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逝心涩 管理者的素质

作者 : 孤风迷影

《左传》中有关“长勺之战”一节历来被奉为记叙战争一类文章的经典,其鲁庄公作为“肉食者”的“鄙”和曹刿作为“素食者”的“远谋”,随着《曹刿论战》一文多年来稳扎初中语文教材而盖棺定论。细读此文,分明包含了一个企业管理者应当具备的六项素质。

第一项,还是胸怀

曹刿何许人也,长勺之战前乃一“素食者”,一介平民,从他回答“其乡人”的一句“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话可以看出他的狂傲,就是这样一个人,鲁庄公不仅“亲切”接见,而且面对曹刿咄咄的“何以战”和毫不留情的“点评”,一一据实答来。尤为可贵的是,最后还答应了仅一面之交的曹刿“战则请从”的要求。

鲁庄公能如此对待曹刿,是因为他富有一种博大的胸怀,而这种胸怀是以政治远见和人生境界为主要特征的。弥勒佛之所以能够“开颜便笑”,是因为他的“大肚能容”,有“容”才能“笑”,有“笑”就会“容”,所以叫“笑容”。反思一下,我们为什么容不下那些“刺头”员工?(殊不知大凡“刺头”者,大都有真本领)是否是因为我们的肚量不够大?我们站在海滩边,看大海波涛汹涌,一浪高过一浪,可是当我们乘上飞机在高空俯视大海时,却是水平如镜,“凌空乃知海波平”,当我们生活中的烦恼如同巨浪一样不断地向我们袭来时,反思一下,是否还因为我们的高度不够高呢?我们在欣赏“长勺之战”的“著名”时,在惊叹曹刿的杰出智慧才能时,是否也应庆幸一下鲁庄公的博大胸怀呢?换个角度,曹刿之所以敢在鲁庄公面前放言,是否也是“远见”了鲁庄公的胸怀呢?

第二项,平等意识

曹刿与鲁庄公可以说是地位悬殊,你看那“三问三答”,那哪里是君王对臣民的回答,分明是朋友之间的促膝谈心甚至是学生对先生的恭恭敬敬的“答教”。战争中,“公与之乘”俨然已是患难与共的兄弟了。战后的“公问其故”又成了一个虚心求教的学生。可以说,没有平等意识,别说与鲁庄公谈论国是,就是见上一面怕也怕不可能,应该说,鲁庄公的“侯门”是对平民开放着的,这种开放,源于鲁庄公的平等意识。

第三项,员工第一

你看鲁庄公对“何以战”的三次回答:“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将“衣食”分给身边的人、对神据实以告、以实情处理案件,这在2700多年前奴隶社会,实在是一种了不起的行为。正因为如此,鲁庄公的军队在强大的“齐师伐我”的危机中能迅速结集,在战场上听从号令,从而最终取得长勺之战的胜利,一战而让鲁国休养生息了一年之久。鲁庄公,也正是凭借这种“取信于民”的一贯思想,承袭鲁桓公担任鲁国君主在位32年之久。

春秋时期的齐与鲁是邻国,齐是一等国,在春秋时期并国35国;鲁是二等国,并国9国,力量悬殊。“齐师伐我”后能迅速结集军队“公将战”,战争中攻之则胜,逐之则赢,没有民心所向,再好的战略时机也是望洋兴叹。这也是鲁庄公长期经营“民心策略”的必然结果。

当今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关注员工的工作环境(包括人文环境)、培养、薪酬等,有调查表明:吸引员工最为主要的三项因素分别是:员工发展计划(78%)、对员工的奖励和肯定(60%)、薪酬福利(56%),其次是培训计划(40%)、工作环境(28%)和工作内容(25%)。“员工第一”这个观点,其实揭示了人本管理与绩效之间的直接关系。人本管理才是通向杰出的唯一的通行证。

第四项,从善如流。

长勺之战中曹刿审时度势,及时提出了四项建议,“未可”、“可矣”、“未可”、“可矣”,鲁庄公一一采纳。这四句话是曹刿向庄公的进言建议,而不是对全军的命令。但是鲁庄公身为国君,放下君主的架子,不固执己见,察纳雅言,不断采取曹刿的正确的指挥方案,所以大获全胜。《国语?周语下》:“谚曰:从善如登,从恶如崩。”如果鲁庄公不能放下统治者的架子,在战争的任何一个环节稍一坚持,后果不堪设想。我们说鲁庄公是从善如流,这里有两个关键,一是准确判断曹刿的决策是“善”策,也就是说是正确意见,二是迫于战场瞬息万变的形势必须迅速将建议转化为命令,要“如流”般。《左传?成公八年》中说“从善如流,宜哉!”

这点从善如流的品质绝非人人都有的,很多企业管理者,莫说“如流”,就是“从善”也成问题,听不得别人不同意见,甚至打击持不同政见者,既缺少“从善”的胸怀,又没有对“善”的智慧判断,我行我素。

第五项,大胆放权。

曹刿要“战则请从”,鲁庄公欣然应允,且“与之乘”,战斗中“公将鼓之”,曹刿说“未可”,鲁庄公立即停止了进攻。“齐人三鼓”后,曹刿说“可矣”,鲁庄公下令攻击。“齐师败绩”后,鲁庄公“将驰之”又是言听计从。把长勺之战的指挥大权完全交给了曹刿。正是因为鲁庄公的开明之举,才使得曹刿能够得心应手地运筹帷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在历史上写下辉煌的一页。这里固然有鲁庄公胸怀和远见的一面,从管理者的品质的另一面来看,这还是一种胆识。

尼克松在其《领导人》一书指出:“领导人在安排使用精力上必须记住一个压到一切的目标:干大事。”何谓“大事”,从管理上讲,领导的重要职责在于制定战略和决策,之后就是在战略的领导下如何推进发展,换句话说就是:决定正确的事,选定正确的人,创造正确的条件,保证企业发展的战略推进。要做到这一点,在战略和决策之后,领导最关键的就是给恰当的人委以恰当的事,这就是分权和放权。像鲁庄公,在“齐师伐我”的紧急情况下,是“战”还是“降”,这是“大事”;“如何战”则是由将军们(中层)去决定了。事无巨细,必躬亲,势必伤及自己的身、伤了中层的心,他们的积极性、创造性也丧失殆尽。

当然,放权不是放羊,放权后领导更要善于洞察全局,抓大放小,以小察大,强化组织信息系统的建设,增强组织的信息透明度,尽可能减少与下属行为和效果间信息的不对称。

第六项,实事求是

长勺之战“既克”,“公问其故”。评论家认为这又一次显示出鲁庄公的“鄙”——战争胜利了,而国君还“不知其故”!乍一想,似乎有理;细一琢磨,我们何尝不能看到他的实事求是的一面:“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公”能“问其故”,这证明他能够认识到自己的浅薄和无知的一面;但他不掩饰,不羞于向地位低下的人求教,除了具有谦逊的胸怀之外,更需要有一种战胜虚伪的勇气!鲁庄公的这种圣明之举,就在今天也不是所有管理者能做到的。况且,在军事理论尚未完全建立的春秋年代,曹刿的那点“理论”可以称得上是“高科”理论了,鲁庄公何“鄙”之有?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风逝心涩最新章节 | 风逝心涩全文阅读 | 风逝心涩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