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 第67章 从基础做起

作者 : 致命兵器

第67章从基础做起

在林格的强势高压下,戈林尽管心里非常不服气,还是委屈的接受了空军编制改革,但是他的郁闷仍然在持续,因为林格的魔爪在空军中几乎无处不在。

后来,当看到林格召集那些飞机设计人员开研讨会时,他甚至觉得反击的机会来了,他在心里琢磨着:你在我面前显摆显摆也就算了,我让着你,现在居然跑到那些专家面前去装上帝,真是太没有自知之明了。

他非常期望那些一根筋的专家们能给林格一个下马威,然后由自己去救场,把林格赶回总理府办公室里去想他的阴谋诡计去。

但是让他失望的是,不断反馈来的信息是,很多专家们居然称赞元首有相当渊博的飞机制造知识,更有人称林格是飞机设计方面的天才。

林格到真不是为了来显摆的,也不是想架空戈林,他只是想尽最大可能把他所知道的信息交流给这些专家,因为很多有重要意义的空军发明创造其实只是缺少一个创意,比如气泡型座舱盖。

至于论证这些技术是否适用于德国空军或者过于超前,那是专家们的问题,但是他必须先把他知道的东西介绍给专家。

他亲自到场,还可以给这些飞机设计人员就地解决很多实际问题和困难,比如资金、场地、设备等物质保障,最重要的是,他可以给设计人员们指明一个未来空军的发展方向,尽量少走弯路。

目的有了,还必须讲究具体手段,否则专家们可不会因为林格是总理,就把他说的东西都当作金科玉律,他必须先打动这些专家,让他们意识到他说的东西的重要性。

因此林格在研讨会上是唱着高调出场的,而且他还卑鄙的在会场上提前安排了几个隐蔽的助手,力求达到一鸣惊人的效果。

他一上来中就开门见山的直接批判了当时的主流-双翼战斗机,然后指出单发单翼战斗机是未来战斗机发展的趋势,发动机的研究将是空军发展最重要的部分,战斗机不但要有优秀的格斗性能,还要充分考虑如何加大载油量、扩大作战半径。

还有一些诸如全金属蒙皮,收放式起落架,气泡型座舱盖等等新颖的飞机设计概念,这些已经帮助林格镇住了大多数人。

因为这些技术人员从内心来讲,并不是很情愿来参加这个研讨会,有些人甚至对林格能否分清楚滑翔机和运输机都持怀疑态度,当然不指望林格真能言之有物,这种超低的心理要求反而使他们受到刺激时的震撼感觉更加强烈。

在当林格说明以后的德国空军要按照不同的用途,专门发展单发中低空(高空)格斗战斗机,双发战术轰炸机,4发大型轰炸机,大型运输机的时候,多数人已经把林格放在一个比较平等的地位来进行交流了,当他要求组织人员进行各种风洞建设,要求组织人员进行雷达研究,并保证提供充足的财力人力支持之后,就已经得到几乎所有人的认同了。

于是,戈林的郁闷在持续,他始终搞不明白林格是怎么哄骗那些专家的,也始终没想到办法,如何把这只黑手从他的空军中驱逐出去。

在林格的直接干涉下,德国空军秘密建立了发展雷达的课题组,充足的研究经费和自由的科研气氛给德国工程师们带来了福音。

德国的雷达研究其实起步很早,基础雄厚。早在1904年,德国人许尔斯迈尔就取得了雷达设计的专利。

(30年代初德国科学家对雷达的研究已取得了极大的进展,并研制出可实用的防空警戒雷达,但由于历史上的戈林认为,如果军队装备雷达将很可能发生泄密,而使英国得到对付德国空军的新式武器,而下令禁止雷达研制并封存和销毁相关资料。直到37、38年间,德国间谍获取了美国和英国已相继研制出雷达的情报后,德国才重新开始研制雷达,这一耽搁直接造成德国对雷达的研制落后于英美。)

1935年,当德国的陆基军用雷达具备一定实用价值后,林格又组建了研究如何把雷达搬上汽车、军舰、飞机的课题组。

早期的雷达过于庞大,工程师们首先在大型运输机上进行安装,2战前夕,在工程师们的不懈努力下,在包括飞机性能的提升和情报组织等多种因素的帮助下,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架原始版“预警”机E1。

虽然E1原型机非常简陋,理论作战效能非常低下,实际作战效能接近于零,但林格知道这个消息后仍然很兴奋,亲自参加了E1的首次试飞,因为这个概念和理论已经领先了他的对手十年,而且对未来的不列颠空战可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这架E1,无论功能还是效果和后世真正的预警机没办法比,甚至也许都不如2战中期以后装备在战斗机上的机载雷达的功能,引导能力差、雷达功能单一、下视能力、目标分辨能力差,基本分辨不清敌我,电子干扰能力更只是幻想,还不如由轰炸机直接投箔条,但对德国空军战斗力的提升却依然有着非常重大的意义。

因为这是一种空战方式和理念的革新,是一种原始版的电子战方式,此时的战斗机没有办法安装雷达和其它定位手段,在高空飞行中非常容易迷航,在空中寻找敌机进行格斗也是非常困难的事情,必须要先进行编队,由有经验的指挥官带队飞行,空战中只能靠地面指引和眼睛去寻找敌机。

地面雷达指引这一点,让历史上“不列颠”空战的英国空军占尽优势,因为空战是在英国本岛上空进行,英国战斗机就可以在地面雷达的指引下,先发现德国机群并抢占攻击位置,其常用的一种战术就是在远处徘徊,等估算给轰炸机群护航的德国战斗机没有多少油料时,再发起攻击。

而德国护航战斗机根本不知道英国飞机的位置,就没办法主动攻敌,只能被动的护卫着轰炸机群,等英国人战斗机上来攻击时,自己已经要没油返航了,根本无法支撑更加消耗燃油的激烈空战,造成轰炸机群缺少战斗机的护航而损失惨重。

有了这种简易的预警机,通过进一步的改进和加强飞机上的雷达性能,单是能发现附近敌人机群徘徊的大致方位,并引导我方长机带领战斗机作战的作用就不可低估。

如果说雷达是空军的“千里眼”和“顺风耳”的话,风洞就是空军前进的手脚,是德国发展航空工业最重要的实验设施,对飞机的心脏-发动机研究更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林格从来没有投资建造飞机制造工厂,但是在1932年,他主动蛊惑戈林,由他投资赞助在空军中成立了建设风洞和进行风洞试验的课题组,这种事情对虽然有钱,但一向花钱谨慎而且花钱就要见到实效的林格来说是很少见的,由此也可看出他对风洞的高度重视。

风洞的概念很早就被人认识了,是空气动力学的重要试验设施,简单地说,就是根据运动的相对性原理,用以模拟各种飞行器在空中飞行的庞大试验设备。世界上公认的第一个风洞是英国人于1871年建成的。美国的莱特兄弟于1901年建造了风速12米/秒的风洞,从而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飞机从设计到定型到改进,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在飞机的试飞中发生机毁人亡的事故屡见不鲜,试飞员的损失让人心痛,但最关键的还是在于试验飞机的损失,从发动机到机身,任何新型飞机没有定型前,一般都仅仅制造有限的几套,机身和发动机等设备损失了,整个新型飞机研究计划都要停顿很久。

而如果有了高质量的风洞设备,飞机在上天试飞前,就可以在风洞中模拟飞行状况,从而获得充足的数据对飞机进行改进,弥补飞机设计时的缺陷并提高飞机的作战性能,可以有效的减少飞机试飞的危险性,并减少新型发动机和飞机的研制周期。

风洞建设属于典型的基础性建设,和野马、喷火等那些大名鼎鼎的战机相比,永远都不显山露水,但是其对航空发展的重要性,又是怎么形容都不过份的,甚至可以说一个国家的风洞试验水平,就决定了该国的航空航天水平,历史上,任何国家的风洞试验基地都是作为最高军事机密存在,每一代新式飞机的研制都是奠定在风洞技术突破的前提之下。

风洞在2战前的实际应用也不少,比如1935年苏联建造了第一个全飞机的风洞,美国的P-38由于试飞中接连从空中掉下来多架,只剩最后一架样机,美国洛克希德公司不敢继续冒险了,不得不求助于国家航空咨询委员会(NACA)的风洞去做吹风试验,最终找到了防止产生空气压缩性效应的方法,使飞机试飞成功并很快定型投入生产,从而诞生了著名的双机身魔鬼P-38,很长时间都是美国空军的主力战斗机。

(快捷键 ←)上一章   本书目录   下一章(快捷键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最新章节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全文阅读 | 烈火重生之第三帝国全集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