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年代 卷一 辛亥风雨 99 先声(三)

作者 : 光景

一碟碟堆尖的干果、点心端上来,还有刚沏好的正宗洞庭湖君山毛尖。汤化龙掀开茶盖,蒸气升腾,君山毛尖独特的草木清香扑鼻。

他与蔡辅卿等人品茶之余,饶有兴趣的看着宋教仁和冯小戥的争论,这已经是全场的焦点。同盟会这个松散至极的组织,给了他们太多可钻的空子。

宋教仁说的都是货真价实的事实,而洋人在华的实力也只会比他说的更强大,但是冯小戥脸上的不屑也越发的明显,他此刻的脑子里全是李想灌输的亮剑精神。

“我们革命党人,怎么能够畏惧洋人的船坚炮利。如果连你和洋人亮剑的勇气也没有,还有脸闹革命吗?”冯小戥朗声道,“你给这个衰亡的民族找了太多沉默和退让的原由。一味的沉默和退让,只会使这个民族一步步走向灭亡。这个沉默的民族需要一个声音,用力的呐喊出来,唤醒沉睡国民,这才是救国救民的唯一途径。洋人船坚炮利,我们便用身体筑造新中华民族之长城,用鲜血浇铸新中华民族之魂魄。”

冯小戥言语振奋,文弱的一介书生爆发出桀骜的锋利。面对帝国主义的强权,他们绝不服输,依然干练坚决的反抗到底。虽陨身不恤,然百折不回。即使心中的理想只是依稀微弱至极的希望,他们依然会愤然选择血战前行。

中国人的脊梁骨被满清压制三百六十余年,又被洋人压制半个世纪之久。汉口的事件,证明中国人的脊梁骨没有把他们压弯。

冯小戥如此激进的言论,把宋教仁气得不清,怒道:“匹夫之勇。与洋人的和平相处,也只是权宜之计,国家的领土、主权自然迟早要收回来的。你现在的行为是在把洋人推向清廷,推向袁世凯,为革命树立本可以避免的强敌。”

宋教仁也知道,帝国主义列强都不愿意看到,也不相信正在中国发生的革命会取得胜利。虽然革命阵营方面竭力表示他们并不打算得罪外国,

并无“排外”的意思,但是帝国主义列强不无理由地担心,打在他们的走狗清朝政府头上的革命大棒有可能直接打到他们的头上来。

在武昌起义后十一天,洋人们的担心终于成为现实。同盟会苦心经营,才使得洋人保持的脆弱“中立”态度发生重大倾斜。虽然东西列强没有出兵干涉革命,西方列强正在加紧抢夺通商口岸的关税权;日本更是出兵满洲,占据铁路沿线要地;俄国也出兵外0蒙,策动外0蒙0独立。宋教仁等人皆是普遍认为,洋人出兵干涉革命,是迟早的事情,这给宋教仁他们带来极大的恐慌。

黄兴听着两人的争论,连报纸也看不下去,也不免担心的说道:“现阶段的革命形式必须以反清为主,不宜扩大化。革命力量毕竟还非常脆弱,北洋军的反扑已经使我们穷于应付,再竖洋人这样的大敌,只会使革命招来太平天国之败。”

太平天国时期,侵略中国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中立”的烟幕下武装协助清皇朝把革命镇压下去。庚子年,八国联军更是公开侵入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

冯小戥一步不让的说道:“但是现在的形势既同太平天国革命时期大不相同,也同义和团运动时期大不相同,帝国主义列强不可能沿用老的办法来解决他们所忧虑的问题了。”

总是有人固步自封,以旧的历史知识来解释新的历史问题。冯小戥与李想一路走来,受其现代思维的熏陶,早摆月兑教条主义,经验主义的束缚。

“那你到说一下,现在的形势与当初有什么不同?”一直沉默不语的汤化龙突然开口,他现在越来越想知道李想胆敢做出这样冒险的举动,简直便是把自己推向悬崖。李想表现的向来是胆大而且精明,他掏空武昌银库,果断放弃争夺武昌权柄的机会跑去汉口,当时看似冒险,事后他们思量,却是极其精明的决定。如今李想在汉口一家独大,他们咨议局统计被李想卷走的款项,仅帐面金额竟达四千万之巨。如今红楼里的人,是想起李想莫不咬牙切齿。

汤化龙闲适的靠在椅背,目光看似温和,却隐藏着别有用心的阴冷。

汤化龙此一问,才使宋教仁等人醒悟,李想的行为,原来并不如他们表面所看到的莽撞,造次。一双双别有用心的眼神,如风剑霜刀,落在冯小戥的身上。

冯小戥也不是没有看出他们的别有用心,桀骜不驯的眼神如刀一样回敬给他们。“此时,欧洲帝国主义列强已经深深地卷进了协约国和同盟国的相互冲突中间,它们很难在中国实行共同的军事行动。而且如果对中国进行武装干涉,最靠近中国的日本和俄国必然处于最有利的地位,这是西方列强所不甘心的。”

这只是冯小戥的推论,或者只是李想的推论,从在座诸位似笑非笑的表情看,他们也不怎么放在心上。

汤化龙笑道:“这种平衡只是在革命没有触犯洋人利益的情况之下才能保持,如今洋人在汉口失利,这样微弱的平衡即被打破。”

诚然如他们所料,这不是帝国主义干涉辛亥革命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原因是大势所趋,这种趋势正在慢慢的显现。各省响应起义风起云涌,革命潮流越发汹涌,从武昌起义以后,革命的火焰迅速烧遍全国。清皇朝的统治已经在人民中普遍地失去信任。尽管这个革命有许多弱点,但它的基础是在卖国腐朽的清朝统治下活不下去了的几亿人民。

许多本来与革命毫无因缘的官僚、政客、军官、绅士纷纷跑到革命旗帜下来投机,这固然造成了革命队伍中鱼龙混杂的情形,但也是革命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潮流的一个表现。但是国内复杂革命形势,却是冯小戥不愿意开口提及的一个原因。

这样的革命潮流是不可逆转的,帝国主义也在害怕。用少数的外国军队来扑灭这场革命火焰,不但不可能,而且还有促使这场革命发展为远比义和团运动广泛得多的“反对外国人的运动”,也就是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危险。

虽然帝国主义开始是以“中立”的形势,小心谨慎的对待革命,有暗中与袁世凯苟和,企图辛亥革命变质。如果各方势力都是顾虑重重,历史只会按着原来的轨迹前行。但是被胆大包天的李想不是一个会犹豫顾虑的人,他莽撞的在汉口掀起反帝国主义运动的开篇。他打乱了同盟会的阵脚,也打乱了洋人的阵脚,也打乱了袁世凯的阵脚。使得各方势力都出现了手忙脚乱,局势比历史上的辛亥更要混乱,而且复杂百倍。

冯小戥心中冷笑,有些情报是该给他们共享,也免得他们胡思乱想,也使天下会的本事。“日本便想借汉口事件对中国局势实行武装干涉,它向列强探询,

可否由它就近出兵中国,以“保护各国在中国的权益”。英、美等国反对这种做法,它们认为,如果必须进行武装干涉,就应当由列强协商一致,共同行动。但是日俄也知道,因为欧战处在爆发的边缘,庚子年那样的共同行动是不可能再发生。日俄两个遂撇下英美,第三次修订《日俄密约》,再次在关外划定势力范围,并约定满洲发生革命,两国共同出兵干涉。之后俄国还乘机派兵到库伦(今乌兰巴托),勾结那里的王公活佛,制造了外蒙古的独立;日本增兵东北,占领满洲铁路要道。正是在这种情形下,袁世凯的出场受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欢迎。帝国主义列强,尤其是英国、美国推动清皇朝起用袁世凯起了很大的作用。必要关系。”

这些军事与政治情报已经使在座各位惊诧不已,除此之外,冯小戥还有更给力情报。“由于伦敦、巴黎、纽约的资本家发现,在像美国和阿根廷那样的较新和人口较少的地方,有更好的机会,西方对条约口岸中国的投资依然处于不重要的地位。当旗昌洋行的.福布斯在1845年以后,把从鸦0片贸易中获得的利润向美国的中西部铁路投资时,他是在追求赚钱的机会,能赚取暴利的机会。这种机会在中国除了鸦0片之外,是找不到。因此,帝国主义其心不一表露无疑,而汉口这块鸡肋,更是不值得他们出兵。你们所认为的八国联军侵华,和戈登流氓军团参战,是不可能发生的事。”

冯小戥所爆料如此详细的帝国主义情报动向,总算使他们震惊了一把。一刻短暂的沉默之后,汤化龙和蔡辅卿等,轰的一声议论开来。如果冯小戥爆料的情报属实,那么汉口的利益就算是收回啦。如此,更是坚定他们把李想赶出汉口的决心。

“即使如此,但是汉口因为租界的特殊地位发展起来的港口。在失去租界的特殊性之后,汉口又将如何发展?”蔡辅卿迫切的问道,这些大商人最关心的便是这个问题。如果拿到的是一座死港,他们白忙活一场?

在租界,中国资本与外国资本在这一发展中混在一起;买办是外国商号的实际经营者,而不仅仅是雇员。条约口岸是中外联合完成的。洋人以他们的方式,谋求一种公开关税税则和无特许垄断事业的自由、开放的市场——不让中国的官僚们插手。他们那些具有中国作风的买办了解当地私人利益集团和关系网络,常常在要求外国人的自由贸易特权时,能够利用复杂的中国官僚政治结构和社会等级制中的必要关系。

刘歆生便是因为他是汉口哥老会的头子,成为洋行的卖办,进而发展成为汉口巨富,当然,他后来与李想更是是他的财富膨胀到了极致。而李紫云也是因为代理洋人的鸦0片,积累起巨大原始资本。在各个通商港口,这样的人物永远不会少,上海滩大名鼎鼎的青帮头子黄金荣,还有现在还在黄金荣手下当马仔的杜月笙,他们也都是这样的人物。

这是一种畸形的共生关系,汉口租界的收复,使蔡辅卿等商人感到莫名的恐惧。

冯小戥一声轻笑,答非所问的道:“沿江的汉口五国的租界大道绵延几英里,在道路和人行道之间有树荫和草坪的优美的林荫大道。每个下午,外国的社交界聚集在赛马俱乐部喝茶,然后是打网球或高尔夫球。汉口有十八孔的高尔夫球场,是亚洲最好的一个。有阳台的俱乐部房——内设游泳池、游戏室、衣帽存放柜和一间大茶室——有一个著名的长酒吧间,在长江巡逻的洋人炮舰的军官们常常光临此地。这是一种考虑周到的目不暇接的生活,根据鲜明的阶级界线分化了。一个人之出名,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职业,

加入哪个俱乐部,和拥有多少匹种马。犹太人、葡萄牙人和欧亚混血儿过着一种隔离的社会生活。虽然一小批犹太商人在汉口一般地说过得不错,但葡萄牙人和欧亚混血儿承担了商行中大部分做日常工作的低报酬职务,如文书、店员和秘书。汉口还有一群洋人的流浪汉、处于困境的水手和事业上失败的可怜虫。洋人社会金字塔的底层与邪恶和犯罪的下层社会,在条约港口生活的这些人很少被人注意,但它们也是洋人存在的组成部分。”

汉口,这个富人的天堂,穷人的地狱,在冯小戥叙述中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开在众人眼前。这条定律不止中国人,也适合于洋人。冯小戥说到这里,众人似乎已经明白了他意图,而如今的汉口也正是这样做的。

此刻宋教仁突然问道:“为何汉口军部一个人也不见?”

宋教仁问得突然,问得严重,这间包间里面突然变得鸦雀无声。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理想年代最新章节 | 理想年代全文阅读 | 理想年代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