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佛缘 第四十八章 大国之患Ⅳ

作者 : 孰不依

庄尤刚刚离未央宫,鬼母就赶到了宫中。王莽还是一脸苦相。

鬼母道:“我儿何事忧心?”王莽见母亲过来,便道:“西北边境吃紧,催要军饷。关中一带天灾甚重,百姓苦不堪言。刘氏宗亲极不安稳,到处煽风点火,叫儿日夜不得安寝。刚才庄尤、桓谭等人来奏请减赋放粮,府库又无钱粮可放。一堆头疼的事,孩儿真是烦恼不已!”

鬼母不屑,漫不经心地拿起王莽放在案上的皇冠,弹了弹,缓缓道:“莽儿,你看见这顶皇冠了吗?这皇冠两侧各系一条带子,两耳边各穿一颗宝珠,称为‘充耳’,知道为什么吗?就是为了提醒君王要多听忠言,对谗言充耳不闻。”

鬼母说完,盯着王莽半晌,道:“明白娘的意思吗?你不要事无巨细,良莠不分,什么话都往心里去。”

王莽摇摇头,指着放在案上的一堆奏疏,苦道:“母亲,这个道理孩儿明白,可是哪些是谗言哪些是忠言,哪些是良策哪些是取祸之道,孩子实在难以甄别。”

鬼母冷哼一声,把气撒在直言劝谏的官员身上。道:“我知道是什么人喜欢在你面前唠叨,那个什么桓谭好象倔得出奇,总喜欢给朝廷挑毛病,不如设法支开他。他不是精于音律吗?就让他到民间去收集民乐去,离长安远远的。如果他还有时间给朝廷挑刺,就再给他派些鸡毛蒜皮的事,让他自顾不暇,自然就不会胡乱琢磨了。”

王莽闻言,苦笑了一番,知道桓谭是个忠臣,不想折腾他。道:“娘,这好象不是办法。就算支走了他,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鬼母思索一会,道:“我儿何需如此焦虑,娘有一个办法,包管一箭三雕!”

王莽喜道:“母亲有何妙计,不妨说给儿听听!”

鬼母冷冷笑道:“这是一个‘借刀杀人’的狠招,你真要听?”王莽点点头。

鬼母道:“如今不是西北边境战事将起吗?那就设法将刘氏后人尽量充军赴边疆作战,只要送到边境,不是战死就是饿死,这样岂不借匈奴之手绝了后患?刘氏宗亲被大量充军,庞大资财自然要趁机收缴,弥补国库亏空,岂不解了赋税之忧?再者,西北战事一起,朝野的焦点必定转移,关中的灾荒便退居其次,娘估计也就没有人敢在此时提议开仓放粮了。这岂不是一箭三雕之计?”

王莽一听,由喜转忧,喃喃道:“母亲还是念念不忘铲除刘氏宗亲。可是母亲你再想想,如果挑起边患,纵然可以逼迫刘氏宗亲守边作战,趁机剪除异已,但那庞大的耗资又从何而来?靠没收刘氏宗亲的家财只怕是杯水车薪,还不得课重税于民间?再说了,如果灭除刘氏后人的意图败露,内地的叛乱难免愈燃愈烈。”

鬼母面色一沉,“哼”了一声:“看来我儿对刘氏宗亲还是网开一面,未免过于心软。我儿休要忘记,你未曾登基前,名声广布天下,汉成帝不是也曾经绞尽脑汁要设法陷害你吗?对你何时有过丝毫怜悯之心!如今刘氏后人处处与你作对,你还优柔寡断,不肯下手,只恐祸至无日矣。我儿休要多虑,军饷不足,直接向刘氏宗亲强行举债,老娘就不信他们敢不给。此事就这样定了,不要再说。”

第二日,庄尤听说王莽拟旨要在西北用兵,并让自己率军出征,大惊失色,忙又联合桓谭赶赴未央宫求见王莽。

庄尤上殿痛泣道:“恕臣斗胆直言,大国之患在内而不在外,攘外必先安内。眼下关中大旱,哀鸿遍野,宜早做安抚。山东一带天降狂雨数旬不息,海水溢,西南出,浸数百里,九河之地已被海水吞没,应赶紧赈灾放粮。各级衙门事务繁多,根本就忙不过来。此时出征匈奴,绝非朝廷福音,望陛下三思!”

王莽冷冷地哼了一声,“谁要是嫌人少事多忙不过来,可以立马走人,不行衙门也撤了,改由其他衙门去办,看他们还有什么意见。”庄尤一听,知道刚才没说到点子上,被王莽抓了把柄反驳回来,不敢再说,只好住口。

桓谭忙从旁补台,“禀奏皇上,臣仔细算过,出征匈奴就算动员五千骑兵、一万步兵、三千战车,另加五千人押送辎重,共计三万人马,一场仗打下来也得四五十亿钱。如今府库空虚,一时半时根本筹不到这些钱。所以,出征匈奴的事,应当缓行才是。”

王莽此时成了风箱中的老鼠,两头都是受气。鬼母坚持要借刀杀人,剿灭刘氏后人,刻意征讨匈奴,王莽不敢违逆。庄尤、桓谭对天下苍生的处境感深忧虑,每一句话都入情入理,王莽也不便驳回。

庄尤不明白王莽的苦衷,只知苦苦劝谏,最终惹恼了王莽。王莽怒道:“你以为你是朝廷重臣,就你关心天下苍生,是不是?既然不肯奉旨出征,那朕也不难为你。来人,即日免去庄尤大司马官职,让他好好在家休养几天,不要总在朕面前喋喋不休!”

桓谭大惊,赶紧上前劝阻,王莽只是不听。庄尤无奈,只好再奏道:“如果陛下定要出兵,请听庶民一言。匈奴境内无处筹粮,一切均要汉军自带,有无斩获都要按时返回,否则自己就要困死在沙漠之中,所以,历来攻打匈奴的战役没有超过一百天的。现在从全国各地调集部队,准备长期作战,其效果肯定不好。不如派遣精兵北入沙漠,对匈奴实施闪击作战。”

王莽处在气头上,怒道:“这些事不劳你庄尤教训朕!”猛然起身拂袖而去。庄尤、桓谭两人没有办法,只得黯然回府。

王莽回了内宫,冷静了许多,又反复寻思,觉得庄尤言之有理。便吩咐宫中传旨:“一是征讨匈奴的三十万大军,不能在一地征召,避免给当地造成重大负担;二是为了避免战线太长,主要在北部边境沿线的郡县征集兵马;三是大军集结于边境,不得擅自出战,只要能够威慑匈奴,让匈奴无法进军即可。”

王莽下旨完毕,长叹一声道:“天下苍生不要怨朕,朕已经尽力避祸,只能如此了!”

王莽篡汉之后,刘家的势力衰落。刘伯升、刘秀兄弟隐居南阳,行事低调,仍不免被当地官员催逼甚急。一日,一名乞丐生病倒毙在刘秀家门口。南阳地方官听说后,立即遣人通告刘伯升,说这个乞丐必须要经过地方官验尸才能掩埋。

刘伯升接到通告,大为吃惊,对刘秀道:“大事不好,他们一定是想借机敲诈我们。这些狗官下乡验尸,必定要带一大群奴才,至少浩浩荡荡百余人。他们在这里不管呆三天还是五日,我们就得管吃管住,上下打点。这两年遭遇灾荒,我们刘家余粮不多,手头拮据,要应付这一群狗东西,恐怕得倾家荡产,连灰也剩不下。”

刘秀听了,忙道:“依兄长之见,何以应对?”刘伯升想了半天,道:“我们既然成了他们的靶子,就算逃过这一次,他们也会继续给我们找麻烦。既然难以生存,不如狠心举家避难,迁入伏牛山蛰居算了。”

刘伯升兄弟本想避祸,哪知南阳地方官更加阴险,立即上报朝廷,告刘伯升草菅人命,畏罪潜逃。消息传入九重门总坛,西门君惠得知消息,立即决定派人追捕刘伯升兄弟。

原来,西门君惠在长安城郊,常常向宛洛一带观望天象,这日在山上发现星象起了变化,地藏所在星座有月兑离二十八宿拱卫圈的迹象,心中大喜。接到南阳地方官的奏报后,证实了自己的判断。即刻吩咐血魔哀章,牵着他那头“破镜兽”赶紧前往伏牛山,寻机刺杀地藏转生的刘秀刘文叔。

刘秀跟随兄长刘伯升,领着数十族人连夜出逃,赶往伏牛山,去向仅告知宗佻一人。刚出南阳不远,就一路听闻或亲见旱蝗并发,遍及郡国。广阔原野之上,粮食颗粒无收,灾民饥饿而死不计其数,尸横遍野,满目疮痍。

有的地方,青壮饿死,老弱更难苟延,幸存者亦无力葬埋死者。弃尸日久**,瘟疫遂生,先是本家本户遭害,后是左邻右舍被殃,弄到后来,整村整乡染疾而亡。

路旁横七竖八的尸骨当中,每走一里就能见到三两具被割掉四肢、残缺不全的人尸。毫无疑问,那割掉的四肢都被一些饿疯了的流民吞噬了。幕幕人间惨剧,让人不忍目睹。

众人数日下来,且停且行。处处树木柘萎,遍野黄土,竹篱歪斜,茅舍在风中摇摇欲坠。分明是初夏时节,倒象一副寒冬腊月的荒凉景致。偶尔遇到一些衣衫褴褛的行乞者,也都是朝不虑夕奄奄一息的待毙之人。

一路之上的树木皆伤痕累累,有些树木还嵌着几颗牙齿,想必是流民饥不择食,拿树皮果月复,结果用力过猛,牙齿便留在了树上。

刘秀见一颗枯树边靠着一位老者,以为尚可救治,不料上前一看,却是一个垂死之人在咽一撮泥土,泥土尚未咽下,人就猝然倒地死去。

刘秀天性慈善,见到百姓遭灾,不觉戚然泪下。刘伯升看不得刘秀如此豆腐心肠,怒道:“这都是王莽这个乱臣贼子惹了天怒,才导致苍生蒙难,你光哭有什么用?今后还得靠我们把汉家天下夺回来。就你这个样子,岂不叫人失望?”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昆阳之战·佛缘最新章节 | 昆阳之战·佛缘全文阅读 | 昆阳之战·佛缘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