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资料:图书馆晚自习
晚自习,学生阅览室里,灯火通明,座无虚席。
学生们都在低头阅读着。读书的,看报的,浏览杂志的。还有人“沙沙”摘抄着。偶尔也有人交头接耳,小声交流着什么。图书馆里安静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走进的人,都增添了一份自觉意识。连那些走路的学生,也轻手轻脚,把声响压到了最小。
一个高挑的女生,从书架取下两本厚厚的专著,抱在怀里,轻轻地走回位置坐下。她把书打开,翻阅着。看那样子,好像正在寻找一个数据?一个重要的理论和观点?还是一段著名的论述?书页翻动声,嚓嚓作响,如同晚风在轻抚着树叶一样。
那个男生低头抄写着,不时地转头看一眼身旁打开的杂志,他一定是有了新的发现,专心致志地摘抄一个经典,手中的笔,飞舞不断。
阅览室里,许多学生都在静心地看东西。侧耳去听听,笔尖摩擦纸张的“沙沙”声,如同小溪流水,潺潺而来,愉悦入耳。
六、巧妙设局
本章重点提示:现在高校里是权力支配一切。有了官位,就有了一切。教授头衔呀,人脉资源呀,科研经费呀,研究成果呀,学术声誉呀,政治地位呀,等等等等,都随之而来。这是一个当教师的人,要努力奋斗多少年都不敢奢望的。但是,在高校的官员那里,这些都是轻而易举,小菜一碟。努力奋斗的教授们,能不寒心吗?
赵一平走马上任,学院里的二十几个报名竞争的教授、副教授们可是炸了锅,几乎每个人都像是点了捻子的炮仗,在不同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场合里,噼里啪啦,纷纷炸响,发出他们内心的怨恨和不满,火药味冲人。他们的意见,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学院的招聘,属于暗箱操作,违反招聘程序,不公平,不公正,也不公开;
并没有看出这个赵一平有什么超人的才能,一定是哪个领导的关系安排在学院里的;
自己学院的教授,为什么不能来做这个处长?
这个姓赵的一定是个官二代,官员们的子弟,你安排我的,我安排你的,这是官场中的利益交换;
招聘只是披了一个合法的外衣,欺骗一下群众和舆论,干的却是营私的勾当;
……
这些话,就像是一个个活力十足的火种,带有原始的动力,在学院的各个角落里迸发和燃烧。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了教师员工积压在心中的多年怨恨,人们开始议论指责,怨声载道,开始向上级揭发、反映,闹出了不小的风波。
学院的领导们,一定听到这样的反应。即使没有人敢当面发牢骚,也一定有人如获似宝地打小报告。向领导打小报告的社会现象,自古有之。发展到今天,打小报告的方式、水平和质量都堪称一流,这也成了中国人的一种劣习。上头的人对下面发生的事情,既不了解,又不放心。要做到把握和掌控,只有靠下面的的小报告了。报告打上来,正好挠在了领导的心痒之处,正求之不得呢领导瞌睡了,有人拿来个枕头,不失时机,恰倒好处。因此,打小报告的人,往往得到提升和奖励。这就鼓励了告密的小人,时间一久,趋之若骛,便成社会风气。好打报告的小人,心理阴暗,隐蔽很深,不动声色,偷偷搜集,行为如同特务一般。靠出卖自己的同事和朋友,来换取领导的信任和奖赏。
在我们这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的国度里,只要有人的地方,打小报告的就大有人在,中南理工学院绝不例外。
马书记早已听到了这样的消息。一开始他并没有太在意,他想,让他们这些人议论几句也算不了什么干事哪有不被议论的?
马书记的小报告,来自不同的层面,不同的级别。如今这件事情成了学院里教师员工议论的热点,甚至引起了一场不大不小的风波,就不能不引起他的注意了。作为学院的党委书记,一个当家人,他不能坐视事态的自由发展而不管不问,该出手的时候了。于是,他做出了两个决定,一是在大会上,义正严词地打压这股歪风邪气,形成高压态势;二是让人私下里调查一下,看看到底是谁在里面煽风点火,蓄意捣乱。
在一次全院的教师员工大会上,马书记讲话讲到了最后,说到了这件事情。他认为已经到了不弹压不行的时候了。马书记说道:为了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学院党委研究决定了要面向社会招聘一个基建设备处长,而且我们确实招到了一个难得的人才。于是,我们学院里就有一小部分人,在底下极尽热风冷潮之能事,对学院党委说三道四。我还是奉劝这些人,不要破坏学院里的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不要在下面煽风点火。那样做对你本人是没有好处的。如果有意见,可以直接到学院党委来说,直接给我说也行。说吧有什么意见就说吧
下面鸦雀无声,没有一个人做出应声。
没有人应声。这是一个巨大的体制磐石,和一个鸡蛋的对抗,就是拿鸡蛋去撞石头,自取灭亡。在中南理工学院的教授、副教授的群体里,身心里缺乏这种明知不行、还偏要行的坚强物质。
马书记在台上巡视了一圈台下,没有回声。没有回声就对了,他在心里这么想。
后来,有人给马书记打上了小报告,说在下面闹得最积极、意见最大的一个人,就是工业设计系的鲁明亮教授。
鲁明亮,今年四十三岁,学院工业设计系教授,学科带头人,共产党员。北京某名牌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有不少的省部级的成果和奖励,发表了不少的专业学术论文,也有三部专著出版,教学很有水平,深得学生们的喜爱。就是这样一个人,教授当得好好的,怎么突然想起来去竞争这个处长?没有竞争上,还有那么大怨气?不能不让人费解。
鲁明亮确实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地点、对不同的人群,发表过自己对招聘的激烈批评,言辞尖锐,火气冲天。让他没有想到是,他所有的一言一行,都有人暗中盯着,并向上打了他的小报告。
王院长接受学院党委的委托,找鲁明亮谈一次话,用政治上的语言说,也就是“戒勉谈话”。作为院长,一个教授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问题,理应是他出面,调解处理。王院长并没有直接参加关于招聘赵一平的整个工作过程,对这里面的细节还不太了解。这并不是他关心的问题,他最关心的问题是,一个优秀的教授,为什么非要去做这个处长呢?他想知道鲁明亮内心真实的想法。
王院长没有采用正常的工作方法,比如在自己的办公室里约见或者座谈,那会给人一种居高临下的感觉,会给当事人造成心理压力。王院长想到,他和鲁明亮的谈话选在学院的湖边树林里,像是一对知心的朋友,并肩而行,沿着湖边弯曲小路上,边走边聊。
王院长一开口,就客气地声明道:我今天找你来,是要聊聊关于学院招聘工作的事,我也听说大家有不少的意见。不过今天我不是作为院长的身份,而是作为一个同事,一个朋友的身份,来和你谈谈心的,主要想了解一下你的真实想法。在这湖边树林的环境,轻松而惬意的氛围,希望我们能够开诚布公地谈,说出心里话。
鲁明亮一接到院长的电话,就明白了院长的用意。他判断院长是来救火的,是想把这场因为招聘而引起的议论风波给压下去,先从他这里开始了。鲁明亮想到这里,心中的怨气并没有消下去,反而又激起了一层抵抗的心理。他是带着这种心理准备而来的,院长如果开口斥责的话,他就毫不客气地顶上。可是院长的这一番又客气又热情的话,是他没有想到的,对策上有点错乱。
鲁明亮说道:朋友,同事,也许是你的一种高姿态。但是你毕竟是院长,这是一个无法否认的事实。即使不在你的办公室里,来到这里谈话也一样,我们能会在一个层面上进行对话吗?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