师,弟子是不是将他引进来?”

庄尤,字伯石,来自西蜀,拜在“陈参”门下已有一些年头。此人自幼聪明,极为自负,“陈参”也较为器重。庄尤等人背对大门,“陈参”却面对大门,其实不用庄尤提醒,“陈参”早就看见门外跪了一个青年人。

但“陈参”明白庄尤的意思,一定是觉得门外的年青人已跪得太久,才代为求情。“陈参”想到这里,便对庄尤道:“那你就去问问吧!”庄尤转身出门,询问门外跪着的青年人:“阁下何人?为何在我老师门前长跪不起?”

青年人依旧长跪在地,略带沙哑的道:“学生久慕陈先生大名,知先生乃当今名士、饱学鸿儒,特求先生将学生收入门墙列为桃李,学生愿追随先生执弟子礼!”

“陈参”在门内已听见青年人答话,眼中掠过一缕不为人觉察的异样。略加思索后,故意大声回道:“青年人,我陈参只是一介寒儒,以设学课徒为稻粱之谋,并无真才实学,你还是另择高明吧!”

王莽记得母亲的话,知道这位高人是试探自己。更加恭敬地拱手回话:“先生择徒严格,长安城谁个不知、哪个不晓?学生虽然不才,却也想斗胆求先生恩允!”

王莽说完话,很庄重地打开随身携来的书囊,从中取出一卷简牍,双手高举托与庄尤。道:“有劳师兄将简牍呈与先生!”庄尤见眼前的青年人态度虔诚,便将简牍接过递上。

“陈参”接过简牍,眼睛一亮,不看则已,一看竟心中暗喜。原来青年人呈上来的是《周官经》古本,世面上《周官经》虽然不少,但真正的古本绝无仅有,就算是断简残篇那也凤毛麟角。

“陈参”眼中那份喜悦只是闪了一闪,马上又镇静下来。问道:“青年人,这本古藉你从何得来?”

王莽伏子,规规矩矩磕了一个头,道:“禀报师父,弟子的一位远房亲戚凑巧获得一部古文《周官经》,被弟子偶然看到。弟子视为珍宝,用一个月的时间,将《周官经》抄录一遍。不过,弟子才疏学浅,对《周官经》多有不解之处,特来向恩师请教,并愿将古藉正本敬献师父!”

庄尤见这青年人与其他拜师的人颇为不同,气宇轩昂,礼节周密,谈吐不凡,便上前对“陈参”轻语:“师父,这个青年人看起来非同寻常,今后要光大师父的学说,没准就得寄托在他身上!”

“陈参”点点头,吩咐庄尤退下。又想今日能够得到这本弥足珍贵的古版《周官经》,倒是始料未及。抬头向青年人道:“既要拜师,为何不以名讳相告?”

王莽一听,顿时喜上眉梢,便赶紧回话:“师父,弟子叫黄莽!”

长安城中,老百姓对王氏家族格外敏感,王莽怕自己说出真相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有意识要瞒报姓名。又因母亲姓黄,世人王黄不分,早就想好要谎称“黄莽”。

这“陈参”本乃西门君惠化身,对眼前这个王莽的情况早就打探清楚。王莽今日到敦学坊来求学也在意料之中,但对他托名“黄莽”却怔了一下。

西门君惠不禁抬起头,直直地盯住王莽,暗想:“老夫改个名,是为了在长安城隐居,这小子为啥也假名黄莽,还装得一本正经?”

不过,西门君惠何等老练,自然不露形色,慢声道:“黄莽,好,这个名字有气势。这样吧,三天过后你就搬到这里来,老夫给你传授周公之礼!”

“谢谢师父!弟子谨遵师命!”王莽拜师成功,谢过师父后,便兴冲冲回家给母亲禀报去了。王莽母子又做些准备,三天后“黄莽”就正式到敦学坊求学去了。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昆阳之战·佛缘最新章节 | 昆阳之战·佛缘全文阅读 | 昆阳之战·佛缘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