煎饼
提到煎饼,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山东,想到山东的煎饼卷大葱。其实,苏北的很多地方也是吃煎饼的。
之所以在“那些美食”里第一个提到煎饼,是因为,此煎饼非彼煎饼。
在我们记事儿那阵子,“万元户”是一个特牛·逼的称呼,谁家是“万元户”,那和现在开跑车在路上狂飙二百三十公里每小时还引人注目。这从一个侧面表明,在九零初,很多人家还是比较困难的。
煎饼是我们家乡的主食,那时煎饼不靠买,几乎家家都有一个鏊子,几乎家家的女人都会烙煎饼。
对于持家的女人来说,烙煎饼是一个很痛苦的过程。首先,你得先送一袋小麦到村里有石磨的家里,把小麦磨成浆糊,然后再把浆糊拎回来。
回到家,把鏊子擦亮,在周围堆上一堆稻草,在高温和浓烟的轮番攻击下,烙出一张张煎饼。
刚烙出来的煎饼,有浓浓的小麦香味儿,咬一口,唇齿留香。
每当老妈烙煎饼的时候,我就老实地在鏊子边等候,等待最后一个煎饼出来。
因为当烙到最后一个煎饼的时候,老妈会在鏊子上抹一些油,打一个鸡蛋,再放些葱花。老妈做的时候,我的口水就能留一地,绝对的人间美味。
而这,应该是我们这边现在流行的小吃,摊煎饼的雏形吧。
黑龙江大雪糕
“黑龙江大雪糕”,这绝对是足以能勾起任何一个孩子馋虫的叫卖声,只要一听到这声吆喝,从每家大门里都能冲出一个端着罩子、铝盆等器皿的男孩子。为了能在第一时间咬到“黑龙江大雪糕”,男孩子们都是自告奋勇,冒着高温、舍弃自己喜爱的电视剧出来买雪糕。这是我能完全确实的一件事情,那就是,我吃的第一种雪糕叫“黑龙江大雪糕”。
炸米花子
排队炸花子,是我们小时候相当美好的的一段回忆。
爆米花,我们这地儿官方称米花子。
想吃到米花子,那可不是件容易的事儿。
因为炸米花子的人不多,而想吃米花子的人太多,相当紧俏。
基本上,炸米花子的人都会定期到一个地方去炸米花子,每到一地,都能引起足够的轰动,那排队等候的人,老长老长的。
如果想吃到米花子,可得费老大功夫了,光排队,有的时候就能耽误上你几个小时的时间。
去炸花子的,基本上都是持家的那些女人。旁边跟着的,是面露万分期待的孩子们。
可是由于等待的时间太长,家里炉子上还基本坐着锅。为了秩序能够正常,女人们在去炸米花子的时候,都会拿一个大容器,比如箩筐之类的。孩子们呢,搬个小板凳、小马扎跟在后面。女人们把容器排成行,便让孩子看着、维持着秩序,自己先回家做饭了。
每当一声轰鸣声响起,随着白烟的升起,孩子们的哈喇子也就出来了。
米花子会从炸米花子的锅里被轰进一个长方形的铁网里,然后用专门的小铲子一点一点铲进自家的箩筐内。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那个时候炸米花子的人都会带上这样一个设备,风箱。
这个引起了孩子们足够的好奇和浓厚的兴趣,他们常常轮番了上去帮炸米花子的人拉风箱。拉风箱的人得到了那么多帮手,何乐而不为呢,几乎都是欣然答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