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值东晋,司马氏当政,桓温已经进行了两次北伐,打到了故都洛阳,东晋国势大振,长江以南之地相对安定。
钱塘(今杭州市)林氏,乃是一介儒学世家,士族,祖籍晋安,林幸的父亲,就是林鄱,是史载东晋时较有名的举孝廉,被委任到钱塘任职,又因家族中一些变故,便举家迁至钱塘。
举家迁徙这种事是很有损家族实力的,所谓安土重迁,尤其是士族迁徙,不到万不得已,肯定不会干这种有损家族实力的事情。史书中没有说明林氏迁徙的原因,想必是有某些隐情,已不得而知。
至少,还在襁褓中的林幸是不清楚的。
一个世家举家迁来钱塘,肯定要受到当地士族的抵制,因为这直接损害到他们的利益。锅里的粥就那么多,多一个人分,那自然原先分的人就分的少了。所以,林氏目前的日子并不好过。
钱塘原本的士族有八家,即所谓钱塘八姓:全、朱、顾、范为上四姓,杜、戴、丁、禇为下四姓。林氏迁过来之后,虽然家族实力日渐衰微,但好歹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而且有林鄱的声望和官势,耗费大量金银,购置田产,建造祖屋,收纳荫户,倒也有了容身的一席之地。不过沦为最低级士族是难免的了。
钱塘地方上勉强承认了林氏的地位。原先的钱塘八姓变为了钱塘九姓,全、朱、顾、范、杜、戴、丁、禇、林,林氏排在最末。
其实林氏享有的荫户数量却并不是最末,不但不是最末,还排的很靠前。因为是书香世家,祖上为官者多有,累积下来的荫户数相当可观,仅在全朱之后。
只可惜这仅仅是理论上的数字。以林氏现在的实力,荫户根本招不满。而且其他世家大多私藏荫户,理论享有的荫户数仅仅是表面上的实力。虽然私藏是非法的,但是却是士族中普遍现象,没有人查。以往的荫户,生儿育女,数十年一过,一户变两户,两户变四户,越聚越多。但是合法的名额还是只有一个。所以多出来的户数就变为了私藏。士家肯定不会主动赶走自己的荫户的。所以几乎每个士族暗地里拥有的荫户数都是表面上的几倍。
只有林氏这种刚刚迁徙过的士族才是最吃亏的。连表面上合法的荫户数都招不满。更别说隐藏荫户了。所以林氏的实力只能排在最末。只是,明眼人心里清楚,这只是暂时的。提升空间还是很大的啊!只要假以时日,恢复到上等士族还是极有可能的。
钱塘其他士族显然是不乐意看到这一幕的。所以竭力打压林氏也就更不足为奇了。
……
林幸之在三岁之前都感到很不适应,身体的幼弱,头脑反应的迟钝,都让他感觉非常难受。前世的记忆像是强行灌入他脑中似的,让一个刚刚还处在发育状态的大脑承受这种负荷,显然是极端不适应的。
不过好在幼儿无事除了吃女乃就是睡觉,林幸之在吃饱喝足之后,就会偶尔的思考那么一会,听听身边人说话,了解一些事情。
他渐渐知道了自己处在的时代是东晋,地点似乎是在钱塘县。林氏是一个人丁不旺、有些衰败的士族家族,不过世代书香门第,历代为官者多有,声望却是依旧不弱,比如他的父亲林鄱,就被举为孝廉,入了仕途。
同时,随着脑部的不断发育,他也渐渐融会了前世的记忆,想起了越来越多的事情。
林鄱,林鄱……这名字有点耳熟啊,由于林幸前世也是姓林,自然也不能免俗的去翻翻资料,看看历史上有没有什么跟自己一个姓的名人老祖宗。其中似乎就有这个林鄱啊!
想啊想啊,林幸终于想起来了,这林鄱不就是东晋时候很有名的举孝廉吗,自己穿越到了东晋??成了林鄱的第二个儿子?
而且,根据林氏族谱记载,北宋时大大有名的“梅妻鹤子”林逋林君复,就是这林鄱的后人啊。难道自己变成了“梅妻鹤子”的祖宗了?
如此一想,林幸颇感神奇。
甚至兴奋的小手乱舞,咯咯直笑。
“呜……”林幸的小嘴被堵住了,女乃妈以为他要吃女乃,而林幸的嘴也不受自己意识控制的条件反射似的开始吮吸起来……
不过,喝女乃的同时他也没有停止自己活跃的脑部活动。
“穿了?哥真的穿了?穿回了东晋?咦,这不是前世看的那部小说描写的时代吗?
他依稀回忆起之前遇到的那个老头,想起了一些对话的片段……
难道说……哥真的转运了?
哈哈哈哈哈!
“咏絮”谢道韫,“花痴”陆葳蕤,“我见犹怜”李静姝……
东晋的大美女们,等着哥!哥来啦!!
哥要散发王霸之气!哥要打造属于哥的时代!!
额,肚子吃得好饱,怎么突然这么困……额,不行了,哥要赶紧睡会先……”
想着想着,林幸小脑袋一歪,又睡着了……
……
林鄱妻子早丧,林妻在家族迁徙中旅途劳累,伤了元气。生完第二子林幸之后身体也一直没能恢复好。在林幸三岁的时候,林妻撒手人寰。
林氏家族林鄱这一脉迁至钱塘后,由于势单力薄,没有根基,自然饱受当地士族打压,家势衰微,连荫户都招不满,事事受到原钱塘八姓的八大家族欺负,好在林鄱目前是朝廷官吏,身为七品知县,正是钱塘县的县太爷。而且是举孝廉,素有声望,上闻下达,钱塘士族们也不敢做的太过分。
但同样的,林鄱这个知县也做的相当不易,不但行事处处受到八大姓的掣肘,眼睁睁的看到自己家族被打压也没有太好的办法,毕竟林氏现在势力太单薄了,而八大姓则在钱塘根深蒂固,牵一发而动全身。只要稍稍触及八大家族的利益,他这个县太爷说话就基本不算数,勉强自保而已。
因此林鄱不敢掉以轻心,日日勤于公差,为家族积累声望,以图冲破八大姓的打压封锁,改变这种状况。
林幸的哥哥林平之从小懂事,聪颖好学,志向远大,学习极其认真刻苦,他知道父亲独撑家业不易,希望早日学成才,好闯出名望为父亲分担压力,为家族的延续尽自己的一份力。
林幸之则刚刚相反,在父亲林鄱眼中有些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提起写大字就头痛,每每读起古文的“之乎者也”也是分外感到蛋疼。对于完整保留了前世记忆的林幸来说,早已经习惯了用硬笔写字,哪里用的惯毛笔?而且他本来就不是个有耐心的人,写大字一个字的时间,用硬笔他十个字都写完了。
对于毛笔字,他虽然谈不上鄙视,毕竟也算是国粹,但是也绝对谈不上多推崇。作为艺术来欣赏是可以接受的,但是时间、效率第一位的思想在林幸这现代人的脑中根深蒂固,他绝不愿意用毛笔字来记事、写文章。
林父公务缠身,并没有太多时间来管束两个儿子。只有回到家休息时会查验一下兄弟两读书习字的进度。从小都是哥哥林平之硬逼着林幸之读书练字,让林幸之苦不堪言。不过他心里倒没有什么怨恨,毕竟他也知道林氏现在处境很是尴尬艰难,受人排挤,不单利益受损,士族地位都有可能不保。
而林家迁到钱塘这一脉人丁又稀少,身为林家子孙的压力很大,为家族计,必须努力奋斗。
而且他能感觉的到兄长对他是发自内心的关心爱护,从严要求。书香世家的底蕴是藏在骨子里的,这点从哥哥林平之的身上很好的体现了出来。
林幸三岁习字,在外人看来是不亚于哥哥的天才,具有过目不忘的超人记忆力。这有一半是因为其有着前世的记忆,另一半是这一世的他确实记忆力出色,自我感觉比上一世耳聪目明了许多。
林幸之的记忆力和领悟力让哥哥林平之很是欣慰,只是那字……三岁习到五岁,一手字依然写的是歪歪斜斜,难等大雅之堂,每当看到这字,林平之总觉得浑身都不舒服,哪里都不对劲,唉声叹气摇头不止。
林幸之也不是不想把字写好,只可惜主观上他就对习大字有了抵触情绪,练字的时候都是带着情绪练的,这样焉能把字练好?两年了,还是没啥长劲,没有提高,就更没有练习的动力了。
父亲也为字丑的事情狠狠的责骂过他,警告过他,有一日晚膳过后,叫他到书房,严肃的对他道:
“幸之,你莫以为练字无用,有道是‘字如其人’,朝廷举贤纳士的时候,看你呈上去的文章,都是先看字,再看文的。有了一手好字,就好比一个人有了英俊的外表,先给人就留下了一个好的印象,后面自然就事半功倍。可如果字丑,就算你的文章再高妙,领悟再通透,由于一开始就给了考官不好的印象,你也很难入选的,所以,字一定要练好,知道吗?
这里有一本字帖,是为父亲手临摹的葛洪手书,葛仙师是当世博学多闻的大儒,其书法也是独具一格,为父甚喜其字,常习练之,此贴虽不敢说得其神髓,但为父自感总也有了其六七分的火候。你拿去好好练,只要每日坚持,一定会有长进的。”;