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由“人”、“委”两字组成。“委”意为“身材矮小”。“人”与“委”联合起来表示“身材矮小的人”。“寇”字由“完”、“攴”两字组成。“完”指“家园完整”,“攴”指“敲打”。“完”与“攴”联合起来表示“家园破碎”。倭寇两字,完整的意思就是身材矮小的倭人一经过,就造成家破人亡、赤地千里。可见倭国历来是个凶狠残暴、毫无人性的国家,流淌在血管里的血脉充满兽性。
倭国人劫掠扩张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元朝,就有大量的倭国武士,横行于高丽、大元、琉球三国通往南洋的贸易航道上,劫掠过往船只。
到了明朝,更是变本加厉,公然将大明的内陆当做他们贮存财富的后花园,深入富庶的东南沿海地区抢劫杀人。后来经过胡宗宪、俞大猷、戚继光等名将的围剿,才稍有收敛。
自丰臣秀吉统一倭国后,这种存于骨子里的侵略性,由本能变为有组织有计划的劫掠扩张。
丰臣秀吉出身于倭国名古屋一个农民家庭,由于自幼缺衣少食营养不良,长的歪瓜裂枣,矮小瘦弱,被取笑为猴子。因为是猴子,不受家里待见,尤其后母更是采用各种办法施加惩罚。丰臣秀吉愤而离家,到外面做些鸡鸣狗盗拦路抢劫之事,形成了心狠手辣无恶不作的阴狠性格。长大后投效织田信长,在战国之乱中渐露头角,最后爬上高位并武力统一倭国。
丰臣秀吉统一倭国后,遂萌发了建立一个亚洲大帝国,以便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的野心。为了表示自己的侵略扩张的野心,并将这种野心世代传承,他将倭国的名字由原来的“大和”改为“日本”,意思就是要以倭国为根本,建立一个日不落帝国。
他改名字的依据就是:倭国的最高统治者‘天皇’是太阳神-天照大神的儿子,太阳能够照射到的地方都应该由‘天照大神’的代表—‘天皇’统治。要想达到这种目的就要四处征讨。所以,他们的国旗就是一个由鲜血染红的太阳。
他决心到比日本更广大的空间施展一番。首先要征服朝鲜,再征服大明,后再征服印度,建立一个包括大明、印度、朝鲜及其附属小国在内的东南亚大帝国。而这种思想自丰臣秀吉提出后,被历代倭国首脑视为天照大神的神谕,世代传承。
丰臣秀吉将第一个征伐目标对准朝鲜,想将朝鲜占领,作为他争霸扩张的桥头堡。丰臣秀吉将朝鲜作为自己争霸亚洲的第一个目标,有三点考虑,一是朝鲜政局混乱,正在搞窝里斗;二是朝鲜距离日本较近,渡过对马海峡就可登陆;三是朝鲜乃是明朝属国,通过占领朝鲜,可间接试探出大明朝的战斗力和对战争的态度,以便更好的规划下一步行动。
丰臣秀吉虽然狂妄,但并不愚蠢,相反还非常具有远见。否则也不可能从混乱的战国时代月兑颖而出,一举统一倭国,掌控军政大权。
为了实现自己设计的‘宏伟’蓝图,制定一系列发展经济的措施,努力恢复生产,使满目疮痍的倭国很快恢复元气。
同时对大明国周边一些附属小国,进行攻势外交,妄图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增强本国实力、消弱大明外围势力的目的。
万历十八年(1590年),丰臣秀吉派使臣奔赴澳门,游说葡萄牙人联合倭国,进攻大明,并许诺将东南沿海交给葡萄牙人统治。却被葡萄牙人一口拒绝,连购买葡萄牙人战舰的企图,也没实现。
同时期,又派遣使节到琉球王国,威胁琉球国王归附倭国,按期朝贡,并协助倭国备战,攻打大明。琉球王国夹在两国中间,采取哪头都不得罪的办法,好酒好菜招待使节,但就是不付诸行动。琉球国中山王尚宁给倭国使臣玄苏和尚带上贡品,礼送出请境,然后再也没了下文。
万历十七年,丰臣秀吉先后派遣柚谷康广、宗义智等人出使朝鲜,要求朝鲜归附倭国,并整顿军马水师,进攻大明国。朝鲜国王李昖懦弱无能,既不敢答应,又不敢得罪,采取拖的办法,一方面和丰臣秀吉眉来眼去,于万历十八年五月,向倭国派出使臣,纳贡求欢,“其年五月,高丽贡驴”。一方面向神宗皇帝表白:“皇恩罔極”“永不变心”。首鼠两端一览无余。
这些外交行动,一个也没有遂了心愿,但并没妨碍丰臣秀吉吞并朝鲜,进攻大明的决心。于万历二十年四月十二日,派遣小西行长、加藤清正等将领率领近十六万倭寇,登上海船,扬帆起航,直扑朝鲜釜山港。
羸弱的朝鲜李氏王朝,根本无力抵挡虎狼之师,溃不成军,丧师失地,大片江山尽没虎口。走投无路的朝鲜国王李昖只好派出使臣,向为自己撑腰的老大神宗皇帝求援。
————————————————————————
万历二十年六月中旬的一天,大明朝紫禁城,乾清宫正殿,坐在御榻上的神宗皇帝朱翊钧满脸震怒,紧紧盯着跪在地上的首辅大臣赵志皋,厉声责诘:“让你们议来议去,用了三天时间,就拟出这么一份看似冠冕堂皇,其实却是鼠目寸光,毫无价值的东西?竟然还敢拿来,让我朱批。真是岂有此理!”
说到这里,神宗皇帝拿起御案上的票拟奏章,用力抖动着说道:“平时你们对朕的旨意或者阳奉阴违,或者封还不就,或者明顶硬抗,只是体念朝臣操劳为本,朕也就不予理会。没想,遇到这么大关系到国靖民安之事,依然一同往常,轻慢偏忽,拖沓无为。难道不懂救人于水火,须臾不得耽搁?更有甚者,说什么朝鲜偏居一隅,于国无干,失与不失,无关大雅,真是不懂一点安国靖边之理。”
发了一通脾气,神宗皇帝神色稍微缓和,他知道眼前这位首辅虽然老成,却是没啥主见的和事佬、墙头草,奏章上条陈的意见肯定不是出自他的本心,将气撒在他身上也没用项。于是将火气压了压,说道:“回去再召集大臣,陈书利弊,拟奏一份应对章程。”
司礼太监陈矩将刚才皇上点指的奏章捧起,转身递给仍然跪在地上的赵志皋,说道:“圣上已经发了旨意,首辅大人跪安经办去吧。”
神宗皇帝待首辅赵志皋退出乾清宫以后,满脸愤怒的朱翊钧立刻恢复常态,对伺候在身边的陈矩问道:“石星那里,这几天有什么新消息吗?”
“回皇上,月初石星就将密旨发往辽东,在事情没办结之前,奴才猜测那边是不会有新消息传回的。”
听了陈矩的话,朱翊钧点了点头,“我累了,回寝宫歇息。”说完向寝室走起。
神宗皇帝和首辅赵志皋这次奏对,起因于倭寇侵朝。万历二十年六月十日,走投无路的朝鲜国王李昖任命‘礼曹参判’兼‘大提学’李德馨和‘留京大使’申点作为求援使,奔赴大明,请求宗主国出兵援朝。
接到朝鲜国书,首辅赵志皋奉皇命组织朝臣,就是否出兵抗倭援朝问题进行商议。朝中那些掌握大权的文人一向以中庸为本,不思进取,只知道成天啃老祖宗的几本圣书,咬文嚼字,恨不得将那有限文字,做出万朵花样,妆点江山,粉饰太平。哪有心思理会藩国小邦的死活,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大臣的普遍认识,没有拉兄弟一把的心成。所以面对朝鲜王庭的求援,文武大臣绝大多数不赞成出兵援助。于是才有这番没有任何结果的奏对。
神宗皇帝朱翊钧自从因为立储问题与朝臣闹翻,再也不上朝与大臣共商国事。表面上不理朝政,实际上却仍紧紧把住皇权,时刻关注大明的一举一动。凭借东厂、西厂、锦衣卫等几个特务组织,任何风吹草动,都瞒不过他的法眼。
万历皇帝在倭国侵朝之前就就通过涵盖倭国,朝鲜的锦衣卫情报网查知倭国企图。锦衣卫南镇抚司派驻日本的密碟许三官、郭国安、朱均旺等人于万历十八年到万历十九年先后发回情报,密报倭国厉兵秣马进犯朝鲜的阴谋。
神宗皇帝看似慵懒无为,其实却是精明无比,对军务非常熟悉,可算是一位具有很高水准的战略军事家,早已看透倭国觊觎朝鲜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惦记的是大明万里江山。一旦倭国吞并朝鲜成功,增强实力养精蓄锐,必定变本加厉,进犯大明。若是现在坐视不理,到时更不好收拾。于是在得知倭国侵朝企图后,就责成兵部秘密制订了一套周密的应对计划
万历十九年,密令南京兵部督促浙江、福建两地巡抚常居敬、赵参鲁根据以往与倭寇海战经验,组织南方各地水师打造战船,督练水军。同时命令工部加紧打造火炮鸟铳,尽可能让明军全部装备上这些相对先进的火器。
得知倭国进犯朝鲜,在朝鲜求援使节尚未从老家出发,神宗皇帝就于六月二日,下了一道谕令,命令辽东总督蹇达发精兵应援朝鲜,并附带两万两银子赐给朝鲜国王充作抗倭军费,另外拨二十万两银子给辽东卫军,用做整军备战。
在北方抗倭的重要军事枢纽天津卫,于六月底,密令当地驻军截留运往京城的漕粮八万石贮存起来以充军资,还把一大批运输船拉过来改造成战舰。改造的舰只数量不算太多,只有四百只,但都是针对倭国战舰海船专门改造。
六月下旬,密令宣府、大同等几个镇抚总兵,抽调一万六千名远征精兵,集中到蓟镇三营屯集结待命。朝廷为此拨了十几万两银子,还派遣朝中大员督理相关粮饷。与此同时各地能征惯战的将领纷纷抽调,充任这些精兵的长官。
虽然秘密做了如此部署,但神宗皇帝朱翊钧却知道眼下不是发兵援朝的时机。因为此时大明朝的辽东、宣府、大同、山西兵及浙江、苗兵诸部精锐部队大部都集中在西北,围剿蒙古族的戍边明将哱拜的叛乱,没有力量两线作战。
早已下了援朝决心的神宗皇帝面对朝鲜使臣也是为难,西北边患未除,总不能对人家说:我的后院起火了,需要灭火以后再帮你家灭火。那样可是有损天朝颜面,家丑不能外扬。
但也不能说:我不去救援。自家小兄弟被别人揍了,做大哥的总要有所表示,否则小弟不再捧你,就不好玩了。鲜国王李昖若是在失望的情况下,放弃抵抗过江内附,朝鲜军民失去斗志,以后再想出兵就要困难许多。万一李昖破罐子破摔,投降了倭国,反过来充当先锋攻打大明,更是无法收拾。因为隐藏朝鲜的锦衣卫密碟发回情报,朝鲜一些高官已代表国王和倭国首脑秘密接触谈判。
为了避免朝鲜问题急转直下,彻底糜烂不可收拾,朱翊钧耍起高明的政治手腕,一方面安慰朝鲜方面,大明朝一定出兵朝鲜,帮助李昖驱逐倭寇,恢复江山。一方面将此事交给朝臣“广议”,将拖延的责任推给那些不明就里的文人。
为表示支持朝鲜抗击倭寇的决心,神宗皇帝刚刚接见完朝鲜使臣,就明令辽东镇抚派遣一支先遣军援朝。
六月十五日,参将戴朝弁、游击将军史儒率领一千零二十九个身经百战的辽东铁骑,作为先遣军,渡过鸭绿江。六月十七日,郭梦征、王守官两员参将,统领五百零六人,马匹七百七十九匹,渡过鸭绿江。六月十九日,援朝军最高统帅辽东副总兵祖承训率领一千三百零十九名士兵,马匹一千五百二十九匹,渡过鸭绿江。
至此,大明之前部署好的先遣队,全部进入朝鲜,总兵力近三千人,全是彪悍的辽东骑兵。为了堵住朝廷嘴尖牙利的言官的嘴巴,这支精兵名义是保护赴朝‘宣慰使’安全的护兵。
十几年前几万零星倭寇可就搅扰的东南沿海动荡不已,深谙兵事的神宗皇帝不可能狂妄到仅凭这三千精兵就可抵挡倭国十几万大军。他这样安排有三个目的,一是稳住朝鲜王庭;二是秘密监视朝鲜王室的动向,避免其投降;三是为以后光明正大的出兵朝鲜埋下伏笔。这支军队到朝鲜与倭寇交战,失败是肯定的。自家的孩子在外边被人揍了,若是仍有大臣反对家长出面,就可名正言顺的实施惩罚。
将这一切布置好以后,‘壬辰战争’中朝方面的总导演神宗皇帝稳坐紫禁城的钓鱼台等待西北战事结束,既不说出兵,又不说不出兵。于是一场旷日持久的毫无意义的争论就在蒙在鼓里的朝臣中间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