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曹刿论战》引出的管理者素质,是上次李莹来上海的时候跟谢风讲的,谢风从来没有想到一篇文章里面有这么多的道理,看来是自己书读的浅了,以为“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是全部。
莹姐还讲过另外的故事,18世纪末英国为了占领澳大利亚为领地,把本国的犯罪的人发配到澳大利亚,此举可谓一举两得:一是能占领新的领地,二是能节省英国监狱空间。为了保证能运送成功,英国政府开始先是以上船的人数多少向私营船主支付费用,但是私营船主为了利润,而不关心犯人死活,所以导致死亡率很高,有的竟达37%!英国政府也曾经做了一些努力,如进行生命教育、派遣政府官员看管等办法,但收效甚微。后来想了一个办法:以到达澳洲的人数多少支付费用。此举让移民现象大大改观,私营船主不仅想方设法提供医疗条件,而且尽可能改善生活质量,其死亡率一度降至1%以下,有的船只甚至来往几个月而没有一起死亡事例发生。
这说明了什么?这就说明制度的力量。过去的制度有缺陷,只是定位在上船人数多少,而当制度定位在到达澳洲人数时,局面发生变化。犯人还是犯人,船主还是船主,改变的只是制度。做一件事情、一个组织、一家企业、甚至是国家,只靠人性的自觉、道德的约束,以及他人的监督和说服教育,力量是非常薄弱的,只有依靠完善的制度,才能解决问题。
谢风想起了管理学中的“分粥”的故事,说的也是同样道理:
七个人在一个荒岛上,有7个人每天都需要共分一小锅粥来吃饭,但又没有任何度量器具。一开始,他们随意指定了一个人全权负责分粥,但很快就发现,负责分粥者为自己分的粥总是最多。换别人以后,结果还是一样,负责分粥的人自己碗里的粥总是最多最好。于是,大家决定轮流坐庄,每人负责一天。
结果一周下来,每个人只有一天能吃饱,也就是自己负责分粥的那一天。他们又尝试采用第三种办法,即共同选举一个大家都信得过、品德高尚的人来主持分粥。一开始还能公平分粥,但不久大家都开始挖空心思去讨好他。逐渐地,他便只给自己和溜须拍马的人多分,结果分粥又变得不公平了。
人们只好探索第四种分粥办法,即成立分粥委员会和监督委员会,形成分权和制约。这样,公平基本做到了,但由于监察委员会经常提出种种质疑,分粥委员会又据理力争,等到分完,粥早就凉了。最后,大家终于想出一个很好的办法:轮流负责分粥,但负责分粥者在每次分好7碗粥后,要等其他人都挑完以后,再由自己端剩下的最后一碗。于是,为了不让自己拿到最少的那一碗,负责分粥者每次都尽量分得平均,就算不够绝对平均,负责分粥者也只能认了。从此以后,大家快快乐乐,和和气气,日子越过越好。
在制定制度与实施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问题:
一是“拍脑袋”。制定制度不是建立在广泛调研、尊重的事实的基础上,而是自己根据主观想象认为应该怎么做,制度后不经民主讨论,如此制度很容易“夭折”;
二是“制度绕着人走”。制定制度时也经过深思熟虑,但到了矛盾焦点问题之处,不是出于为大局、为长远,而是为了一少部分人制定制度,让“制度绕着人走”,如此制度一旦制定出来,让人看到就是没有力量的制度,当然,也难以贯彻执行。
三是制度经常变,让制度没有力量。制度的制定完成没多久,就发现存在这样那样的漏洞,比如没有和评估挂起钩来,制度制定考虑不够细致,制度的可操作性不强,只是下载别人的制度进行修改等等,所以迫不及待就进行“打补丁”,执行的人还没有来得及熟悉呢,那里“又变了”,倒来倒去,让执行的人看不到希望,只是被动的执行,当然也就难以落实下去。
没有力量的制度,只会消弱管理者的权威,只会影响整体的工作推进。制度的制定,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科学,二是民主。当然,在现在的体制下,“群众无语”也是可以理解的现象,群众的民主意识也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只有民主的氛围中,民主才会慢慢萌发、壮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