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在乡村 继续学习

作者 : 北海苍梧

江上平还没有伤感的情绪里走出来,就在大家的掌声里羞涩地走到了前面——革命烈士纪念馆的台阶上。

“同学们,今天一踏入这座烈士陵园的大门,庄严肃穆之情油然而生;诵读完革命烈士诗抄,我为自己在H市读书而骄傲自豪;参观过烈士墓、革命历史纪念馆,我被英雄们的不平凡事迹深深感动。

今天,风轻轻、云默默,我只想说一句——青山有幸、来者有缘!”

同学们好像突然回到了“五四运动”前后,纷纷举起右手,高喊着“青山有幸,来者有缘”;恍惚间,江上平也感觉台阶下站着的每一位仿佛都穿着长衫,围着白色长围脖,右手打着小旗,自己也跟着喊起了“青山有幸,来者有缘”。声音在山间回荡,就好像烈士们也听到了呼声,传来了林间的松涛阵阵。

终于,声音停了下来,言已尽,意无穷,大家自觉地又排成队,向学校走回去。走了很远,队伍才有了声音,不知是谁说的“青山有幸埋忠骨,来者有缘吊英贤,”同学们才有了唏嘘之声——唏嘘的不再局限于烈士,也唏嘘起了这位刚在校园里火起来的“新星”,看来没等演讲社培养,江同学就已经成了一颗冉冉升起的新星。

我们应该骄傲却还没有骄傲起来的江上平同学却很快地谦虚起来,从内心到外表到表现出来自己还得深刻学习的精神——遭遇了迎头一棒,来自校报的无声大棒,嘴里默默念叨的是“朦胧”二字。

原来最近江上平看了一些现代诗歌,自己背得最熟炼的当然就是那首戴望舒的《雨巷》;又想着语文课上学来的“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等,就迷迷糊糊地写了一篇文章,拿到校报编辑处一看,编辑就笑了。然后和江上平唠了一会,问道最近在看什么书,最后告诉江上平这篇文章主题不够明确,寓意朦胧,不适合学生书写,更不易于读者理解,“多看看现当代大家的散文,尽快走出‘朦胧’的误区。”

过了一段时间,江上平在送同学的作品的同时,又拿出了两篇自己的作品,结果还是“没有走出‘朦胧’的误区”,江上平一蹶不振,对学习也缺少了自信心,对于写作有了畏惧心理,就连去图书馆看书也不知道看什么书好了,忧郁包围了江上平的生活,以至于演讲社的活动都两期没有参加了,很多同学都对他有了埋怨。

偃旗息鼓的时间里,江上平在没有耽误学习、家教的前提下,一头扎进了图书馆,开始了对中国现当代散文的阅读、思索、学习。各种版本的合集很多,不同时期的组合到一起,想不到,有些文章再次看真的有了不同的领悟。

比如《梅雨潭的绿》,当年只记得“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定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挹你以为眼,定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她必能明眸善睐了。”深情款款的语言,细腻的情感,不知不觉又给了自己“朦胧”的意向;如今再想,开篇点题,中间描写抒情,篇末再一次点题,多好的结构啊;抒情过程中一些描写,看来不是自己能学的。

“看来虽然是‘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但是我不应该用它来想这个世界翻白眼,而应该去寻找更多闪光的东西,去描述它、记录它、咏叹它,而不是寄托某种情感与它理念在先,文章书写于后。”

江上平这样想着的同时,突然发现自己有了要恋爱或已恋爱的感觉,不会吧?难道踏入“恋爱雷区”的前奏就是“朦胧误区”?如果真的这样,还是生活在叫成长盲区吧。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师在乡村最新章节 | 师在乡村全文阅读 | 师在乡村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