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我是康熙 六.继续 皇帝与情节 134. 天灾人祸

作者 : 庄自在

168年的仲夏季,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是喜忧掺杂、备受煎熬的时期。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

当康熙初初得知卫氏怀孕、尚来不及欣喜之余,便听说因内宫嫔妃倾轧、差点失去那个孩子。当康熙在南书房坐等了两个时辰,终于得喜报知,成嫔又为大清皇室诞下一位健康的小阿哥。添丁入口且母子均安,自然是令人高兴地消息,然而康熙皇帝还来不及替七皇子想名字时,江南诸府却陆续传来邸报,奏称江南一带入夏大水,平地高数尺,邑田全淹,秋收不能。

康熙皇帝望着御案上一如雪片纷至迭来的折子,登时心火骤升,彻夜难寐。原本以各地方官居功揽财、报喜不报忧的惯例,坐在紫禁城里高高在上的君王,或许还不能及时得知千里之外平民百姓被水淹的疾苦,偏偏此时也是赶巧,皇帝派得钦差大臣汤斌和副使纳兰成德,正耽搁在江南道,催缴大小官员的白条欠银。

豆腐汤擎着一张京中传来的黄绫圣旨,逼得众多官员们四处典屋卖地筹措饷银。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此刻风头上,不还也实在不行,圣旨有令,清清楚楚写得明白,还不上欠款就把顶戴革去,那可就一辈子再没有翻身捞钱的机会了。目下最最要紧之事,暂时先得把亏空填上,哪怕是挪东墙补西墙,借高利贷也是必须的。

只三五天工夫,有投机者便衍生出一门新的金融工具,形似短期拆借,利率百分之二百至五百不等,放款对象专门针对的是江南道各处知府、同知、知州、盐运司副使、盐课提举司提举诸多官员,只要有田产铺子或饰抵押,但凡顶戴官位还在,只要钦差大臣一走,本钱肯定是收得回来的。

人算俱不如天算,老天爷憋屈地掉眼泪了,哭得稀里哗啦。

苏州夏大水,大疫。吴县雨。

江阴六月大雨积甸,平地水高数尺,漂没庐舍,人死者不可胜计。

无锡大水,漫及惠山之麓,田尽淹,民庐多坏,舟行不循故道,百姓饥不聊生。看小说就到叶子悠悠~

常熟大水,平地高数尺,行船入市,田庐漂没。

吴江五月六月大雨,七月连雨数十日,八月复大雨。

昆山八月二日夜大风雨彻旦,民居中积水,米价踊贵,二十三日雨五昼夜,禾苗苗俱淹。

太仓雨累月,木棉禾豆皆烂。

青浦五月大水,八月大疫。

湖州夏秋大水,八月太湖溢。嘉兴大雨水溢。

上海夏五月大水,浦溢,八月三日骤雨连宵,浦潮陡涨,冲圮南城数丈,压死居民七人,城内水深五尺,船行田中。

松江、华亭夏五月大水,浦潮溢。

丹徒、丹阳、金坛、武进、宜兴、溧阳大水。

……

起初几日,汤斌同纳兰成德还絮叨一句,下两场雨毕竟平添些许凉意,把因点数欠银催债的躁郁消去几分,待大雨连下五日不停,米铺中的大米从每石一两二钱,偷偷涨到每石一两八钱时,汤斌心知不妙,立刻把此事写了奏折上报京城。

然而十日之后,待京中户部下达给江南诸府县,严密关注江南米价浮动的批文到达个府县案时,大米价格已经上涨到每石二两三四钱,且有市无货的地步,连生火煮饭的干柴都难觅,更别提油盐等稀罕吃物了。

水患灾情最严重的地方,穷苦人家的茅草屋早被冲得一干二净,地主富户稍结实的砖木楼阁,也淹没地只余下一个房梁尖顶,甚至连当地最豪华的知县衙门也被大水无情浸没,顶多留那堂上一张[明镜高悬]的匾额,犹在水面倒映成辉……。腿脚慢的,尽数被冲走了;会游水的或许能爬去山坡上苟活;更多的百姓,都是父母妻子死散,流离失所……。

在如此严峻的形势下,等待下达赈灾的行动指令,已经来不及应对江南大水突的灾情,汤斌同纳兰成德一道,押运着先期收缴的二十万两饷银,分别赶赴最近的安徽、江西两府,大批量采购米面盐货……。

康熙坐在南书房里着急上火,愁得嘴巴都起泡时,却又收到一份安徽知府弹劾钦差大臣汤斌的奏折,主旨概述一件事,汤斌擅自把皖南当地几户囤积粮食的富家主,给收监了。老汤在买米面时,顺便还把几家哄抬米价的粮铺,给查禁了。

当地知县、知州府衙门口,聚集了一大堆前去告状的富户粮商,有教育背景的人写出来的讼状就是有文采,有理论依据,言称钦差大臣仗势欺人,欺行霸市的武断行径,是有辱朝廷颜面,有违圣人教诲的。

康熙看完折子,总算能苦中乐一会儿。

……

明天部门加班,没时间写。

[更多最新章节请登陆.才子阁U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重生之我是康熙最新章节 | 重生之我是康熙全文阅读 | 重生之我是康熙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