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阳之战·佛缘 写作感悟Ⅱ

作者 : 孰不依

第三、真正的学问未必都会明白地写在纸上,必须善于从字面之外去读懂该读的东西

读书最戒读死书,文字是死的,知识都是活的。要真正看懂读透文字,必须从字面之外去探求。佛家曰:有所知则有所不知,是以圣心无知,故无所不知,不知之知,乃曰一切知。真正的知识学问,只可意会不可言传。这是因为语言终究是苍白的,书不尽言,不可能完整复原最真实的感悟。所以《西游记》曾经写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最初取回的是无字真经,是比有字的经文更高深的学问。迦叶尊者此言并非谬谈,而是充满哲理的说法。

文字本来就难以将知识学问的精要完整地表述出来,更何况还可能掺杂一些人为的因素,这样一来,事实与真相后人就更难把握。要真正读懂那些隐晦的文字,必须要与特定的时空背景联系起来,还要善于以正常的逻辑思维能力去仔细甄别,才能去除浮尘,还历史以真相。两汉之交那个短暂的王朝,也就是王莽的大新朝。史书上记载了王莽的很多荒唐事,包括大搞符谶之类的东西,王莽祭天谁哭得凶给谁晋官,等等。这些事说起来是笑话,却经不住推敲。在中国古代有一些传统,地方官员对朝政得失不敢直言,喜欢采取一种变通的方式表达意见,感觉朝政清明,就找一些理由上报吉祥的瑞兆;如果感觉朝政失当,就经常上报一些灾荒之类的恶兆。说到底,就是借助各种符谶来表达民意罢了,没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至于王莽给哭得凶的人升官,完全是颠倒是非,设身处地地想一想,无论是谁,都不可能这样做。唯一能够讲得通,合乎逻辑的解释,是因为王莽曾经救济了大批的穷人和书生,这些长安百姓死心塌地要追随王莽,王莽才收编一部分人进入卫队。再说大新朝有一位著名的将领名叫庄尤(严尤),就因为他追随王莽,结果一念蹉跎成瓦裂,一生功名都被淹没在历史长河当中。仔细考察后才发现这是一个军事奇才。在中国历史上,为了对付边远少数民族的袭扰,不少朝代都费了很大的心血去应对,就算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也为此把国家拖累得近于崩溃。但这个庄尤,仅以三万人马,几乎兵不血刃,突袭了盘据东北的高丽政权。想想后来的隋炀帝,为了征服这个民族,最终闹得自己脑袋搬了家。对照起来看,庄尤的赫赫战功就更令人称道了。大新朝命运的转折点是昆阳之战,当时的主帅王邑哪怕听从庄尤一次建议,也不可能一败涂地,但是历史却不是这样。历史总是沾染了太多的尘埃,历史总让人悲哀,一个熟悉历史的人,一定会被深深的痛苦所困扰。

读书不仅要书里书外一起读,也要善于正反两面一起读,与生活实践联系起来读。这里说的正反,并非顺序上的正反,而是内涵上的反正。比如,《孙子兵法》讲知已知彼、百战不殆。那么反过来讲,自己的底细如果被对方模透,就很容易处于必败之地。因此,兵法不仅要算敌算已,而且要隐真示假巧施诈术,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兵法无所不在,做人做事也经常闪耀兵法的光辉。一篇好的文章,谋篇布局机关重重,前呼后应,左右关联,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虚实相济,悬念迭出,这跟兵法又有什么本质上的不同?再说人事,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万,必有坏蛋。有的人一眼就能看透深浅,人品、境遇如何,一句话、一个表情就表露无遗,入门休问荣枯事、观看容颜便得知,说的就是这个理。有的人城府极深,海枯终见底,人死不知心。跟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自然是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总之要根据对象随机应变,逢人只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这不也是兵法的翻版吗?除了做人做事,再进一步讲,社会政治经济领域之中也不泛权谋之术,能否洞察其中的玄机,全靠悟性。世间万物,一理相通,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是提高读书学习效率的重要法门。

第四、读书学习要善于融会贯通与系统集成,这样才能升华成为带有哲理的创见

我们看到的任何事物,首先表现为某种现象,但现象背后都应该隐藏有深刻的哲理。读书学习不能被文字表面的含义所拘束所迷惑,要善于从字里行间寻找带普遍性和指导性的东西。如果只是在寒窗孤灯下诵读那些破烂发霉的书经,不能吸取营养为已所用,不能究天人之变、成一家之言,那只会空耗岁月。我们常常听到一句话,看到一句话,说“新官上任三把火”,不少官员一上来就喜欢踢几脚。原因何在?我以为,烧三把火不完全是为了树形象,将相关事例归集起来分析,就可以发现最主要的“潜规则”,这样做能够变被动为主动,变不利为有利,既然别人搞的一套吃不透模不准,那不如我自己搞一套,让别人跟着我的路子走,这样便于把主导权抓回来。当然,三板斧要砍得是地方,偏了不行。如果纯粹是逞官威玩三板斧,既非先发制人又非后发制人,那就没有什么策略可言,自当别论。举这个例子是想说明,要善于从某一类事情中发现共同点。但有时将不同时期的例子放在一起比较,也能悟出些道理来。比如史书中记载,西汉文景之治,钱烂在少府,粮食霉在仓库,文景帝都不肯提高俸禄。而到了王莽大新朝初期,府库中有点节余就忙着散发出去,一片善心想做好事。结果口子一开,财力不够,难以持久,想要勒紧口袋或者搜刮民财时,就算你把心掏出来,也没人会理解你。就是这个王莽,一心改革为苍生谋福的谦谦君子,一个在二千年前就想搞社会主义变革的理想主义者,最后却落得个身死国灭为天下笑。历史两相对照,为什么一个抠门的人做成了善事,一个大方的人却成了冤大头?说明统治者的出发点与结果可能完全背离,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本以为很好的事情,也难免出现难以预料的后果。对任何事物的评价都并不简单,切不可自以为是。

第五、读书学习是为人生目标服务的,我宁愿追求一个淡泊名利的人生

人生本就是一道大棋局,如何走好这盘棋要及早规划。人生在世有意义的事情很多,比如建功,比如树德,比如立说,比如艺业,次一些就是纯粹养家糊口,最差的则是终其一生仍不知其所当为。但要建功须得有一处施展抱负的舞台,要树德须得有坚韧不拨的意志,要立说须得仰仗渊博深厚的知识,要艺精一门也得要有很高的悟性。每个人的性格特点不同,阅历不同,知识积淀不同,人生方向也就有所不同。如果不能认清自己的优长,一味追随大流,那人生多半要陷于困境。只有综合分析自己的性格、爱好、阅历和知识储备,才能破除人生迷雾,找到正途或捷径。

当然,要客观地评价自己也绝非易事。我们如果留心杂志上的学术文章,经常会发现,有时一篇几千字的学术论文,甚至支持不了一个学术观点。所以,我也不相信年度总结那薄薄的几张纸能够勾勒出一个人的灵魂来。如果真想做到这一点,我建议不妨先去写一部带思想性的长篇小说,它不仅反映作者的写作灵感,而且反映作者的灵魂世界,透过那一批血肉丰满的人物群像,可以洞察作者灵魂世界的各个侧面。我们对自己的把握也应该像看小说一样,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善于从各个侧面去审视、分析自己的思想构成。你会发现自己的灵魂深处,居然有那么多从未察觉的东西,一个真实的自我摆在眼前,可能自己都不认识自己。

虽然古往今来,才智之士多在仕途上发展,但仍有很多人因为种种原因隐退下来,不与时人争一时之短长,赋诗作文、默默耕耘、痴迷艺业,但这些人未必没有成就。即便是那些在仕途上发展的人,譬如苏氏三大家、欧阳修、王安石、司马光等等,真正让他们名垂后世的,不完全是他们的政绩,很问也不错,都是追求事业的一种方式。只要不让一身才学用非其所,尽付东流,做什么工作都一样。一句话,人生的道路千条万条,本无高下之分,完全不必把自己束缚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

醉心于做学问、写文章是不是就很好,也不一定。因为世间之事,总是有利有弊。得其所利,必虑其所害,乐其所成,必顾其所败。每一个人生都应当有追求目标,这种目标妥当与否,取决于自己的利弊权衡。我相信,一个善于将不利因素最大限度地压制或者逆转,把有利因素运用到极限,在困厄当中始终看到光明和希望的人,才是通达世理超月兑凡俗的人。这样的人,世间万物尽在自己掌控之中,人生定位一定非常精准,因为他知道自己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能够毅然决然去走自己的路。相反,一个鸡肠小肚的人,心胸狭窄容不下一根针尖。他不会去关注人生目标,注定干不了大事,人生也不会太精彩。我们不希望任何人整天小肚鸡肠地琢磨别人。

追求物质生活的丰富,效用是有限的,不如追求淡泊的心境。很简单的一个例子,在物质生活并不丰裕的时候,会感到一粥一饭都很满足,但到了现在,物质生活丰富了,反而茫然无措。所以物质追求虽然是最基础的,但的确不是最重要的。人生最重要的追求,还是精神追求,还是知识学问。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做学问、写文章肯定是枯燥的,但只要能够沉浸其中,就会发现这种生活其实也充满了乐趣。你能够感到与数千年间的历史人物都是朋友,你会觉得那些人就活生生地存在于你的周围,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思想交流,这种触及灵魂的思想交流弥足珍贵。有了这样一笔丰富的精神财富,现实生活中的很多困惑都能淡然处之。

人生苦短,做不了几件事情。除了鸡毛蒜皮的小事,真正要做一件像样的事,可能就得耗费三五年甚至十来年的时间。一个追求事业的人绝不会把有限的生命用在那些毫无意义的事情上,他一定会集中精力抓住主线,去安排自己的点滴时间,时间是不可以浪费的。否则,必定会深深自责。我想,人都是生活在历史当中,每一个人最终都要成为历史,不能只顾身前投机钻营,还得尽力为身后留一块心灵墓地。人一辈子一定要努力去做哪怕一两件有意义的事情,能够让后人记得我们的事情。即便不一定成功,总比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混日子要强。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当我们生命终结的时候,要能够对自己说,我这一辈子曾经奋斗过,就算终究不过是当了一块铺路石,也起码为来生奠定一个好的起点。

在这个黄钟毁弃、瓦釜雷鸣的错乱年代,居庙堂之高不如处江湖之远。细想起来,不少才学高明的同学同事穷愁落魄远甚于我,有的甚至已经作古,来如风雨,去如微尘,相忘于江湖之上,湮没于草莽之间。与他们相比,我至少还可以夜深掌灯观青史,与古人笑论千秋。回想少年时代壮志凌云的豪情,再看如今事事难堪的境况,满腔热血尽成笑谈。人生落寞,夫复何言。乱七八糟扯了这么多,很多观点大家不一定赞同,这也很正常,因为信者恒信,不信者恒不信。不过,说真方也罢,卖假药也罢,到此为止。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昆阳之战·佛缘最新章节 | 昆阳之战·佛缘全文阅读 | 昆阳之战·佛缘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