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帝国的兴亡 哭泣,巴巴罗萨的哀嚎之卷 第一百十三章 列宁格勒(10)

作者 : 终结与新的开始

对于任海济来说,42年德军在苏联的军事行动最大的敌人就是时间。

必须趁着苏联人还未喘过气来之前,继续给予他们重大打击。只有这样在43年,44年德国才有稍微喘口气的机会。同样,这个以列宁格勒为目标的军事行动,最重要的也是时间。趁着苏军还没从冬季反攻中缓过神来,一举占领列宁格勒,打通与芬兰的路上联系。赶在朱可夫被重新招回苏军最高指挥部前,在整个战场上赢得一定优势。

从整个战场上来看,列宁格勒的重要程度远远比不上斯摩棱斯克与斯大林格勒。它既不是通往莫斯科的交通要道,也是防御经济特区的咽喉。除了打通与芬兰的路上联系这个几乎可以忽略的政治利益外没有任何实际意义。硬要说的话,以列宁格勒为据点,牵制住苏联西北方面军可能是这个城市在军事上的唯一用处。不过任海济以列宁格勒为目标,是因为他还有个野心,一个更大的野心。

德军在距离合围斯摩棱斯克只差一步的紧要关头,居然突然调头北上。苏军被这种诡异的行动搞得丈二金刚莫不着头脑。

科涅夫不停指挥着加里宁方面军加强防守,同时将德国人的异常举动一字不拉地送回最高统帅部。

斯大林,伏罗希洛夫,沙波什尼科夫,瓦杜丁等人围着科涅夫送来的报告一筹莫展。没有人能从德军的异常行动中推测出德国人到底想要干什么。

总参谋长沙波什尼科夫整天坐在办公室内,盯着前线送来的报告,与瓦杜丁等人不停猜测德国人的目标到底是哪里?他们这样不顾后勤补给线,一路向北前进的反常举动让他与瓦杜丁在意见上产生了分歧。

沙波什尼科夫认为,德军的目标依然是斯摩棱斯克。他们的举动是在迷惑正面苏军。因为受补给线限制,德国人不可能真的绕开斯摩棱斯克,在数千平方公里的苏联土地上随意奔跑。

瓦杜丁则认为,德军的目标很可能是斯摩棱斯克东北方的托罗佩兹或者是维里基耶路基地区。为的就是占领那里的铁路线,在切断斯摩棱斯克北侧的补给线的同时,利用这条小小的铁路从维捷布斯克向自己运输物资。然后以维亚济马为目标,向41年那样,再编织一个巨大的包围网。

沙波什尼科夫的判断看得比较近,也比较细。他准确的判断了德军目前暴露在斯摩棱斯克面前那条脆弱的补给线不可能支持起德军长距离的活动。

瓦杜丁的判断看得比较远,设想比较大胆。他是以德军补给线能支持的最大活动半径来判断德军的行动。属于深谋远虑的那种。

当然在沙波什尼科夫眼中,瓦杜丁的判断属于“杞人忧天”。而在瓦杜丁眼中,沙波什尼科夫的判断则属于“过于乐观”。

虽然在德军的最终目标判断上,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元帅与一个精力充沛的军事新星产生了争执,不过这并不代表着两人在目前局势的判断上产生异议。两人一致认为对于目前局势最好的作法就是让加里宁方面军加强防御,就算不能完全阻止德军推进,也一定要延缓他们的前进速度。而在斯摩棱斯克城内的西方方面军则立刻出击,从后方袭击那些不顾后方,向北猛冲的德军。

这个完全正确的作法原本应当在第一时间立刻执行,可当斯大林一看到让驻守在斯摩棱斯克的西方方面军部队弃城而出后犹豫了。沙波什尼科夫与瓦杜丁不知道他们的最高领袖在迟疑些什么,只是不停催促斯大林立刻下达主动出击的命令。结果斯大林说了句:“让我再想想。”让两人在当天空手而回。

斯大林在顾虑些什么,恐怕只有伏罗希洛夫一人明白。

斯大林见合围斯摩棱斯克的北侧德军突然掉头北上,原本想立刻同意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议。可是一看到南面的德军还在,就又犹豫起来。当天晚上,斯大林在自己的办公室内单独会见了伏罗希洛夫。

伏罗希洛夫非常赞同沙波什尼科夫的建议。他主张立刻出击,与加里宁方面军一起消灭德军最后的有生力量。在42年,将战场上的主动权牢牢握在苏军手中。可是斯大林还是担心德军北上的行动仅仅只是诱敌行为,等得就是苏军主力主动出击,然后乘斯摩棱斯克城内兵力不足,一举夺回斯摩棱斯克。

好吧,其实斯大林最担心的是卡廷森林重新落入敌人手中,在反法西斯同盟中留下一道不可修复的裂痕。苏联还需要来自英国的援助——至少在那些东迁的工厂恢复正常运转前还需要来自英国的援助——哪怕这些援助对于整个苏德战争来说有些微不足道。

伏罗希洛夫不停地劝斯大林,不要放过面前这个大好机会。一旦德军冲破加里宁方面军的防御,那时候再出击就太迟了。德国人很可能将这支主力部队又安全撤回德军占领区。

第一天,斯大林没有达到明确的追击命令。

第二天,苏联大清洗中剩余的另一名老元帅布琼尼带着他标志性的大胡子走进了斯大林办公室。这个脾气火爆,秉承苏联红军一贯进攻思想的老元帅说了句:干他娘!干翻德国鬼子!(一大段话的精辟概括)让斯大林下决心让西方方面军展开追击。不过他只允许动用一个集团军的兵力,其余依然防守斯摩棱斯克。

斯大林的决定让沙波什尼科夫与瓦杜丁吓得跳了起来。两人化了整整一下午时间向斯大林解释德军的北上部队至少有4个集团军,其中还有两个是装甲集群。只有一个集团军的苏军进攻部队简直是送羊入虎口。于是斯大林又犹豫了。

整整一天斯大林将自己锁在办公室内,伴随他只有不停燃烧的烟斗。

第三天,斯大林终于同意让防御斯摩棱斯克地区的三个集团军向北移动,与加里宁方面军一起合围德军。不过他依然强调,如果遭到德军强力反击,立刻撤回斯摩棱斯克。无论如何斯摩棱斯克都不能落入德军手中。他同时命令在后方负责防御斯摩棱斯克至维亚济马地区的苏军向斯摩棱斯克移动,争取在短时间完成防区转化。

牵一发而动全身。防御斯摩棱斯克至维亚济马地区的苏军前往斯摩棱斯克驻防,那就必须有新的部队来防御这些地区。就算知道以德军现有的补给能力来看,他们不可能跑到维亚济马,沙波什尼科夫与瓦杜丁也不敢有丝毫大意。于是原本预定前往列宁格勒换防的两个集团军匆匆停下脚步,改道前往维亚济马。42年的苏军,其实与他们的对手相差无几,在兵力调动上也是捉襟见肘。毕竟要防御的土地面积太大,而负责防御的又是一群菜鸟。必须在局部地区形成数量优势,才能阻挡住凶猛的德军。等来来去去折腾完,补给线全部安排完毕。已经过去了6天时间。

在这6天时间中,加里宁方面军被打得节节后退,一支靠近德军防线的3万人苏军部队被德军包围。古德里安装甲集群还在不顾一切的向北猛冲。

在这6天时间中,一份来自乌克兰的电报被送到斯大林面前。电报是由朱可夫发送的。

与北面,中央不同。南面的乌克兰显得较为平静。曼施坦因与朱可夫分别在最前线互有攻防。总的来说,朱可夫略胜曼施坦因一筹。不过受后勤补给限制,朱可夫的南方方面军进展缓慢。

在斯大林与沙波什尼科夫决定以波罗的海三国为冬季反攻主要目标后,朱可夫这里的补给几乎陷入了停顿。而他的对手曼施坦因虽然同样受补给困扰,却靠着优先补给的特权在乌克兰的平原上充分发挥全装甲部队的机动优势,通过不停骚扰成功阻止了南方方面军的推进。朱可夫见自己这里士兵疲劳,补给不足再继续打下去有向“烂仗”方向发展的趋势,于是干脆下令部队停止进攻,开始休整。而被朱可夫压得有些喘不过气来的曼施坦因也见好就收,将部队后撤后非常有默契的与苏军对望。似乎双方都指望能靠眼神来杀死对方。

对面德军非常有默契的同时停止了军事行动。朱可夫有足够的时间来审视整个战局。在3月24日德国中央集团军群在沉寂了近半年后不等大地干燥,便再次发动猛烈攻击的行为立刻引起了朱可夫的重视。朱可夫一人不停推演了数次后,得到一个另他自己都为之恐惧,同时也感到好笑的结果。

德军的目标很可能是斯摩棱斯克北面的卢基或者是更北面的霍尔姆。目的是在今年年内一举砸断西北方面军的左臂,迫使列宁格勒失去牵制德国北方集团军群的作用。而北方集团军群的出击,很可能是在中央集团军群的配合下,合围那些爱沙尼亚境内的苏军精锐部队。之后反攻列宁格勒。

不过在得到这个结果后,朱可夫又突然对自己的判断感到好笑。德国中央集团军群不顾后勤补给,狂奔220公里去占领霍尔姆?还没等他们跑到那里就会先被占据着斯摩棱斯克的西方方面军一举端掉他们的后勤补给线。就算补给线不受威胁,在泥泞的土地上他们也跑不出每天30公里的速度。加里宁方面军的科涅夫有足够的时间重新调集部队。对于科涅夫的能力,朱可夫还是抱有绝对的信心。再后退一步,即便德军能跑过这220公里,顺利占领霍尔姆,他们此刻也已经是筋疲力尽。他们考什么来支援北方集团军群的行动。

朱可夫觉得自己有些“杞人忧天”了。不过他还是将自己的判断通过电报形式递交给了斯大林。

朱可夫自己都觉得自己的判断属于“杞人忧天”,斯大林与沙波什尼科夫同样认为朱可夫是吃饱了饭没事干,属于瞎操心那种。“劳师以袭远”的最终结果只有“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德国人的目标如果真是霍尔姆,唯一的解释就只有:他们的指挥官是个疯子。

趁对方后方空虚,长途奔袭的战略只适合小规模精锐部队。某些在理论上可行的东西,往往在实战中根本行不通。如果他们真敢这么做,苏军很乐意给他们一个教训。

嗯……好吧。任海济其实就是个疯子,就是个“只会理论”的家伙,就是个“安东尼·霍克之流”……

-----------------

安东尼·霍克:田中大神笔下《银河英雄传说》中自由同盟的参谋长。就是这个只会理论的家伙在杨威利占领了伊谢尔伦要塞后主张反攻帝国。结果对困难估计不足,导致自由同盟诸多名将阵亡,自由同盟从此一蹶不振。

“安东尼·霍克之流”:在终结众多兄弟中,用这个称呼指代理论分数很高,实战一团乱的人。比如在本书的同名游戏中,最初考试考了满分,最后非故意,非自愿打出历史结局的人(战略胜利太少)^_^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千年帝国的兴亡最新章节 | 千年帝国的兴亡全文阅读 | 千年帝国的兴亡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